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 of Taiwan: 百年前在臺灣的西洋女性,百年前她們勾勒的臺灣輪廓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作者:林欣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本文節選自觀臺灣第46期:在福爾摩沙旅行,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現正熱銷中!
19 世紀中葉,往來世界的交通技術與旅遊條件大幅改善後,各類旅行紀錄也多了起來。其中,遊歷美國及亞洲各地、留下十餘本遊記的英國人伊莎貝拉.博兒(Isabella Bird, 1831-1904)和對日本情有獨鐘的美國人伊莉莎.西蒙(Eliza Ruhamah Scidmore, 1856-1928)的著作,尤其廣受歡迎,也刺激此後無數女性仿效。
伊莎貝拉.博兒的肖像。她年輕時因身體不好而以旅行作為療方,一生踏足過美國、澳洲、日本、清國、韓國、越南、印度等地,並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第一位女性成員。(Source: Wikipedia, PD)
開港通商後,隨著外交使節、教團及商人來到中國及東亞各地條約港口的女性,無不躍躍欲試,希望成為像博兒或西蒙一樣的旅行者。不過總體來說,女性旅遊書寫者人數並不多,這是因為女性獨自旅行的機會很少,多依伴丈夫或家族前往世界各地,其中來到臺灣的更屬鳳毛麟角。但正因如此,這些女性視角下的異文化接觸紀錄更為可貴。
西洋人女性對臺灣的書寫屈指可數,筆者能掌握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的紀錄約有以下 7 筆:

伊麗莎白.李庥(Elizabeth Cooke Ritchie, 1828-1902)

伊麗莎白.李庥和丈夫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1840-1879)一同於 1867 年來臺,李庥於 1879 年病逝臺灣後,她仍持續宣教工作,到 1884 年才離開,是臺灣倡導女子教育的先鋒,在教會雜誌留下數篇關於臺灣原住民及女性的報導。

莉絲.波姆(Lise Boehm, ca. 1859-1921)

本名為 Elise Williamina Giles(née Edersheim),莉絲.波姆為其筆名。其丈夫是 1885-1891 年間擔任淡水英國領事、也是著名漢學家的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她與丈夫在臺生活數年期間,陸續完成多本小說,如 1887 年,她寫下以滬尾(今淡水)英國領事館的外國人社群為主角的短篇小說,以及 1890 年 7 月至 10 月底 23 篇在《北華捷報》的連載,名為 A Tale of the French Blockade,後來出版為 FORMOSA: A Tale of the French Blockade of 1884-1885,描述在法國封鎖臺灣期間,滬尾外國人社群的愛情故事。

蜜莉森.麥格麗琪(Milicent M. McClathie, 1867-1954)

蜜莉森.麥格麗琪於 1895 年 9 月至 1896 年 3 月間,隨派駐淡水的姐夫英國領事艾爾頓(W. S. Ayrton)及家人一同來臺,寫下 In Varying Scenes and Climes, 1895-1899(直譯為《在變幻的景色與風土中》)、共 40 章的未出版打字稿,以「過客」、「女性」與「旅遊文學作者」的角色,留下對 1895 年臺灣乙未鉅變的紀錄。
麥格麗琪的手稿書影,2012 年 12 月 3 日筆者攝於香港歷史檔案館。(Source: 作者提供)

巴克禮夫人(本名 Elisabeth A. Turner, 1858-1909)

婚後於 1893 年和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 1849-1935)一起來臺,曾於 1910 年撰寫一本《從遙遠的福爾摩沙給青少年的信》(Letters from Far Formosa to Boys and Girls)小冊子,但筆者迄今尚未尋獲。

麥高文(Janet B. Montgomery McGovern, 生卒年不詳)

1916-1918 年間來到臺灣擔任英語教師,同時也是一位調查原住民的人類學家,寫下通俗調查著作《福爾摩沙的獵頭族》(Among the Head-hunters of Formosa)。
麥高文著作《福爾摩沙的獵頭族》,書中描述了臺灣原住民部落的神話故事、獵頭行為及矮人祭等。(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麥高文像。(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愛麗絲.約瑟芬.包蘭亭.柯潔索夫(Alice Josephine Ballantine Kirjassoff, 1889-1923)

