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洞穴: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探索洞穴: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兩週拿到廖瞇寄來的書,《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她傳訊息來說「書裡有寫到你」,雖然正在非常忙碌的時期,但被作者這麼通知了,拿到書當然要先打開找找自己在哪裡。

但翻著翻著,我發現廖瞇走進了她書裡所說的「不曾去過的洞穴」,那洞穴又深又私人,我還沒準備好要進去。於是我先把書闔上了。

過了兩週,一直惦記著,心情也慢慢準備著。今天下午跟幾個孩子們一起工作,我把書拿出來,一口氣讀完。

廖瞇的弟弟「滌」是一個「不正常」的人。廖瞇用她獨特的、平實而誠懇的文字,圍繞著滌這個人的不正常,展開了她與母親、與滌、與父親的對話與探索。許多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展開,人與人試著互相瞭解(卻未必真的能夠互相瞭解),關係重新建構。

作為一個教育者,透過「對話」去探索洞穴,是我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很多時候,孩子剛來時是一個樣子,熟起來是另一個樣子。剛開始很多孩子都會畢恭畢敬地叫老師,當孩子不再叫我老師而是叫我名字時,大概就是差不多熟起來的時候。

還不熟的孩子,像是綜藝節目裡整人的神秘箱子,你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在有充分的信任關係之前,孩子當然也不會輕易讓你看看箱子裡面裝了什麼。有時遇到一個狀況,像是誰打了誰,或是誰突然哭了,箱子毫無防備地擺在你的面前,即使你不知道箱子裡是什麼,還是得伸手進去摸摸看,試著搞懂是怎麼回事。

不熟的孩子是神秘箱,若是你常常有機會伸手進去,而你也真的伸手進去摸了,因此而變熟了的孩子,就是開過的整人箱。裡面盡是整人的東西,專門用來考驗那些願意為他停留的、親密的人,是不是真的願意為他停留。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要變回好」,讓人變得更不好

那個「要變正常」、「要變回好」,好像是這個東西,好像是這個東西讓我變得更不好,更不正常。——《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P.192

我正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坐在我對面的孩子正在看youtube影片。

這個時段是我們約好的「工作時段」,我們預期我們會在這裡寫報告、讀書、討論接下來的學習計畫或工作計畫。

但他在看youtube,已經一個小時了。

這是他要的嗎?

我覺得不是。 通常,當他從youtube「回來」之後,他會陷入低潮裡,認為自己這段時間「很廢」。

「我應該去做該做的事。」有一次他在低潮時,這麼說。
「什麼是該做的事?」我問他。
「就是我現在應該要去做的事。」

事情被分成兩種,該做的事,跟其他的事。首先是他出於某種原因而沒有去做該做的事,當他隱約發覺了這個狀況,自責跟內疚就會開始淺淺地纏繞他,逃避的機制在這時會啟動。

他的意識會分成兩個,一個在看youtube,一個看著正在看youtube的自己。而後者會監看並且評斷前者,讓前者一邊採取反抗的逃避姿態,卻又一邊自責內疚。隨著逃避的時間逐漸增加,自責內疚也因此加深,「回神」面對這個世界跟自己,就變得更加艱難,使得逃避的狀態得要持續下去。

我還在跟他一起探索這個洞穴。我們談論他的逃避,也談論他的「應該」,哪些是他想要的,哪些是他被期望的,哪些又是混淆不清的。

我們發現,否認或者想要填平這個洞穴,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正在尋找坦然進出的方法。

我們也知道,在進入這種洞穴時,跟能夠支持你的隊友組隊,會很有優勢。

沒道理的想要

「你有沒有可能用說的?」
「可是你沒有錯。你可以用廚房。所以我說不出來。」 P.29

廖瞇在書裡提到,滌因為跟其他家人對於生活習慣的不同標準,而時常感到不耐。上面摘錄的情境,是他受不了使用廚房的聲響。滌不耐時也許會大吼,也許會做出各種惹人惱怒的聲音與表情。這樣的滌似乎是一個社會化不完全的人,但滌又會說出(我印象中書裡提到兩次)「你沒有錯」這種「明事理」的話。

