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 《流轉的亞洲細語》點出台灣在【中心/邊陲】的無力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可否認,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台灣,老一代本省人有「戀日」情節,在80年代前後日本文學陸續引進台灣,加上日劇、動漫、A片等產業的推波助瀾,日本文化影響台灣很深,台灣社會存在年輕人「哈日」現象,這些普遍存在的日本情節,在電影《海角七號》熱賣後,出現一種憂心的聲音,批判這是「媚日」,感嘆「台灣終究逃不了日本文化控制的魔手」
在台灣工作、生活、成家多年,任教於東海大學日文系的教授笹沼俊暁,最近出版的新書《流轉的亞洲細語》,探討日本列島的當代作家如何書寫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文藝評論集,透過解析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台灣、中國形象;他在書中點出1990年代日本文學產生的「親日台灣論述」,批判背後代表的是右翼國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操控。
台灣早期文學受到兩種觀念影響,一種來自日本,一個來自中國,不只是台灣許多知識分子將日本一些作家小說介紹到台灣,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大量轉載中國如魯迅,胡適和沈從文的作品,台灣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發展出自己的文學。
笹沼俊暁的觀點提醒身在台灣的我們,不只是受到日本右翼國族主義的「親日」意識操控,還有那些台灣對「祖國中國」抱有憧憬期待,而對「媚日」行徑大加批判的人,都是從他們的「中心」主義觀點作解讀,而這不就是台灣這個被兩個強權國家與民族翻弄的弱勢「邊陲人」,長期遭遇的無力感?提醒關注「中心/邊陲」結構,從邊緣化的弱小民眾視角,與強勢政治及其語言對峙。
因此理解笹沼俊暁為什麼自認中文不好,仍堅持用中文出版這本書,如同他所說「強勢語言出身的作家,投入相對弱勢的語言中,從書寫外語的痛苦與喜悅中,發出批判的聲音。」
這本書可以看到笹沼俊暁以批判性視角評論日本現代文學,點出司馬遼太郎的《台灣紀行》是日本出版界中氾濫的「親日台灣論述」的濫觴,認為《台灣紀行》與小林善紀的《台灣論》都只是依據「親日」台灣人的對話,描述台日之間的羈絆,並把中國、國民黨及外省人描述成沒有臉孔的抽象的壞人,台灣被視為讚美現代日本的手段。
從笹沼俊暁的分析,可以理解「親日台灣論述」為何成為這些年日本保守黨操弄的工具之一,因為從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居於亞洲領導地位的日本,這些年面對崛起中國而視為強大對手,不管在軍事或是經濟上中國越來越強大,讓日本相當的不安,同樣面臨中國威脅的台灣是拉攏對象,對內對外強化台灣親日論述對,都可以在推廣此政策中佔到有利位置,因此文學中欠缺冷戰、美國、中國的台灣形象。
笹沼俊暁批判親日台灣論述的文學作品,認為不該違背事實基礎,因此像是1970年代日本對台灣的經濟殖民,假藉觀光名義赴台的買春旅行等實情,都在文學中刻意閃避不談,營造出日本觀光客都是有氣質的假象,或是日台只有和諧的假象,所有人物都是「親日台灣人」、「和韓國人不同,台灣人沒有怨恨日本」。
笹沼俊暁在這本書提醒我們,反思台灣對於中國人、韓國人,是否有著民族刻板形象,存證這種二元對立的認識結構。
讀這本書前面的內容,會覺得笹沼俊暁應該是一個比較親中的學者,但他指出在日的台灣作家陳舜臣,從中國認同到後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失望,並質疑及批判很多書寫中國文學作品是以中國的天下論、帝國論等霸權論述架構,同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文學思維。
只是在後殖民主義與「祖國」中心主義的拉扯中,作為「邊陲者」的角色不安,讀這本書後雖然更加心有戚戚焉,但是書中較少著墨台灣的那種不安感,與「中心」糾葛、衝突深層,若能有更深入探討,或許能更加理解,台灣的日本節情揮之不去、複雜多元的主因。
從歷史來看,台灣因為受過日本統治,所以對日本熟悉,這固然是一個遠因。但在國民黨統治的時期中,台灣仍然深受日本影響,這點其實少有人深入探討,這顯示台灣的「親日」是有複雜層疊關係組成,但日本對台灣的深層文化研究沒有想像中的多,造成台灣的「親日風氣」論點,都是一廂情願或自我感覺良好的研究,笹沼俊暁透過文學解析,點出日本對台灣的掌握並非清楚迅速,存在誤讀、誤判情形。
作為一個台灣讀者,這本書並非只是從日本文學作品中解構台灣的論述,笹沼俊暁引領台灣人在閱讀過程中自己去思考,什麼叫做台灣?台灣屬於誰的?身為台灣人我們是誰?台灣該往哪裡去?並且提醒我們,台灣社會原本就是移民社會,應創造出不同族群、文化、語言並存的多元社會。
此外,台灣文學中其實也有很多日本觀點或台日關係著墨的作品,台灣其實對日本並非只有如笹沼俊暁所說的武士道、職人魂、動漫等概念,期待笹沼俊暁下一本以台灣為基點的作品,能夠從台灣文學作品中分析,或許更能夠讓讀者對民族國家、殖民主義或進步史觀對台灣這「邊陲國家」有更深入的認識,或可更一步探究台灣「親日」的原因及淵源,以及「台日友好」的共犯結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會員
21內容數
《偷書賊》中,書是那個黑暗世界裡唯一的一絲光亮。 書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求取謀生的知識,也只是用來消磨時光, 對我而言,讀書是享受是樂趣,是啟發也是療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洪敏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喜歡白石一文的哲學性和孤寂人物敘事風格,也是他在日本文壇奠定地位的原因,但他的前一本著作《於記憶之濱》惡評如潮,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懷疑白石一文是不是江郎才盡,當看到他的新作,多達500多頁,再看看書價,一度猶豫買了會不會後悔。
瀨尾麻衣子獲得2019年本屋大賞的小說《接棒家族》,原名是《そして、バトンは渡された》(然後,被交付了指揮棒),出版社為中文版命名《接棒家族》,不知是否要讓人聯想到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小偷家族》,同樣圍繞在家庭情感,同樣探討什麼是家?什麼是家人?
