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群能探索世界、走入社群的小孩—黑龍騎士訓練計畫04:導師工作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導師制度是騎士團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我認為其中最值得堅持的概念。雖然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提案可能有點新奇,但它其實不是什麼新的提案。
它有點像乾爸乾媽(真的有「親(密)」的那一種),也可以用「家庭醫師」的概念去比喻成「家庭教師」。簡而言之,它是一種「在原有的親子關係中,加上另外一個讓孩子和親屬可以信任的大人」的制度,同時這個大人也會十分認真地把這個家庭放在心上

導師與合作式教育

導師制度是從合作式教育的理念延伸而來,所以要說明導師制度,還是要先說明合作式教育。
台灣的國民教育從日治時期開始,若從1896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國語傳習所規則」開始算,至今有124年。在二戰結束(1944)前,「台灣兒童的平均就學率高達71.3%。……這個數字不要說是殖民地,與同時代歐美先進國家比較起來都不遜色。」。(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
可以說是從這時候開始,教育才開始成為一個問題,出現在台灣大眾的眼界之中,漸漸成為家家戶戶要思考的事。
這一百多年來台灣教育的路線,最早的威權時代是「國家中心」的教育;解嚴之後,漸漸轉變成「教學(者)中心」;然後慢慢以「學習者中心」為目標轉變;然而在補習班、才藝班或安親班的情境裡,教育的中心通常是身為買單的消費者的親屬,這就是「消費者中心」,也就是「家長中心」。
但我認為,所以無論以教育者、親屬或小孩任一者為中心,都是不夠全面的。於是,我提議以一種合作的模式,尋找彼此都能夠接受的教育方向,讓中心在協商中流動。
如果想要多瞭解合作式教育,可以閱讀〈教育商品化,然後呢?〉這篇文章。
在騎士團裡,導師制度就是建立在合作式教育的框架下。

什麼樣的家庭適合加入導師制度

在實驗教育場域裡,親屬參與實驗教育的程度,根據我所知道的,親屬要不是自己得要全職擔任主要教育者,要不就是全面外包交給專業的團隊。教育外包的問題,通常是需要極高的費用,而且親屬跟教育團隊之間時常有走到最後「理念不合」的結果。
而親屬自己擔任主要教育者的問題有兩個,一是親屬對教育並沒有這麼大的興趣跟熱情,以致於時常做得不乾不願、虎頭蛇尾;二是這種模式通常由親屬獨自規劃孩子的學習方案,時常在計畫裡投射許多個人的缺憾跟期望。
基於以上的經驗,我設定騎士團合作家庭的條件有二:第一條是「親屬對教育雖然沒有興趣,但有自己想要投入的人生計畫」;第二條則是「親屬雖然不必事事親力親為,但仍要付出一定的時間跟注意力,跟上教育現場的變化」。
第一條的理由,是希望優先可以解放那些有事想做的親屬。第二條的理由,則是希望親屬要能夠跟教育現場同步前進、保持溝通,以免兩者不知不覺漸行漸遠。
除此之外,合作關係的先決條件,也包括了親屬跟孩子願意讓渡部分的學習自主權,並且對導師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夠跟導師合作規劃未來。

