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1111的折扣戰,由momo挑起戰火,博客來也速速跟上,隨之而來的是出版社與各小書店在11/11串聯歇業。這也意外掀起一波久違的關於「書」的討論。
各色各類意見可謂五花八門。有支持書店的,說書是文化業,不能任由折扣折騰,然後沒落;也有許多批評,說書店、出版社是巨嬰,空有理想不思改進,只會向消費者情緒勒索,和政府吵糖吃。
網路上留言紛亂。許多人提出各種出版社、書店經營困難的原因;也有許多人試圖給出解方。這篇文章想從文字是否沒落、實體書是否過時、書店是否沒有存在價值來探討。並嘗試梳理目前提出來的各類方案,辨別是否可行。
【沒落的種種原因?】
〔一、文字沒落:現代人看到字就暈了?〕 首先是文字作為內容載體已經沒落的問題。不諱言,現在有更多新玩意來跟文字搶注意力,像是影片(電影、youtube),或是近來流行的聲音(podcast、有聲書)。但我認為文字還是有其價值的,沒落僅代表現在的趨勢,不代表必然就一定要這樣。
以實用型的內容來說,文字還是相當好的載體。就拿我自己的工作來說,半導體製程相關資訊,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去看paper,這點從我研究所到現在就業上班,都是如此。
此外,我很喜歡啾啾鞋在他的
線上課程 提到的概念,內容產製,就像在調製溶液,溶質濃度就是資訊密度。而就如他在課程中所言,影片的資訊密度,無法太高。老實說,我認為podcast也是如此。
至於虛構類型的內容,可能有人會覺得看影像內容那麼豐富,何必還需要小說。這點,我很喜歡李奕樵上尼爾喝牛奶時提出的觀點。
李在訪談中提到,相對於影像,小說反而不是密度最高的載體,像是語氣或是搶話等細節,影像都能更直接的表達出來。那小說優點在哪?李認為小說優勢在於能夠掌控與載體對應的時間。可以用自己的節奏前進,不像影像,主控權是在導演手上,快慢由人。
題外話,訪談中也提到一個很強大卻被低估的載體:遊戲。完整連結放在下方,大家有空不妨聽聽。
當然,我覺得每種載體都各有所長。像我自己就很喜歡在通勤的時候聽podcast,不然看字會頭昏。但要說文字就必然且應該要被淘汰,自己會持保留態度。
〔二、實體書沒落:電子書興起?〕 電子文本的確很有未來,我現在paper也都是直接線上看了。所以說電子書崛起,可能導致實體書沒落,我覺得是有一定說服力的。老實說,自己也很想買閱讀器。不然每次出國出差,書本搬來搬去,重又麻煩,也容易傷到書。
電子書最大的優點除了輕便好攜帶外,我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檢索能力。這是紙本書所遠遠不及的,雖說也可以另外用貼標籤或做筆記的方式協助查找,但還是不如電子書直觀簡單。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實體書的閱讀體驗依然比電子書好上不少,但這應該是見仁見智。另外,也有研究指出
實體書在學習上效果較好 。當然如果閱讀不是為了學習,這點似乎也不那麼重要。再說,易攜性某種程度來說可能對學習更重要,畢竟,如果連學習都沒有,就更遑論效果了。
至於電子書是否已經取代實體書,就我目前能找到的資料,可能還要再斟酌。像是
這篇報導 就指出,電子書銷量雖然有在成長,但也只占紙本書銷量的一成。雖說是2019的資料,我相信2020一定更有增加,但要用電子書暢銷導致實體書沒落,而讓書店經營不善,恐怕言之過早。
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希望實體書和電子書可以朝相存共榮的方向前進。上面那篇報導就提到,美國電子書規模占整體出版刊物 30%,差不多就是電子書的頂點。對我來說,兩者都是很好的載體,沒必要非取其一。
〔三、實體書店沒落:網路那麼便宜幹嘛去書店買?〕 在這波爭議中,最多人提到且認同的便是實體書店已經且必然沒落。畢竟網路電商崛起,各行各業的實體店家其實都受波及。而串流崛起,不也把隔壁棚的唱片行、租片館都打趴了嗎?書店難道有什麼特別之處,非需要生存不可?
自己認為,實體書店所能提供最大的優勢還在於體驗。在這篇報導英國的
英水石書店如何起死回生的文章 中指出,實體書店成功的要素有:
環境、服務、選書 和
效率 。
環境和服務應該不難理解,這絕對是網路書店所不及之處。那選書與效率呢?以自己的經驗,很多的有意思的書籍都是去逛這些小書店才發現的,有種「原來也有這種書的感覺」。反之,網路書店相對來說過於龐雜,拿來檢索方便,拿來逛就比較無味且沒效率。
如果你沒逛過獨立書店,相當推薦有機會的話可以去晃晃。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就當作與書相遇的場所,隨興的走走看看,相信能感受到與網路書店或連鎖書店的不同。關於書店的體驗,這波
徵文 中有相當多好文,幫助大家了解,書店為什麼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如此重要。
此外,在網路書店崛起,並大打折扣戰的今日,其實已經開始產生一些不良的效應。這點我想在後面討論圖書定價制的地方,再一併討論。
綜合以上,我認為文字仍未過時,電子文本是很好新興工具但仍不是實體書沒落的真因,而實體書店做為知識傳遞的載體仍有其價值。
接下來,我試圖想要爬梳出一些目前被提出的一些解方,同樣分三點來講。
【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