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our人生觀察站 】Issue 2:在美國,他們怎麼「設計人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有這份電子報

「設計你的人生」這門課在台大已經即將開設滿五年了。在這五年之間,雖然我們經常藉著課程以及體驗的形式,帶著同學們了解設計人生到底在做些什麼。但我們似乎很少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分享,我們心中的「設計人生」到底是什麼?又隨著我們面對的學生不斷的改變,我們又調整了什麼,有哪些新的想法?

前一封信中提到希望能夠每月一次與大家分享我們對於「設計人生」的想法、工具或其他資源(雖然第二期就不小心瘋狂 pending,還是我們改名叫「pend 報」好了)。如果在嘗試工具的過程中有任何收穫,或是有任何想要和大家交流互動的,也可以告訴我們,我們能想想怎麼安排一個位置,分享在這裡。

如果對於這內容有興趣,歡迎訂閱這份電子報,也隨時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訂閱我們!

關於筆者

我是伯衡,從 2020 年加入設計人生團隊開始,持續作為紀錄者的角色,將我能看到的感動與工具方法帶來的改變紀錄下來。除了 Detour 團隊以外,我也同時兼任《科學人》的特約編輯,希望透過更多不同的角度觀看世界。

第一次以電子報形式與大家交流,也歡迎大家多多回饋,希望在這個地方能夠有一些新的想法火花!

#本月人生觀察站

每年的一二月都是個莫名緊湊的月份。剛結束了前一學期的課程,馬上又要帶著新的團隊,迎接下一學期的課程。作為一個長期的紀錄者,我也只能趁這短短的空檔,重新翻翻學期間的紀錄、照片等內容,一邊回想前半年所發生的事情,一邊想著接下來還能怎麼迭代我們的課程。

在臺灣的設計人生,與在美國的設計人生有什麼不同呢?這向來是我十分好奇的一個問題,畢竟在我們的發展歷程當中,美國是遙遠的一個名詞。能參考的只有《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等幾本書、2017 年 Stanford 來辦工作坊時留下的一些工具及資料,剩餘的都是我們在試著填滿學期課程時,找到或延伸討論而得到的。

先前與美國交流及共同辦工作坊時,最立即可見的不同是,他們非常遵循著設計思考的架構,同時節奏上也抓得十分緊湊,經常感受到設計思考工作坊時可能會遇到的強力推進。光這點就與我們在台大所強調的體驗相去甚遠。而就在今年過年前,我們終於有個機會受邀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的 Life Design Lab,去實際看看他們在那裡都做了些什麼,目前有什麼樣的發展?

D-School 經典的 YOU ARE HERE 招牌,其實在學院的隔壁建築上。(正中間花襯衫男子為 Bill Burnett)

D-School 經典的 YOU ARE HERE 招牌,其實在學院的隔壁建築上。(正中間花襯衫男子為 Bill Burnett)

Life Design Lab 對於他們課程的受眾分得相當仔細,我們去的這一學期就開了四門課:Designing Your Stanford(大一、大二)、Designing Your Life(大三、大四)、Designing Your Professional(碩博士)、Designing Black Experiences(黑人社群)。某方面來說,他們擁有較高的量能得以維持這麼多課程,另一方面,根據其中一位講師所說,他們從幾年前便不再讓學生擔任教練,也因此維持單一課程運作的成本較低。

我猜想,這是他們面對的其中一種拉扯:在維持課程的規模、品質與讓學生團隊彈性發展、創造之間,始終得面臨的兩難。而這也是我觀察到第一個,臺灣的設計人生與美國現狀很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參與觀課時,正是學期的第四週左右,能夠參觀到的三堂課都正在鼓勵行動及教原型的階段。當然,三門不同的課各依照學生性質內容有所不同,例如大一班強調的是從自己為何到大學開始,練習找學長姐訪談自己未來想做的事,並且做出原型;而碩博班則是從練習訪談說明故事的概念,進而畫出自己的「同理心地圖」,更深入的探討自己內在的想法。兩門課有些許重疊、些許不同,講者也是不同的兩人,但這當中共用的「訪談體驗」環節,內容、形式、引導方向卻都是極為相似,僅有細緻程度的差異。這也是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的:工具模組。

在 Stanford 的課程中,處處可見工具模組的影子,無論是學生上的課,還是我們曾受過的教練培訓,都能夠發現當類似的主題出現時,相似的內容或引導法便隨之而來。重擬問題有幾個固定的模式,聊框架時亦然,甚至細節到討論時長安排,都依循著相同的方法進行。在兩小時的課程時間內,快節奏的持續推進,學習點可以相互分開、獨立,但都會各自明確的學習內容。讓模組接著模組,結合成一堂課,帶領學生學習。