讓渡自主權 / 開放介入

當有一個家庭要加入騎士團時,導師會跟親屬及孩子分別立下承諾。我過去是用「契約」這個詞,但我現在會使用「承諾」這個詞。「承諾」建立在關係與守信上,感覺上比「契約」(好像是擬訂後在期約內都不再更動的東西)更有協商的空間。我覺得這個概念比較貼近合作式的內涵。
我自己跟家屬和孩子約定的承諾包括以下內容:
  1. 將規劃學習計畫的權利,部分讓渡給導師,也就是說,要讓導師擁有孩子的學習計畫參議權,其中最重要的,是開始或結束新課程或活動時,要告知導師,並跟導師商量
  2. 親屬要參與進修計畫,瞭解教育現場情況,更新教育理念
  3. 親屬要去做自己的事,投入自身的人生計畫
對許多人來說,第一項是個很「奇怪」、很「不習慣」的承諾;而第三項則是大多數人會答應但不一定會做的(趁機抱怨)。
想像有個親屬在划FB河道,看到一個也不是很熟的臉友在揪課程,老師很有名,主題好像也很有趣,而且還限量1500個名額(反正寫限量大家都會覺得要搶一下,數字也沒認真看),這個時候如果不立刻在下面回+1,會不會等等1500個名額就沒了?
深入人心的一句話。(截圖自無間道 CD-PRO2 + iPod 高清完整版
然而,如果這是我們騎士團的親屬,按照承諾,他在這個時候應該要想起導師制度,於是就得要先打電話給我,向我告知他想要讓孩子報名這個活動,問我的意見,假如我不反對,他才能去報名這個活動。更麻煩的是,假如他小孩是低年級,因為我反對低年級參加系統性、有明確目標的活動,那大概就一定會遭到我的反對。他還得要拿兒童發展、教育理念之類的東西說服我,才能送小孩去這個名師、限量、有趣的課程。
這不是自找麻煩?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不能自己決定他要去什麼活動?
這還不夠麻煩。
假如這個親屬問過小孩,小孩說「名師欸、限量欸、看起來很好玩欸、我要去」,他們還是要打電話給我,和我商量他們兩者之間已經無異議的計畫。這下子不但「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連「孩子都不孩子」了(這個胡適梗是不是要有點年紀才看得懂?)。
為什麼孩子不能自己決定要去哪,還要跟導師討論?這樣難道不會減少孩子向外積極探索的機會嗎?
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因為人並不是在處於真空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人時常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產生各種非理性的焦慮,迫使人做出自己並不真的想要、也未必對自己好的決定和行動。
比方說,曾有親屬因為孩子整天在家讀書,覺得這樣對孩子不健康,而想要逼孩子出門,逕自幫孩子報名了一個限量的登山活動。孩子知道後死活都不願意,但親屬已經預繳了貴貴的報名費,騎虎難下。這時親屬想要孩子去參加活動的心情,就已經不如當初那般單純。莫名其妙而不必要的強迫和互相傷害,時常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
假如這位親屬跟孩子和一位導師建立了合作式的關係,按照承諾,導師就有機會在親屬因為限量焦慮報名之前,為這位親屬分析各種可能性,並且提醒他孩子可能會有的反抗,來避免這樣的困境。
另外一個例子,是親屬提供一個課程訊息給孩子,孩子立刻就說要參加。但我在充分瞭解情況之後,發現他可能是想要跟某個也去參加課程的朋友一起玩。當我向他提出「那還不如我們另外約朋友到你家玩就好啦」,孩子立刻就覺得這個方案更好。於是我們不但省下了學費、避開了因為要符合課堂前提而可能有的「剪裁」,也達到了孩子真正想要的目的。
至於第二個理由,是因為我認為最適合低年級的發展模式,是無方向性的探索,另外還要留給孩子大量的自由時間。所以我反對的不是新的探索與經驗,而是出自於大人的焦慮和期待所安排的、那些(我認為)會對孩子造成「剪裁」的的課程與活動
親屬跟孩子雖然讓渡了部分的自主權,讓導師參與學習規劃,但卻得到了一個更加客觀的、有經驗的合作者,得以避開不必要的衝突與彎路。
當我和編輯大中討論這篇文章時,大中提到:「大人會投射自己的期望,小孩也會迎合大人的期望,但結果可能是小孩往後會把這些過程中被『剪裁』的經驗,怪罪給父母。……(嚴重的話)就是那種,會自己去吃剩菜、掃廁所……等等,把這些當自己的責任、然後又很不開心覺得為什麼都我在做的人,的強化版」。
當大中說到這裡,我心中立刻想說「等等這不就是我嗎?XDD」。
我的愛做又愛抱怨幾乎可說是人盡皆知。假如我當初有一個導師,而我的導師成功減少了我被剪裁的經驗,我會不會就不會長成這種愛抱怨的人呢。

