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臺灣真的藏富於民?

從前,我們常說「臺灣錢淹腳目」,那年代大約是在加權股價第一次破萬點的時候,很多人第一次手上有大筆鈔票的感覺真是爽快。1990年2月12日,當天早上9:35時,指數創下12,682.41的歷史高點,當年的10月16日我入伍當兵,我也沒買過股票。
我在民國74年到77年讀高工,每年的寒暑假不是在學校的實習工廠實習,就是在工廠或工地裡打工,那時候不管是在工地裡拆版模,抑或在紡織工廠裡當捆工,工資都是算日薪,那時候日薪是1,000元。
如果用物價換算,1,000元約為現在的1,500元,換算為時薪是188元,還領先現在的基本工資150元,倍數是1.25倍。
三、四十年前真的只要認真努力工作,即使沒有高學歷,照理絕對餓不死人。但對照現在,四十年過後的時薪還比四十年前還不如,再說「臺灣錢淹腳目」,真的就非常矯情了。
的確,有錢人真的非常有錢,他們的財富的確可以淹腳目,但絕大多數的人,那只是個歷史,現在是個夢。
最近,主計總處發布最新預測,
2020年超額儲蓄攀升至新台幣2.4兆元,超額儲蓄率則為12.35%、已經連續8年超過10%!
然後,你就以為我們「超有錢」嗎?這就錯了!不要以為聽到「超額儲蓄」這四個字,就錯誤的以為我們的儲蓄金額真的很高。的確,我們民間的名目儲蓄金額真的歷年新高,但超額儲蓄的定義和我們以為的儲蓄,是有所差異的。
根據定義,所謂的「超額儲蓄」指的是國民儲蓄毛額扣掉國內投資毛額的差額,便是當年度的「超額儲蓄」,可反映資金閒置狀況,而超額儲蓄占國民所得毛額(GNI)的比率,即是「超額儲蓄率」,當超額儲蓄的數字愈高,代表國內資金閒置情況愈嚴重。
從公式上來看是這樣的:
超額儲蓄=國民儲蓄毛額-國內投資毛額
國民儲蓄毛額=固定資本消耗+國民儲蓄淨額=固定資本消耗+(國民可支配所得-國民消費)=固定資本消耗+(按市價計算之國民所得+國外移轉收入境額)-國民消費=固定資本消耗+(生產及進口稅淨額+按要素成本計算之國民所得+國外移轉收入境額)-國民消費
這公式,現在我也背不起來,當年大學考總體經濟時,背公式是一定要的,不然總體經濟學鐵定被當!
這樣一路推導下去,最終的來源其實是GDP,看到沒有,罪魁禍首竟然是GDP,但各位會發現嗎?GDP愈高時你的收入不見得愈高,但物價卻有可能水漲船高喔!
2019年臺灣的「超額儲蓄」約為2.2兆元,這並不是歷史最高,最高點是在2017年的2.79兆元。超額儲蓄自2014年起,便衝破新台幣2兆元大關,超額儲蓄率也在2013年超過10%,2017年更衝上15.15%的高點,解釋上來說是國內資金滿溢,卻未能有效引導到投資、建設部門,但這些錢,不見得是是你我手上的錢。
下圖是自1951年以後的超額儲蓄統計,以名目值的高點來看,就是1986年,差不多也是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
臺灣超額儲蓄
這樣可以說,「藏富於民」嗎?那就錯了!
2019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為1,059,731元,為歷史高點,同樣的,消費支出為829,199元,也同為歷史高點,但儲蓄230,532元為歷史高點嗎?恰巧不是,卻是1997年的228,951元,就名目儲蓄而言是不如當年的!
如果我還要更斤斤計較,用實質所得計算可支配所得與儲蓄呢?可支配所得的歷史高點是1999年,距今已經是21年前了;而儲蓄呢?儲蓄的高點是1993年,距今更是27年前了!
從實質的儲蓄與可支配所得來看,我們低薪的困境早已陷入泥沼快30年了,這一切,並未如政府所公布的總經數據這麼樂觀,光看GDP是沒有太多意義的。所以,金融研訓院的調查才指出,兩成民眾無法在一周內籌到新台幣10萬元、三成民眾儲蓄金額不到5萬元,我倒是認為這才是臺灣的經濟現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