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品味」的這個主題,說實話,是我感到很難寫的一個主題,困難程度和一篇短論文不相上下,所以光是這個起頭,我已經寫了第三次了。
談論品味或美感都是大哉問,沒有定義和絕對的答案。而品味和美感也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希望當個品味人士。許多富豪更是一擲千金,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品味。
人生活到了四十初,最近練功總算小有心得,在美學與品味的學問中自創了蒙馬特派的簡單論述。下面跟大家分享~
品味是天生的嗎?
對我來說,好品味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品味來自於個人的興趣,對美感與文化有興趣的人,就會花時間在這方面鑽研,進而長期培養出個人的品味,品味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這就像是寫作,大家都會寫字,卻只有某些人成為作家或記者,這是因為某些人對文字有興趣而長期訓練與培養出來。換句話說,就像很多人覺得自己數學不好,但是打麻將、算台數就很厲害。麻將的排列組合除了運氣也包含了數學的邏輯,只是有些人對麻將的興趣大於數學。所以是因為興趣與喜好的關係,讓人進而發展某一方面的特長。比如說對美食有興趣的人會在美食的品味上花時間琢磨,對居家設計有興趣的人連一個小小的鎖頭都會留心,或各種不同的方面,都是因為興趣而研究所發展出的品味。
有錢才有品味?
曾經有位在國外遊學一年多的台商富二代,在品嚐米其林美食餐廳時非常輕蔑地跟我說:「沒錢的人沒見過世面,能懂得什麼是品味?」有錢人才能見世面有品味?這應該是中古世紀的想法,完全不適合現在網路發達X.0的世代。
不過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人還不少,前幾年法國總統歐朗德第一屆內閣裡的文化部長,就曾經因為她是礦工的女兒而被某部分傳統的法國文化界質疑她的文化程度。的確出身在低薪家庭可能比較沒有太多的能力與時間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不過承上一個問題的邏輯,個人的興趣可以讓一個出身貧寒家庭的人發展他的所長。比較極端的例子,是大家都知道窮一輩子靠弟弟接濟的梵谷。而有錢能不能代表品味?當然不能,不然「土豪」這二個字怎麼會出現?
品味來自於哪兒?
說到這裡,大家已經知道品味來自於個人的興趣,但不是個人興趣就能帶來好品味,好的品味基本上還是建立在文化與傳統之上。很多人可能覺得傳統是一種老掉牙的俗氣玩意兒,怎麼會和品味有關?事實證明,好品味脫離不了文化與傳統,就像南法的普羅旺斯風格,居住在這塊平原上幾百年的人從沒想過風格品味的問題,只是一些種番茄、橄欖樹或薰衣草、向日葵的農家們謙卑的過著他們的日子。時間久了就成為一個地區強烈的傳統風格,進而被吹捧為一種品味。
同樣的,曾經被當成諷刺語的「很台」、「台客」或「台妹」,還有台灣許多傳統的彩色條紋尼龍包、藍色牽拖等等,都在傳統與文化中延續成一種強烈的品味,是一些年輕人或外國人追捧的風格。常常我們自己覺得俗不可耐的傳統,卻被外國人發揚光大。
所以這裡我們又承續上一個討論議題證明了品味與金錢價值無關,無論是普羅旺斯風格或台客風格,都不是大量金錢堆積出來的結果。
最後,品味可以吃嗎?有那麼重要?
品味當然不能吃,它不是生活必需品,不過它是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調味料。舉例來說,當小朋友去鄉下爺爺奶奶家玩的時候,小朋友們會因為爺爺奶奶家有品味而感到舒服愉悅,會因此喜歡去爺爺奶奶家玩,或多待幾天。所以同樣的,一般的顧客去商場或餐廳、咖啡館,也是因為店家的品味讓人感到心情愉悅而願意停留。品味不是物質上的需求,而是一種精神與心靈的慰藉,對享樂主義伊比鳩魯的追隨者來說,品味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
以上,最近有關品味思考的小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