擔任導師的資格

騎士團的導師的工作十分繁雜,在低年級要協助親屬與孩子調整親子關係、面對親子衝突,在高年級則要協助孩子面對人生困境、尋找人生方向。對內要經營團體凝聚力,對外則要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尋找騎士團參與社群各種實踐與活動的路徑。
如果要說這份工作牽涉到的專業,我也不知道要標定哪些才是。
專業都可以練習跟累積,而在這份工作裡最為困難的,是人與人之間有高度的重疊,但又得要保有個人的獨立性。這對許多人來說不但是陌生的事,也是難以容忍的事。
有些人很喜歡獨來獨往,能不交際就不交際;有些人則是很愛交際,卻沒辦法獨立工作,或者不能在應該保持界線時堅守界線;更多人則喜歡保有「我想交際就交際,我不想交際就不交際」的自主權。
以學習自主權為例,當親屬與小孩要把學習自主權部分讓渡給導師時,親屬通常會有「不能全權控制」的不適感,我自己也時常會有「介入他人人生」、「干預他人自主」的念頭與省察。
但合作式的關係,就建立在這種彼此影響、彼此支持、彼此滋養的干涉上。導師、親屬跟孩子一方面要「一起」面對未來,一方面也要尊重並維護彼此的「獨立性」,讓關係中的每個人都不被他人支配或控制。
導師要試著面對自身對「既獨立又一起」的狀態的陌生與焦慮,還要陪伴親屬們去面對這種陌生和焦慮,這大概是這份工作最困難、也是許多工作者最不想要做的工作。
附帶一提,我合作的小孩對於讓我介入討論他們的學習計畫,幾乎都抱持著歡迎的態度。
簡單說,合作式教育的導師與親子關係就像是這樣(?),學習計畫是三方共同討論的;所以導師的替代方案也類似這樣。圖:吉卜力《風起》劇照

導師的替代方案

到目前為止,目前騎士團只有我跟瑞安兩位導師。先不說導師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光是「既獨立又一起」這件事情,就沒有人想要。人們似乎都想保有「我想交際就交際,我不想交際就不交際」的自主權。
不過,沒有導師仍然可以有其他方案。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句話放在教育現場,就是三個願意對教育積極投入的親屬,當他們組成一個「既獨立又一起」的團體,就可以取代教育工作者。
考慮到導師非常難尋,培力有意願的親屬們成為這種小型團體,也是我接下來的計畫。當然,問題可能還是一樣:有多少人想要試著跟別人組成「既獨立又一起」的小團體呢?