滌似乎清楚人與人的界線,知道人的權利範圍,但他仍然會因為事物不如他所預期而感到氣憤。

我想起一位孩子。那天,當我在課堂上跟他理論「我對你這麼好,你憑什麼這樣對我?」的時候,他對著我大吼:「我不欺負你,我要欺負誰?」

當他對我喊出他那因為自知無理取鬧而顯得拐彎抹角的需求,於是我才知道,他的處境如此艱難:若不是向內扭曲自己,就得要向外去彎曲別人。

說起來,當面對關係裡的期望落空,講道理總是只能告訴我們一個合理的承擔範圍,而不能告訴我們要不要跨出去。當我期待孩子能夠回應我對他的好時,他也因為這份好,而對我有更大的期待。

被他欺負當然不是我的責任,欺負我也不是他的權利。但即使充分瞭解這個道理,我仍然難以做出「要不要繼續被他欺負」的選擇。

他面前的選擇太少

一部分的我跟自己說,這是滌自己的選擇;但另一部分的我想著,這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有沒有可能,他面前的選擇太少? P.96

我也覺得我的選項太少。在跟上面那個孩子的關係裡,即使我用盡所有能耐想方設法,最後仍然只有被欺負或不被欺負這兩個選項。

但大多數情況下,我仍然比孩子有更多選項。

像是另外一位孩子,他總是在我們的團體裡打人。在我心裡,他是「森林裡的孤單國王」。

沒多久我就知道,他在家裡會被處罰,在學校也會被處罰。要是早上出門前被爸爸處罰,去到學校就會心神不寧到處找麻煩。最糟糕的情況下,他會整天都被處罰不能下課。

後來我跟媽媽有一個協定,當媽媽送他來時,媽媽會向我說明他整天的情況,讓我跟其她孩子心裡有個底。

一年多的時光裡,我(跟團體裡的其他孩子及家長們)無數次陪他進出洞穴。從一開始否認自己打人,到急著指出是對方的錯撇清責任,然後慢慢能夠接受自己打人的事實,願意參與和解的談話。即使現在回想起來,身體仍能記住那段漫長難熬並且時時因為無力而感傷的日子。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十分深入。他打了個人,就跑。我遠遠跟著他,也不靠近,也不遠離。他頻頻轉頭看我,直到某個時刻,我漸漸可以拉近距離。

那天陽光普照,而他在昏暗的處境裡啜泣著:「我也不想要打人,但我忍不住。」

我們坐在公園裡的一張搖搖椅上。搖搖椅被焊死了,不能晃動。

raw-image

還未結束的對話

這一行做久了,我不再相信「正常」。哪有一個小孩是正常的?在那些成人的、程式的、城市的隙縫之間苟延殘喘活下來的孩子,哪一個是正常的?

如果沒有正常的小孩,又哪來正常的大人?

陪這麼多不正常的小孩長大,我漸漸覺得,所謂健康地長大,大概就是在失望的時候,除了只會說「不管我就是要」之外,還能選擇另一句「不然那樣也可以」,而生活還可以運轉下去。

能夠擁有「不然那樣也可以」的關係與資源,就是健康的人生了。

為了追求這種健康的人生,我和孩子們透過談話跟信任關係,持續進出許多洞穴,試著接納不正常的自己,尋找坦然進出洞穴的技巧。

他說上午八點到九點最好,而我想著但那個時候對我來說不一定好。滌看著我,過了一會又說,「不然整個下午也都可以。整個下午都可以,這樣行吧?」「整個下午的意思是到幾點?」「六點。」「那有機會。」 P.240

很多時候,我總是沒有把握。但是面對滌不那麼坦率的信任與邀約,廖瞇這麼說:「那有機會。」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即使邏輯上十分牽強,我卻感到莫大的安慰。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