為 1916-1919 年任美國駐臺北領事馬克斯.柯潔索夫(Max David Kirjassoff, 1888-1923)之妻子,曾寫下 Formosa the Beautiful,刊於美國 1920 年 3 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

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1884-1984)

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人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III, 1870-1957)醫師之妻,於 1922、1924 及 1932 年在英國出版以福爾摩沙為名的 3 本關於海外宣教的故事書,以文字與照片,向母國英國兒童展示對臺之認識及其一家的傳教與醫療生活,乃兒童版的簡明臺灣導覽。書中介紹福爾摩沙的風俗民情、歷史文化、天然物產,以及在彰化和周遭臺灣人相處的生活經驗。
連瑪玉的作品《美麗的福爾摩沙》(In Beautiful Formosa)。在書中扉頁處,連瑪玉註記此書是她帶領孩子們遊歷了許多「怪異但可愛」的地方,從中記錄有關臺灣的人情、風景以及宣揚基督的工作等。(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這些作品有以下幾項特點:第一,從作品來看,留下紀錄的作者們,大多為因公來臺人士的女眷,其停留有時,與短暫來臺旅遊的走馬看花式紀錄有很大不同。這些作品均強調「身歷其境」的個人經驗,非常具真實性,對象則為臺灣以外世界各地英語一般讀者、甚至兒童。同時,文類也不僅限旅行紀錄,甚至有調查報告、小說與導遊故事書,可謂學術性與娛樂性兼具的深入淺出書寫。
再來,由作者身分來看,7 位作者中有 5 位是英國籍、2 位美國籍;3 位是英國長老教教會傳教士的妻子、3 位是外交官眷屬、1 位是人類學者。顯示在 19 中期後至 20 世紀初期,在臺灣這規模不大的外國人社群的「小型聯合國」中,英美籍人士,以及傳教、外交事業在向外傳播臺灣文化資訊的重要性。進一步深入追查,也不難發現其彼此之間或個人所屬家族,在臺灣島以外的中國、甚至東亞,皆有緊密的關係網絡。
雖然,上述女性作者的身分,表面上皆從屬於男性,似乎突顯出她們是丈夫在公領域的協助者角色,如萬榮華在他《傳揚祂的旨意──英格蘭長老教會差會史》(Working His Purpose Out :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第五部的序言中提到,此書的完成要感謝提供幫忙的朋友及其妻子,擔負了許多辛苦的編製索引工作。但由上述女性作者的書寫來看,以傳教工作而言,相較於男性宣教師以教育、醫療為傳教策略的工作原則,宣教師的妻子們則明顯策略性地鎖定婦女與兒童的教育。
閱讀一個半世紀前西洋女性對臺書寫,若不從她們的書寫脈絡、行事策略與個人背景切入,便難以看出其「以私助公」的努力,其實映照著 19 世紀末以後女性的覺醒帶動女權伸張起步,到 20 世紀以後開花結果的趨勢。她們顯然是以女性、母親或賢內助的角色,突顯慈愛、幫手、具同理心的形象,細繹其文字,其實已充分傳達她們本身不附屬於誰的自我主張。

參考資料

  1. 費德廉(Douglas L. Fix)、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市:如果出版,2006年)。
  2. 林欣宜,〈麥格麗琪(Millicent M. McClatchie)旅行遊記所見之1895年的臺灣〉,《漢學研究》32卷2期(2014.6)。
  3. 林欣宜,〈臺灣入門──連瑪玉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大歷史學報》第60期(2017.12)。
  4. 愛麗絲.約瑟芬.包蘭亭.柯潔索夫、哈利.阿佛森.法蘭克著,黃楷君、蔡耀緯譯,《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新北市:遠足文化,2018)。
  5. 連瑪玉著,鄭慧姃譯,阮宗興校註,《蘭醫生媽的老臺灣故事:風土、民情、初代信徒》(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7)。

