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在11/25時,初審通過關於民法中關於「成年」的修法,將原本20歲者為成年的規定,下修到18歲者為成年,若順利,最快將於2023年1月1日施行!對於成年年齡的修正案,社會大眾有贊成也有反對的聲音,我們試著從幾點來分析一下:
一、從世界各國對於成年年齡的規定
世界各國對於成年的年齡規定不一,有從15歲到21歲,代表的國家分別為:
15歲:印尼、緬甸。
16歲:古巴、越南。
17歲:北韓。
18歲:中國、俄羅斯、南非、法國、德國、美國部分州等,最多國家採行。
19歲:南韓、美國部分州。
20歲:我國、日本、紐西蘭、泰國。
21歲:新加坡、美國部分州、埃及。
成年就是在民法上成為可以作成法律行為,並可行使權利及承擔義務而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而在民法中的法律行為可分為「財產行為」(例.簽約)及「身分行為」(例.結婚),在我國不論是財產行為或身分行為,只要成年,都可以作成,也就是說成年人可以自由的簽約或結婚,不需要任何人同意。但在其他國家可就不一定了,有部分國家對於結婚的年齡設有限制,成年人不一定就可以結婚,例如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成年為18歲,但結婚年齡則為19歲。 可見財產行為與身分行為的年齡是可以脫鉤,分別設定的,並不是一定要一樣的。
而對於我國將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雖稱因應世界潮流,大多國家都採行18歲為成年的立法例,但因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可能因為國家的社會風氣自由、開放、教育普及及收取資訊的難易度等原因,影響到一般人的智慮發展狀況,但這不是絕對,像北韓的社會制度屬於專制、封閉,而民眾接收資訊不易,他們卻將成年設定為17歲。
二、18歲就成年,是好的嗎?
民法中法律行為必須以行為人具有意思能力為前提,就是對事物要有正常識別和能預見其行為可能發生如何效果的能力的意思。白話文就是成年人可以做所有民事上所規定的任何事,而且不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相對地,你能做多少事,就要付多少的責任,不論是契約責任或是損害賠償的責任。而成年也意味著可以成為訴訟當事人,既可以告人,也可能被告,除了行事要小心外,法律知識也要具備相當的程度。
目前大多數人都是在高中畢業後,大學時才成年,雖然不到真正的出社會,至少對於社會運作的方式都已經具有初步的了解,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對於自身事務的處理也會越來越成熟,但若重回高中時期,面對相同事務,相信處理起來的結果可能大不同。
並不是說18歲成年太早而不好,而是當初我們18歲前並沒有對於承擔責任做好準備,我們一直覺得20歲成年就是理所當然。如果我們被教育的內容不同,或許早點成年反倒讓年輕人更早懂得自己要好好保護自己,並且更早懂得負責任的意義。「教育」對於新世代的族群而言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過度保護,瞎擔心他們翅膀沒長齊而會遭受到未知的危險,對吧?
本次修法,大家注意的焦點放在「結婚」比較多,甚至有新聞標體寫著「18歲就可以結婚!」,新聞說的沒錯,但只說了一半,以後18歲什麼事都可以做,只差在會不會去做。依內政部戶政司所做的「初婚者之年齡平均數」指標中,目前的結婚年齡,男子約落在32~33歲間,女子則約落在30~31歲間,從過去到現在的數據來看,結婚年齡有往上的趨勢,就算是在1975年的時候,男女結婚年齡也分別為25歲及22歲,怎麼樣都比18歲還來得高許多,所以這點真的是多慮了。
三、有人說刑法的18歲是成年?
以前,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刑法的成年是18歲,這個觀念本來就是錯的,因為刑法中沒有「成年」的觀念,只有「負責任」的觀念,所以導正一下,應該是「18歲之人必須負完全責任能力」(刑法第18條規定)。在民事與刑事的領域是分開的,不要混為一談了。在刑法,法律所規定犯罪的行為,你還是不能做,但如果你做了,就需要負起刑事責任,需要接受一般的審判程序及處罰。
將民法修到18歲是成年,其實是可以與刑法上的責任能力與行政罰法上的責任能力相符,結論就是反正你只要到了18歲,就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完全的責任,不論是欠人家錢、超速被開罰單、偷東西被抓等等,都要面對法律所規定的效果!
四、成年年齡下修,代表18歲就可以投票?
關於投票年齡的規定在憲法第130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二十三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民法將成年的年齡下修到18歲並不會更動到投票的年齡,修法的效果只會及於民法相關的規定,不會及於其他行政法規或是刑法的規定,更不可能直接影響憲法。
若要下修投票年齡,則要踐行修憲的程序,也就是要有全體立委1/4席次提議,送到修憲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全體立委3/4出席,其中3/4再同意才能提出修正案;公告半年後「公投」,得有過半的全國選舉人複決同意,等於至少要超過900萬票才能「完成修憲」,目前藍綠陣營加上民眾黨都有意修法,前半段的推行應當能夠順利。但何時會成功推動完成,則還是未知數,大家可以靜待及追蹤修憲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