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蔣夢麟《西潮》避重就輕,或者該談卻沒寫的事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蔣夢麟《西潮:蔣夢麟自傳》,遠流出版公司,繁體中文。
蔣夢麟的「西潮」並不是一部成功的自傳,而且作者在某些部分避重就輕,或是該談卻沒有寫。
「西潮」這本書並非渾然一體,雖然作者已交代,本書的主體內容在中日戰爭時期完成,之後只是微幅的增刪改削,但我們如果細讀本書,會發現:本書的前半部,也就是蔣夢麟的童年、青年,以及1926年離開北京南下之前的壯年時期,確實渾然一體,而且內容生動、感人,對許多人事物,作者有獨到的見解。1926年後的事──從蔣夢麟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來到昆明主掌聯合大學校務,也就是遠流版的第四部「國家統一」以後的部分,我覺得作者對某些人事物避重就輕,或是該談卻沒有寫。有哪些?以下我將娓娓道來……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閱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蔣夢麟《西潮》,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清朝末年至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段期間,他們對學生運動的見証。二人的記錄,非常難得!除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也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與說法。
閱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蔣夢麟《西潮》,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清朝末年至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段期間,他們對學生運動的見証。二人的記錄,非常難得!除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也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與說法。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遠流出版公司,繁體中文。 第一封信到第十二封信,依序是: 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這本書在1929年(民國18年)是一本相當暢銷的書信體散文集。由於作
閱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蔣夢麟《西潮》,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清朝末年至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段期間,他們對學生運動的見証。二人的記錄,非常難得!除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也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與說法。
閱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蔣夢麟《西潮》,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清朝末年至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段期間,他們對學生運動的見証。二人的記錄,非常難得!除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也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與說法。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遠流出版公司,繁體中文。 第一封信到第十二封信,依序是: 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這本書在1929年(民國18年)是一本相當暢銷的書信體散文集。由於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兩蔣統治時代,隨一九八八年元月蔣經國去世而結束,及至今年,因不再有黨國禁忌,陸軍官校建校百年紀念特刊,首次公佈第二任校長關麟徵。
Thumbnail
前言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還有沒有新亞精神?從新亞書院通識的課程大綱看,好像有。中大歷任校長亦常將弘揚中華文化放在口邊。然而,仔細審視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歷史,新亞精神實一步步萎縮,終至灰飛煙滅。 張駿謙的評語尤其值得注意: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研究所。晚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學校的歷史課往往讓人感到無聊,每次上課必睡一片,當然我知道這不可能,但是如果我們的歷史課教的是淒美愛情故事不知道會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呢? 八田與一是嘉南大圳的設計者,國高中的歷史課本總是這樣一筆帶過,無聊透頂,但其實他還有一個堪比電影情節的愛情故事。 31歲那年老家催婚,八田與一請假從台灣返鄉,
Thumbnail
《蔣經國日記揭密》 作者為黃清龍。 本書是目前唯一台灣能夠看到蔣經國日記的中文書籍。蔣經國日記在去年是歷史學界的熱門話題,當然黃清龍的書也時常被拿出來討論。
蔣經國大事日記(一九八一)顯示了蔣經國對形象關注,反映了當時政治和社會結構的獨特特徵。書中記錄了蔣經國經常前往圓山飯店理髮的情況,這一點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這顯示蔣經國對於自己形象的重視,以及當時政壇的特殊氣氛。文章通過對大事日記中的細節解讀,試圖探究蔣經國理髮的心理動因。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兩蔣統治時代,隨一九八八年元月蔣經國去世而結束,及至今年,因不再有黨國禁忌,陸軍官校建校百年紀念特刊,首次公佈第二任校長關麟徵。
Thumbnail
前言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還有沒有新亞精神?從新亞書院通識的課程大綱看,好像有。中大歷任校長亦常將弘揚中華文化放在口邊。然而,仔細審視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歷史,新亞精神實一步步萎縮,終至灰飛煙滅。 張駿謙的評語尤其值得注意: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研究所。晚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學校的歷史課往往讓人感到無聊,每次上課必睡一片,當然我知道這不可能,但是如果我們的歷史課教的是淒美愛情故事不知道會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呢? 八田與一是嘉南大圳的設計者,國高中的歷史課本總是這樣一筆帶過,無聊透頂,但其實他還有一個堪比電影情節的愛情故事。 31歲那年老家催婚,八田與一請假從台灣返鄉,
Thumbnail
《蔣經國日記揭密》 作者為黃清龍。 本書是目前唯一台灣能夠看到蔣經國日記的中文書籍。蔣經國日記在去年是歷史學界的熱門話題,當然黃清龍的書也時常被拿出來討論。
蔣經國大事日記(一九八一)顯示了蔣經國對形象關注,反映了當時政治和社會結構的獨特特徵。書中記錄了蔣經國經常前往圓山飯店理髮的情況,這一點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這顯示蔣經國對於自己形象的重視,以及當時政壇的特殊氣氛。文章通過對大事日記中的細節解讀,試圖探究蔣經國理髮的心理動因。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