福爾摩沙在 1860 年重新回到世界網絡中,來自國外的訪客懷抱著浪漫想像,以文字、攝影或博物學標本等方式,記錄了彼時臺灣的倩影。
本期《觀‧臺灣》以四篇專文介紹 19 世紀探險者、研究者、女性旅行者及宣教師,如何在各自的生命中,為世界留下臺灣的身影。編輯團隊也精心製作五則 19 世紀旅人登島必備知識圖解,包括「來臺交通路線」、「行李開箱」、「熱門景點」,以及旅途中如何逢凶化吉等須知。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8 年,潘怡宏先生聯繫臺史博欲捐贈家族文物,當中包含了 19 世紀晚期先祖潘踏比厘的清朝官服與鈐印。它們能妥善留存至今,有特定的歷史因緣,並為今日的我們,講述了百餘年前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面對時代鉅變的故事。
逛街時被新奇小物吸引、投 10 元拚個運氣,屢夾不中又忍不住多追加幾枚,最後還是只能帶走回憶。夾娃娃機帶來的夢想與幻滅,我們多少都曾體驗過。在某些時候,站在夾娃娃機前面的人們,他們的背影會透出一種只是想贏過他人的、近乎純淨的「玩心」。
比起 19 世紀各式訪客的短暫停留,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此長期耕耘,他們推動的醫療、教育等貢獻亦為後人所知。然而,在當地人民對外國人抱持高度敵意的狀態下,如何獲得信賴、甚至達成「改變信仰」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
在經過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航道探索的瞭解與累積,及 18 世紀海上勢力的相互競逐之後,19 世紀的探險家或懷抱著熱情,或受到野心驅使,持續探索著蠻荒之地的未知前沿。此時的臺灣適逢脫離 1662 年後的封鎖狀態,對西方社會而言,是一座雖非一無所知但卻需要重新認識的島嶼。
離中壢火車站步行只要 5 分鐘,有一棟隱身在天橋下的日式建築,沉睡在樹木、公車亭以及天橋所環繞的中壢市區已久,鮮少為人注意。2019 年末,費時多年重新整修,這座名為「壢景町」的日式宿舍群, 正式揭開神秘面紗。
假日的大溪老街,人潮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但一踏進和平路 48 號的源古本舖,喧囂聲瞬間隱去,空氣間流動的寧靜分子,讓心情瞬間平靜,一股回到家中的踏實感油然而生。
2018 年,潘怡宏先生聯繫臺史博欲捐贈家族文物,當中包含了 19 世紀晚期先祖潘踏比厘的清朝官服與鈐印。它們能妥善留存至今,有特定的歷史因緣,並為今日的我們,講述了百餘年前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面對時代鉅變的故事。
逛街時被新奇小物吸引、投 10 元拚個運氣,屢夾不中又忍不住多追加幾枚,最後還是只能帶走回憶。夾娃娃機帶來的夢想與幻滅,我們多少都曾體驗過。在某些時候,站在夾娃娃機前面的人們,他們的背影會透出一種只是想贏過他人的、近乎純淨的「玩心」。
比起 19 世紀各式訪客的短暫停留,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此長期耕耘,他們推動的醫療、教育等貢獻亦為後人所知。然而,在當地人民對外國人抱持高度敵意的狀態下,如何獲得信賴、甚至達成「改變信仰」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
在經過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航道探索的瞭解與累積,及 18 世紀海上勢力的相互競逐之後,19 世紀的探險家或懷抱著熱情,或受到野心驅使,持續探索著蠻荒之地的未知前沿。此時的臺灣適逢脫離 1662 年後的封鎖狀態,對西方社會而言,是一座雖非一無所知但卻需要重新認識的島嶼。
離中壢火車站步行只要 5 分鐘,有一棟隱身在天橋下的日式建築,沉睡在樹木、公車亭以及天橋所環繞的中壢市區已久,鮮少為人注意。2019 年末,費時多年重新整修,這座名為「壢景町」的日式宿舍群, 正式揭開神秘面紗。
假日的大溪老街,人潮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但一踏進和平路 48 號的源古本舖,喧囂聲瞬間隱去,空氣間流動的寧靜分子,讓心情瞬間平靜,一股回到家中的踏實感油然而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  自從很久以前在Youtube上聽人講述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就對歐美的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當這本書一上架,我就買了。跟想像上不同的是,這本書並非單純圍繞女巫審判敍事。   英國人威廉.品瓊(我看網絡上譯為品欽)在十七世紀到美國開荒、在麻省開拓了一個小鎮並為其命名春田(Spri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書名: 化學課 作者: 邦妮.