這與我們過去在臺大課程中所做的並不相同。在學期課程中,我們每週可能會有一些固定的工具安排,但具體的操作、引導方式,卻要依照每週講者想要說的內容,以及這學期學員的狀態去進行調整。因為整堂課的目標是相同的,可以重新的編排鋪陳,讓工具之間的銜接可以更為順暢,也更能回應學員的疑問。但同樣的,正因每堂課都如此獨特,真正能發揮課程效果的,通常也只有設計者一人,準備與傳承也會更加的困難。

碩博士班中的大家沒有隨桌引導員帶領,但仍十分踴躍發言,大家似乎也習以為常。

碩博士班中的大家沒有隨桌引導員帶領,但仍十分踴躍發言,大家似乎也習以為常。

這幾年雖然自己長期待在課程團隊之中,但夥伴們可能各自有自己的目標,來來去去,經驗的傳承落差問題也跟著反覆出現。與我們合作的老師們也總會提到,要試著把工具「模組化」,變成大家容易上手並操作的段落。但在我整理工具的過程當中,卻也經常猶豫於如何將原本各自獨特的內容,變成一個固定的大架構。同時我也相信,隨著時間的演進,我們也需要仰賴各代教練自身的觀察,不斷調整,讓設計人生工具能持續符合大家不同的需求。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平衡的「模組」又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學期我們也嘗試在教練課中,重新談談我們是怎麼看待這些工具的。在給出一個工具架構(簡報模組)的同時,我們也試著去抓出更多可能發展出的核心觀點,從這些核心,再次找出新的手段。我想,這也是設計人生中最珍貴的地方,當每個人都能從自己想要溝通之處出發時,也才能真正的將這套方法納入自己的人生當中。

但無論如何,目前台灣與美國的設計人生恰巧在兩個不同的發展模式下,將來會有何進展,我們也只能持續觀察。

#人生小練習:美國式的自我「同理心地圖」

raw-image
  1. 將上圖中的使用者設為「自己」
  2. 想想自己最近的狀態,說、做、想了什麼,又有哪些感覺?有什麼目標?
    試著把不同面向具體的記錄下來,寫在對應的框框中。
  3. 最後看看寫完的整張圖,想想看自己接下來可以做哪些小行動呢?
    記錄在下方的空白處。

#Podcast一起聽

本期 Podcast 邀請到 Detour 的吉祥物宇心,和我們聊聊她所認識的設計人生,並且是怎麼看待和設計思考之間的差別的。

而在這當中,很有趣的共通點在於「迭代」這一個概念的重要性。在設計思考中,可能是從一個看待產品原型、調整更貼近需求的角度出發,但回到自己的人生上,這樣的經驗又能怎麼幫助我們學習呢?

如果想知道宇心是怎麼說的,歡迎點擊下方連結收聽!



如果你覺得這期的內容對你有所幫助,歡迎訂閱!

如有任何疑問、想要分享的想法,也都歡迎隨時回信給 [email protected],或是私訊 Facebook、Instagram,我們都很樂意與你一起討論!