「人」這個漢字,一撇一捺,看似簡單的兩劃,卻有很深的意涵,它像是走到了岔路往不同方向,又像是緊密交集不可分,仔細看這一撇一捺,也很像行走中的雙腳,走過的每一步,就是「人生」。 小野寺史宜《人》 「人」當作小說故事主角很稀鬆平常,可是真的要寫一本書好好詮釋「人」的字義,並不容易。我很喜歡日本作家小野寺
教育部贈送給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優良圖書計畫,其中一本繪本《國王與國王》卻引發部分家長團體的抗議。這讓我想起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徐睿知飾演的女主角高文英對許多知名童話的重新詮釋「童話不是乘載夢想的迷幻劑,而是喚醒現實的清醒劑」。
這些年許多媒體報導新聞著重包裝,很多作家文學創作也著墨炫技,忽略了新聞採訪及寫作本質—真實及誠摯,一次、兩次可能騙的到讀者,久了失去可靠與信任,長期建立的權威隨之崩塌,難以回復。 台灣第一次出版日本作家望月諒子的作品《人蟻之家》,我喜歡她筆下的主角獨立記者多部美智子實事求是、一步一腳印親身採訪去
2020年9月9日日新威秀電影院熄燈,原址預計改建大型複合式商場,對從小在西門町長大的我而言,感傷的不是西門町沒有「威秀」,而是一家曾象徵70、80年代西門町繁華及電影業蓬勃發展的老牌龍頭戲院落幕。西門町最風光時曾有37家戲院,如今光環褪色,只剩7座影城,不勝唏噓。   老一輩的台北人要看電影,一定
喜歡白石一文的哲學性和孤寂人物敘事風格,也是他在日本文壇奠定地位的原因,但他的前一本著作《於記憶之濱》惡評如潮,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懷疑白石一文是不是江郎才盡,當看到他的新作,多達500多頁,再看看書價,一度猶豫買了會不會後悔。
瀨尾麻衣子獲得2019年本屋大賞的小說《接棒家族》,原名是《そして、バトンは渡された》(然後,被交付了指揮棒),出版社為中文版命名《接棒家族》,不知是否要讓人聯想到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小偷家族》,同樣圍繞在家庭情感,同樣探討什麼是家?什麼是家人?
「人」這個漢字,一撇一捺,看似簡單的兩劃,卻有很深的意涵,它像是走到了岔路往不同方向,又像是緊密交集不可分,仔細看這一撇一捺,也很像行走中的雙腳,走過的每一步,就是「人生」。 小野寺史宜《人》 「人」當作小說故事主角很稀鬆平常,可是真的要寫一本書好好詮釋「人」的字義,並不容易。我很喜歡日本作家小野寺
教育部贈送給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優良圖書計畫,其中一本繪本《國王與國王》卻引發部分家長團體的抗議。這讓我想起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徐睿知飾演的女主角高文英對許多知名童話的重新詮釋「童話不是乘載夢想的迷幻劑,而是喚醒現實的清醒劑」。
這些年許多媒體報導新聞著重包裝,很多作家文學創作也著墨炫技,忽略了新聞採訪及寫作本質—真實及誠摯,一次、兩次可能騙的到讀者,久了失去可靠與信任,長期建立的權威隨之崩塌,難以回復。 台灣第一次出版日本作家望月諒子的作品《人蟻之家》,我喜歡她筆下的主角獨立記者多部美智子實事求是、一步一腳印親身採訪去
2020年9月9日日新威秀電影院熄燈,原址預計改建大型複合式商場,對從小在西門町長大的我而言,感傷的不是西門町沒有「威秀」,而是一家曾象徵70、80年代西門町繁華及電影業蓬勃發展的老牌龍頭戲院落幕。西門町最風光時曾有37家戲院,如今光環褪色,只剩7座影城,不勝唏噓。   老一輩的台北人要看電影,一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本書是曾任朝日新聞記者的野島岡所寫,初次認識這位專家是透過范琪斐的訪談,我覺得是認識中日臺關係的一個不錯的切入角度,且讓我寫寫流水帳。 從日港臺中立場下手分析的脈絡 為什麼野島岡要寫這本書?看完我覺得他是有感新聞與傳媒因為中國勢力影響有偏激且失衡之嫌,因而產生記錄整理的念頭。開篇明言臺灣與香港有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本書是曾任朝日新聞記者的野島岡所寫,初次認識這位專家是透過范琪斐的訪談,我覺得是認識中日臺關係的一個不錯的切入角度,且讓我寫寫流水帳。 從日港臺中立場下手分析的脈絡 為什麼野島岡要寫這本書?看完我覺得他是有感新聞與傳媒因為中國勢力影響有偏激且失衡之嫌,因而產生記錄整理的念頭。開篇明言臺灣與香港有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