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丹麥設計日記 #4】在這動盪的 2020,重新理解「設計」,以及設計師的價值

✨在動盪的 2020 來到疫情嚴重的歐洲學設計,或許正是我最大的幸運✨
我在 Design for People 的第二個專案,主題是「寂寞」與「同理 Empathy」
我在 Design for People 的第二個專案,主題是「寂寞」與「同理 Empathy」
這陣子在學校專題和自己接的舞台視覺設計案間兩頭燒,就這樣休耕了一個多月。但由於太手癢了,還是硬在期末專題簡報前一刻打開了空白文件。
本篇想分享這一學期在丹麥學習設計與生活的隨筆心得,因此也會以較隨性的方式書寫,除了對於「設計」的重新理解與定位,亦反思身在這動盪又快速變化的時代,設計與設計師的「價值」。

在丹麥,人們不太討論設計,取而代之的,他們討論「環境」、討論「人」、討論「生活」。
設計不再只是為了商品或品牌的包裝、視覺上的美化,更多的是在做設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用不同的設計思考與方法,重新理解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
這學期執行的兩個學校專案課程「Situating Social Design」與「Empathy Equality」,兩者的教授核心都在於「人」與「同理(Empathy)」。
所有的設計方法,都是讓設計師學習理解設計的受眾,即「人」。觀察他們的行為、傾聽他們的語言、同理他們的感受、貼近他們的生活、收斂出背後潛藏的問題,進而做出合適的設計。
因此在這裏,每個專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做資料搜集、深入訪談、Brainstorming、設計工作坊、設計探針(Design Probes)等,去深入了解「人」。找出痛點並歸納整理,接著在不斷地收斂與發散中聚焦設計的核心問題(How Might We,即 HMW),理出核心問題後,在專案最後三分之一的時間,才開始思考應以哪種設計形式、媒材與視覺呈現才能真正扣回專案的HMW。
設計不再只是設計軟體操作熟練與否或是個人設計風格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設計形式背後,設計師對於人與社會觀察的設計思考價值。
我所就讀的 Design School Kolding 每天都會來回無數次的走廊
隨著時代變遷,「設計」從過去作為美化或是解決顧客問題的工具,更進一步轉化為培養深掘議題表象、提出問題,以改變人類行為,促使社會轉變的動能。
今年,由於疫情的襲來,迫使人們需要快速改變舊有的思考、行為與生活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帶來了許多的不適與挑戰,而設計和設計師的價值在這時更顯得重要且珍貴。
「大量的遠距工作與教育,如何以設計優化教學品質或是提升線上工作的效率與方法?」、「爆炸的社群與網路交友,卻使人們更加疏離與寂寞,該如何以設計解決?」、「長期的疫情導致人們心理狀態更加脆弱與不穩定,可以以什麼樣的設計協助改善?」隨意列舉了許多的日常議題,皆是設計師能切入與思考,並善用設計的價值,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生活的機會。
此外,身為在丹麥的台灣人,藉由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一起合作設計專案,亦讓我重新思考身為和周遭的人文化背景相差甚遠的設計師,在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若能珍視並反思自身的文化背景與故事,以此長出不同的視角與切入點,便能帶出更多元的設計與思考面向,進而挖掘出獨特的議題與討論。
最後,想分享之前課堂上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Consider it as a CHALLENGE, a POSSIBILITY, instead of a PROBLEM. 重新將這些「困難」視為「挑戰」與「新的可能」吧!

喜歡這篇文章或是想看更多分享,歡迎〖 ❤️按愛心❤️ / 分享 / 追蹤 / 贊助作者 〗給我更多支持與鼓勵,讓我繼續寫出更多好文章!
(也可以來IG找我玩🌞
✨ Wish you all love and light.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