嘉姆斯 譯者: 白水木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9/05 評分: 🌕🌕🌕🌕🌕 (滿分五分🌕)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女性的困難,聰明又美麗的女人尤其困難。伊莉莎白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科學家,在那個女性地位極低的時代,不管她做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歷史上那麼多傑出偉人,被記住名字的女性卻寥寥無幾,難道女性真的有比較劣於男性嗎?也許,只是女性甘於「選擇失敗」罷了。 母親原本是一名花藝教授,在南部開班授課,教課雖然收入較高,卻天一亮就得出門通勤,回到家時孩子們早已上床睡覺,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小孩。為了想好好地陪孩子成長,她選擇開一家花店......
Thumbnail
#小獸吃書 3/8是 #國際婦女節 ,也是基隆228的紀念日,相信有很多更加專業的帳號分享了為什麼基隆是在這天來紀念,所以書屋就來推薦幾本好書吧!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白色恐怖壟罩的是整個台灣,所有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都受其迫害,只是有形或無形、身體上或思想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二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書寫中世紀女性的故事,是懷心數年的想望,最近才開始比較認真地整理資料,以書寫計畫的名義略作紀錄,希望有朝真能整合成更完整的作品。最初的起心動念來自於這幾年更大量接觸到的歷史資訊,發現除了聖女貞德以外,中世紀其實還有許多出類拔萃、行跡獨特的女性人物和傳奇,他們以超出我有限想像力的方式回應了艱困的情況。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  自從很久以前在Youtube上聽人講述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就對歐美的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當這本書一上架,我就買了。跟想像上不同的是,這本書並非單純圍繞女巫審判敍事。   英國人威廉.品瓊(我看網絡上譯為品欽)在十七世紀到美國開荒、在麻省開拓了一個小鎮並為其命名春田(Spri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書名: 化學課 作者: 邦妮.嘉姆斯 譯者: 白水木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9/05 評分: 🌕🌕🌕🌕🌕 (滿分五分🌕)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女性的困難,聰明又美麗的女人尤其困難。伊莉莎白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科學家,在那個女性地位極低的時代,不管她做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歷史上那麼多傑出偉人,被記住名字的女性卻寥寥無幾,難道女性真的有比較劣於男性嗎?也許,只是女性甘於「選擇失敗」罷了。 母親原本是一名花藝教授,在南部開班授課,教課雖然收入較高,卻天一亮就得出門通勤,回到家時孩子們早已上床睡覺,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小孩。為了想好好地陪孩子成長,她選擇開一家花店......
Thumbnail
#小獸吃書 3/8是 #國際婦女節 ,也是基隆228的紀念日,相信有很多更加專業的帳號分享了為什麼基隆是在這天來紀念,所以書屋就來推薦幾本好書吧!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白色恐怖壟罩的是整個台灣,所有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都受其迫害,只是有形或無形、身體上或思想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二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書寫中世紀女性的故事,是懷心數年的想望,最近才開始比較認真地整理資料,以書寫計畫的名義略作紀錄,希望有朝真能整合成更完整的作品。最初的起心動念來自於這幾年更大量接觸到的歷史資訊,發現除了聖女貞德以外,中世紀其實還有許多出類拔萃、行跡獨特的女性人物和傳奇,他們以超出我有限想像力的方式回應了艱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