東亞的歷史目的論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類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時往往會根據兩種想像路徑來處理,第一種是純粹抽象、意識形態或類似宗教教義式的想像,第二種則是歷史類比似的想像,將一段相似卻已成為過往的歷史時空加以審視,推測出當下事件所可能導致的發展方向,越具有這種歷史敏感度的人就越能精準地做出預測。預測未來並非什麼天賜神力,而是人們為了生存將智力本能發展開來的結果。以上兩種路徑想像中,撇除第一種可能隨個人政治立場、文化或宗教的不同而有巨大的差異,第二種想像方式往往具體得多,也較能使人信服。
那麼,就台灣人目前身處的東亞局勢,可以有怎樣的歷史想像呢?除了以希臘文明晚期的強權爭霸,或者羅馬帝國晚期和日耳曼蠻族的緊張關係來比喻外,最切乎實際的,還是要屬近代歐洲諸民族國家的發展關係來看待目前東亞局勢的發展較具有可預測性。從兩方的地緣政治發展史來比較,歐洲的長期穩定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德國戰敗,受國際環境制約的過程,已能成為大陸民族國家從萌芽到多元穩定發展的標竿。而諸社會,雖然在美蘇冷戰後期也漸漸走向各民族國家多元穩定發展態勢,但中國的崛起及其挑戰世界霸權的戰略,反而證明了東亞社會還像兩次大戰時的歐洲,呈現高度衝突和不確定的狀態。近些年來,也有相當多的政治評論家紛紛將美中的對立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與軸心國的投胎轉世。
如果依循著這樣的思路,可以想像的是,戰爭不是個人能否選擇的問題,而是與歷史相似的發展必然導致激烈衝突的可能性增加。台灣的政治行動者所能做的選擇是,面對不可避免的趨勢,怎樣的行動才能使政治共同體得到最大的利益或最小的傷害,而不是關起門來假裝中立就沒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歷史的出現遠遠早於歷史學好幾十個世紀,歷史是共同體的技藝,一方面形塑共同體的德性,一方面給予共同體中的行動者面對未來的行動方針。如果一個人學習歷史的動機是為了行動,那他就應該與歷史學抱持距離,而和自身所處的倫理價值所推崇的技藝走近一點。對政治家來說,歷史即是倫理學的一部份。
    政治共同體的生成並不如同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的說的必須建立在社會契約或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歷史上多半的政治共同體往往來自征戰、征服的結果。
    如果不依靠現代傳媒與交通工具的幫助,人類所能認識到的環境範圍大抵不會超過半徑十公里以上,這也是最原始的人類以自身為中心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十八世紀以後隨著科技與商業的發展,人類幾乎能夠輕而易舉地知曉地球另一端的消息,凡是擁有足夠科技資本及開放社會條件的地方無不被整合到現今人們所說的「地球村」之內。
    今天人們所說的「人民」( People)指的往往是受到特定憲法權利保障的公民。然而,嘗試追溯人民這一詞彙被使用的歷史時,卻能感受這其所意指的是一群積極的政治行動者,而不是泛指一個民族國家中的所有人口。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
    當民族國家佔滿了世界上最後一塊陸地以後,人們便不再擁有宣稱他們已獲得上帝所賜與的「奶與蜜之地」的特權,強權所維繫的國際政治環境壟斷著大地上的人們自我主宰的權利,弱小民族只能等待著以強權碰撞所散落的權力碎片拚揍出自己的容顏。
    歷史的出現遠遠早於歷史學好幾十個世紀,歷史是共同體的技藝,一方面形塑共同體的德性,一方面給予共同體中的行動者面對未來的行動方針。如果一個人學習歷史的動機是為了行動,那他就應該與歷史學抱持距離,而和自身所處的倫理價值所推崇的技藝走近一點。對政治家來說,歷史即是倫理學的一部份。
    政治共同體的生成並不如同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的說的必須建立在社會契約或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歷史上多半的政治共同體往往來自征戰、征服的結果。
    如果不依靠現代傳媒與交通工具的幫助,人類所能認識到的環境範圍大抵不會超過半徑十公里以上,這也是最原始的人類以自身為中心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十八世紀以後隨著科技與商業的發展,人類幾乎能夠輕而易舉地知曉地球另一端的消息,凡是擁有足夠科技資本及開放社會條件的地方無不被整合到現今人們所說的「地球村」之內。
    今天人們所說的「人民」( People)指的往往是受到特定憲法權利保障的公民。然而,嘗試追溯人民這一詞彙被使用的歷史時,卻能感受這其所意指的是一群積極的政治行動者,而不是泛指一個民族國家中的所有人口。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
    當民族國家佔滿了世界上最後一塊陸地以後,人們便不再擁有宣稱他們已獲得上帝所賜與的「奶與蜜之地」的特權,強權所維繫的國際政治環境壟斷著大地上的人們自我主宰的權利,弱小民族只能等待著以強權碰撞所散落的權力碎片拚揍出自己的容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年八月底出版的《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中文版,在台灣文史界引起了不小的討論,這場形塑當今世界面貌的世界大戰,即使是終戰近八十年後的現在,帶給現代人的心理衝擊仍然不減當年,像是串流平台上數位上色的二戰紀錄片,都還是很熱門的節目。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Thumbnail
    時空:架空未來歷史 當前世界的背景故事(世界觀)為何?:與現代相同。部分地區為高科技。 故事在什麼地方進行?: 架空的國際化。地理差不多以現代相同。 戰後氣候與社會現象: 在2125年間,氣候因大戰過後造成極度變遷,天災頻頻、颶風暴雨、地震海嘯、地層遷移、陸地下陷、紫外線塵爆、冰雹焰風等..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有人抱持着幻想,認爲兩岸統一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我們要以理性和現實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放下幻想,並相信兩岸定會統一,是我們邁向和平與繁榮的關鍵步驟。 首先,歷史的發展趨勢顯示了兩岸統一的必然性。無論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還是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統一是一個普遍的趨勢。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這必定是個前衛大膽的想法。台灣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始終是個謎題。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若能夠欣賞到台灣的美,相信我們一定會對台灣改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台灣。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台灣,那後果可想而知。了解清楚台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淘汰舊有的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今年八月底出版的《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中文版,在台灣文史界引起了不小的討論,這場形塑當今世界面貌的世界大戰,即使是終戰近八十年後的現在,帶給現代人的心理衝擊仍然不減當年,像是串流平台上數位上色的二戰紀錄片,都還是很熱門的節目。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Thumbnail
    時空:架空未來歷史 當前世界的背景故事(世界觀)為何?:與現代相同。部分地區為高科技。 故事在什麼地方進行?: 架空的國際化。地理差不多以現代相同。 戰後氣候與社會現象: 在2125年間,氣候因大戰過後造成極度變遷,天災頻頻、颶風暴雨、地震海嘯、地層遷移、陸地下陷、紫外線塵爆、冰雹焰風等..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有人抱持着幻想,認爲兩岸統一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我們要以理性和現實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放下幻想,並相信兩岸定會統一,是我們邁向和平與繁榮的關鍵步驟。 首先,歷史的發展趨勢顯示了兩岸統一的必然性。無論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還是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統一是一個普遍的趨勢。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這必定是個前衛大膽的想法。台灣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始終是個謎題。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若能夠欣賞到台灣的美,相信我們一定會對台灣改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台灣。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台灣,那後果可想而知。了解清楚台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淘汰舊有的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