我的導師經驗

在這麼多硬梆梆的說明之後,我想在盡量不涉及合作家庭隱私的情況下,提一下我最近的導師經驗。
在騎士團裡,我擔任九個孩子的導師,這九個孩子來自八個家庭,年紀分布從從四年級到國一。最近半年裡,這九個孩子裡,有孩子談了人生第一次戀愛,有孩子第一次失戀,也有孩子第一次進入社會擔任NGO的志工。
我想就簡單說一下「導師的一天」好了。
就是前天晚上,有個孩子打電話詢問我關於戀愛的問題,想要知道我的意見。電話結束後,我跟這孩子的親屬又通了電話,除了討論這件事之外,也順便討論了接下來的學習安排。
當天晚上的稍晚,我跟另一位親屬電話討論孩子最近的發展狀況,以及我們還可以拓展的方向。
也是同一天晚上,有個孩子在某個常態性團體請假。我透過親屬知道,上週這孩子在團體裡有一些事件。看到孩子在群組裡留言請假後,我傳訊問孩子情況,也傳訊息問親屬是否知道什麼。
隔天,也就是昨天,是騎士團的聚會日。我在車站接了幾個搭便車的孩子,一起到了聚會的基地。
當大孩子們到齊後,我向大孩子們宣布我們得到一個擺攤的邀約,稍微說明整個狀況後,由接下聯絡人的孩子跟報名參加的孩子,繼續進行會議。
在這個空檔裡,我去跟另外幾位孩子分別會談,討論他們最近的學習計畫。
早上排定的事情做完了,我在現場晃來晃去看有沒有誰需要什麼幫忙。我發現有個高年級正在看手機鬼混,跟他確認之後,才知道他其實是在陪另一個還不熟悉環境的低年級。我建議他要不要想一些活動來跟低年級孩子有點互動,他回想起自己其實很擅長陪小孩做事,找到了圖畫紙跟筆,陪低年級的孩子開始畫圖。
晃到廚房時,我發現有位孩子正在哭。我陪她慢慢度過,但最後仍然不知道她為什麼不開心。
下午一點,有兩位朋友來訪談,他們想要知道,如果他們想要試著對我們的孩子上程式設計課程,可以怎麼做。我簡短說明現場情況後,把這兩位朋友交接給對程式設計有興趣的孩子。
我再去陪還在不開心的孩子。孩子好點之後,我跟來參訪的朋友討論他們的觀察和疑問,也許之後有合作的可能。
送走參訪的朋友,這天下午在基地旁邊的土地廟旁有騎士團親屬的工作坊。我跟親屬們交換許多事情的意見,包括高年級缺乏社會發展機會的困境,以及剛加入團體的孩子大量投入遊戲跟YouTube影片的狀況。討論中,其中一個麻煩的問題是:「有開創性的、創造性人生,真的是比較好、應該要追求的人生嗎?如果孩子們選擇隨波逐流的人生,這樣不行嗎?」
工作坊之後,我跟部分親屬開會,討論一個社大舉辦的在地教育博覽會計畫。這些親屬透過騎士團承接了其中一部分工作。
會議結束後,我回到基地裡,抓個路過的孩子問了一下,想要瞭解我不在時現場的狀況。
開始抓小孩一起收拾、洗碗,把基地恢復原狀。把物資搬上車,把搭便車的孩子送到車站。
這就是導師的一天。
如果要告訴想要擔任導師的人一件最重要的事,我要說:這樣的一天結束之後,絕對不要打開messenger等通訊軟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對「高年級」孩子們的期待,是他們要開始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我想要做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人?」「我想要具有什麼樣的技能?」「我想要跟誰誰誰一樣?」
低年級的主要目標是人格發展以及探索外在世界。這篇文章要討論我想像中的低年級,以及為了低年級發展所設計的自由日。
目前我跟十幾個家庭合作,用黑龍騎士團這個中二的名稱進行一個跟名稱一樣中二的實驗教育計畫。就姑且稱之為「黑龍騎士訓練計畫」。 目前騎士團的教育實驗雖然還沒有「成果」可言,但教育作為一種實驗,其實踐的過程,以及教育者、親屬、小孩各自的想法與考量,都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
我想試驗的是,一門課如果能夠提供夠多的通道,那人能不能在裡面誠實地面對自我要求,這樣也許對教學者跟學習者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若你遇到了一個小孩,偶然間要跟他相處,而你剛好有資源和餘裕的話,希望你願意考慮,成為一個他遇到困難時,會想要轉頭問你的大人。
我對「高年級」孩子們的期待,是他們要開始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我想要做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人?」「我想要具有什麼樣的技能?」「我想要跟誰誰誰一樣?」
低年級的主要目標是人格發展以及探索外在世界。這篇文章要討論我想像中的低年級,以及為了低年級發展所設計的自由日。
目前我跟十幾個家庭合作,用黑龍騎士團這個中二的名稱進行一個跟名稱一樣中二的實驗教育計畫。就姑且稱之為「黑龍騎士訓練計畫」。 目前騎士團的教育實驗雖然還沒有「成果」可言,但教育作為一種實驗,其實踐的過程,以及教育者、親屬、小孩各自的想法與考量,都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