我們以設計人生的角度,收斂過往經歷與其意義,進而為現在的自己做出選擇。 Detour希望透過設計人生觀點,成為大家在人生探索路上的陪伴,展開屬於自己的設計人生之旅! 史丹佛 Life Design Lab 的 Life Design 工具台灣實踐者 台大「設計你的人生」課程長期營運團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設計你的人生」這門課在台大已經即將開設滿六年了。在這六年之間,雖然我們經常藉著課程以及體驗的形式,帶著同學們了解設計人生到底在做些什麼。但我們似乎很少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分享,我們心中的「設計人生」到底是什麼?學生們都帶著哪些疑問來到課堂中?又隨著時代不斷的改變,我們又調整了什麼,有哪些新的想法?
「設計你的人生」這門課在台大已經即將開設滿六年了。在這六年之間,雖然我們經常藉著課程以及體驗的形式,帶著同學們了解設計人生到底在做些什麼。但我們似乎很少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分享,我們心中的「設計人生」到底是什麼?學生們都帶著哪些疑問來到課堂中?又隨著時代不斷的改變,我們又調整了什麼,有哪些新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台股、美股近期明顯回檔,市場敘事發生改變,壞消息一樁接一樁出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本文將探討近期的宏觀經濟事件,並分享個人的操作思考。
Thumbnail
深藏的寶藏 在整理案的現場,我時常會翻出客戶的寶藏。 可能是買了捨不得用的包包、沒有打開的全新衣物、週年慶滿額禮的贈品, 或是因為便宜而大量購入的日常用品。 以上這些寶藏大部分會出現在某個地方的深處。 挖到寶藏後,客戶的反應不外乎是: 原來在這裡啊!我都忘記買過這個了!啊!已經過期了!
Thumbnail
從信宏老師的介紹認識了 Kylie Rook 老師。 原本的介紹是分享 Kylie 的呼吸課程,有空再講,今天先講一下其他的發現。 看了一下 Kylie 的經歷,寫出來的主要有三個: 1. ERYT-500 2. FRC 3. Yoga Detourist FRC 我也有,所以知道是什麼,就繼續查了
Thumbnail
任務【03】:找出居住空間中最難使用的收納空間並把物品移開。 生活難免會有一些不順利,不順利就算了,我們可以試著去面對它、處理它,但是最難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發現這些「不順利」,甚至以為這些不順利是正常的、無法移除的、不可抗力的、身不由己的! 往往走到這個不順利已經變得不順到不行、不得不面對的時候
從小到大,不論是大人、師長都會教導我們要有一份「同理心」,想做什麼事、想說什麼話之前最好要先替對方著想,看著最近的疫情越來越嚴重,這份「同理心」也越來越重要! 雖然很多人都積極地在家裡做好防疫政策,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地在家宅著,就算還是得要外出都還是會做好保護彼此的戴口罩運動,隨時擁有這份同理心,也
Thumbnail
照顧學齡前的孩子其實不難,最基本就是滿足他們三件事:吃、睡、玩。身為一個主要照顧者,我長期苦於吾家女兒經常吃不好也睡不好,如果吃得好、睡得好那是賺到,但我心裡也不會高興太久,因為那畢竟不是常態。因此,我總是在吃、睡這兩項工作完成之後,就提不起勁來繼續做第三項工作了。
Thumbnail
時間寶貴,應該花費在 一本字字珠璣的好書, 一部啟發人心的電影, 一場醍醐灌頂的演講⋯⋯
Thumbnail
你的忙碌被歸屬於哪一種狀態?是事情多到沒有空閒的時間;每天像陀螺一直轉啊轉,卻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還是習慣把自己的行程填得很滿,讓自己看起來很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我們習慣用「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許文化的養成,不小心把我們教導成一個太在乎自己是否「有用」,而不太關心自己開不「開心」的人。
Thumbnail
今天要來介紹坎城創意節大贏家 — Burger King 《華堡繞道Whopper Detour》!於2019年坎城創意節贏得多項大獎,包含鈦獅獎Grand Prix in Titanium、直效創意獎Grands Prix in the Direct 和行動類Mobile Grand Prix。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台股、美股近期明顯回檔,市場敘事發生改變,壞消息一樁接一樁出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本文將探討近期的宏觀經濟事件,並分享個人的操作思考。
Thumbnail
深藏的寶藏 在整理案的現場,我時常會翻出客戶的寶藏。 可能是買了捨不得用的包包、沒有打開的全新衣物、週年慶滿額禮的贈品, 或是因為便宜而大量購入的日常用品。 以上這些寶藏大部分會出現在某個地方的深處。 挖到寶藏後,客戶的反應不外乎是: 原來在這裡啊!我都忘記買過這個了!啊!已經過期了!
Thumbnail
從信宏老師的介紹認識了 Kylie Rook 老師。 原本的介紹是分享 Kylie 的呼吸課程,有空再講,今天先講一下其他的發現。 看了一下 Kylie 的經歷,寫出來的主要有三個: 1. ERYT-500 2. FRC 3. Yoga Detourist FRC 我也有,所以知道是什麼,就繼續查了
Thumbnail
任務【03】:找出居住空間中最難使用的收納空間並把物品移開。 生活難免會有一些不順利,不順利就算了,我們可以試著去面對它、處理它,但是最難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發現這些「不順利」,甚至以為這些不順利是正常的、無法移除的、不可抗力的、身不由己的! 往往走到這個不順利已經變得不順到不行、不得不面對的時候
從小到大,不論是大人、師長都會教導我們要有一份「同理心」,想做什麼事、想說什麼話之前最好要先替對方著想,看著最近的疫情越來越嚴重,這份「同理心」也越來越重要! 雖然很多人都積極地在家裡做好防疫政策,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地在家宅著,就算還是得要外出都還是會做好保護彼此的戴口罩運動,隨時擁有這份同理心,也
Thumbnail
照顧學齡前的孩子其實不難,最基本就是滿足他們三件事:吃、睡、玩。身為一個主要照顧者,我長期苦於吾家女兒經常吃不好也睡不好,如果吃得好、睡得好那是賺到,但我心裡也不會高興太久,因為那畢竟不是常態。因此,我總是在吃、睡這兩項工作完成之後,就提不起勁來繼續做第三項工作了。
Thumbnail
時間寶貴,應該花費在 一本字字珠璣的好書, 一部啟發人心的電影, 一場醍醐灌頂的演講⋯⋯
Thumbnail
你的忙碌被歸屬於哪一種狀態?是事情多到沒有空閒的時間;每天像陀螺一直轉啊轉,卻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還是習慣把自己的行程填得很滿,讓自己看起來很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我們習慣用「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許文化的養成,不小心把我們教導成一個太在乎自己是否「有用」,而不太關心自己開不「開心」的人。
Thumbnail
今天要來介紹坎城創意節大贏家 — Burger King 《華堡繞道Whopper Detour》!於2019年坎城創意節贏得多項大獎,包含鈦獅獎Grand Prix in Titanium、直效創意獎Grands Prix in the Direct 和行動類Mobile Grand P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