我想試驗的是,一門課如果能夠提供夠多的通道,那人能不能在裡面誠實地面對自我要求,這樣也許對教學者跟學習者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若你遇到了一個小孩,偶然間要跟他相處,而你剛好有資源和餘裕的話,希望你願意考慮,成為一個他遇到困難時,會想要轉頭問你的大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童軍活動與建構式課程及社會學習理論的關聯,強調成人作為榜樣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童軍活動不僅促進社交能力和情感發展,亦在道德和倫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文章也分析了團體動力、團隊凝聚力及其影響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並探討在地本位教育及戶外教育的實踐。
Thumbnail
幼教是學校教育的第一階段,但在台灣一直很尷尬,制度也很錯亂,一直很疑惑這些專家官員是怎麼回事。 而且,沒有最錯亂,只有更錯亂。 幼教人力很複雜,一個公立幼兒園會有的人力,或稱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會包括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 今年教育部又示意各縣市招聘短期臨時的加置之照顧服務人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導師是孩子們在校的父母, 至少敝校的校長常常這樣說! 所以難免要和孩子的親生父母,談到一些孩子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與家長們交談的過程及內容, 有時候會令我有不同的"結論感受", 例如, ❦ 這是一場正常的親師溝通 ❦ 這是家長在想
Thumbnail
雖然之前有研究過幼托整合,也就是幼稚園和托兒所整合的過程,但畢竟是邏輯和文件的研究。有位朋友這幾年剛考上幼兒園的教保員,我才開始了解一些幼兒園令人驚訝的情形。 從幼托整合時就知道幼兒園師資結構很複雜,當時研究的幼兒園裡,教師共有七種身分,制度完全不一樣。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孩子上了高中, 進入嶄新的學業階段, 『學習』的專業內容驟增,這是孩子和學科老師之間的事,家長通常已難介入。 『自我蛻變』 是孩子自己內在與外在的事,家長也無力介入。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那麼,與家長聯絡時, 到底最大的意義為何? 大概就是透過一起聊聊這個寶貝主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童軍活動與建構式課程及社會學習理論的關聯,強調成人作為榜樣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童軍活動不僅促進社交能力和情感發展,亦在道德和倫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文章也分析了團體動力、團隊凝聚力及其影響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並探討在地本位教育及戶外教育的實踐。
Thumbnail
幼教是學校教育的第一階段,但在台灣一直很尷尬,制度也很錯亂,一直很疑惑這些專家官員是怎麼回事。 而且,沒有最錯亂,只有更錯亂。 幼教人力很複雜,一個公立幼兒園會有的人力,或稱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會包括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 今年教育部又示意各縣市招聘短期臨時的加置之照顧服務人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導師是孩子們在校的父母, 至少敝校的校長常常這樣說! 所以難免要和孩子的親生父母,談到一些孩子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與家長們交談的過程及內容, 有時候會令我有不同的"結論感受", 例如, ❦ 這是一場正常的親師溝通 ❦ 這是家長在想
Thumbnail
雖然之前有研究過幼托整合,也就是幼稚園和托兒所整合的過程,但畢竟是邏輯和文件的研究。有位朋友這幾年剛考上幼兒園的教保員,我才開始了解一些幼兒園令人驚訝的情形。 從幼托整合時就知道幼兒園師資結構很複雜,當時研究的幼兒園裡,教師共有七種身分,制度完全不一樣。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孩子上了高中, 進入嶄新的學業階段, 『學習』的專業內容驟增,這是孩子和學科老師之間的事,家長通常已難介入。 『自我蛻變』 是孩子自己內在與外在的事,家長也無力介入。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那麼,與家長聯絡時, 到底最大的意義為何? 大概就是透過一起聊聊這個寶貝主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