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厭世聚會:一年見一次的朋友

形式化的社交其實很累人
愈社交愈厭世 有些朋友一年見一次就夠,其實在網路平台上也甚少互相關心,對於對方生活也沒有太大興趣,兩人見面頂多近況更新,要不就是客套寒暄,聊天仍然是說大於傾聽,結束聚會後,即使沒有期待,仍然感受到空虛,每次會面完,都要難受上一陣子,想著,明年別赴約了吧!想個完美的藉口吧!
不如不見面 自己的生活圈說是精緻,其實是小,那些令人不適的交際刪除後,生活沒有多大變化,對內向者來說,社交一直都是生活中的負荷,很少帶來什麼美好的體驗,也許是過於保護自己,也可能是自我中心,想不透為何這些朋友明明認識了很久,卻只是停留在過去的回憶中。在過程中,努力帶著善意和體諒去互動和交流,往好處看,就是一種資訊交換,但是時間長了,人乏了,心也累了。我常常想是不是自己透露了什麼樣的訊息,才會吸引了這樣一群朋友,認為我需要他們的「友誼」和關心?我在經濟狀不許可那段時期,無法自費參加這些聚會,拒絕後得到的反應是不理解的憤怒,認為我不重視友誼或不夠朋友。
每年總是要見我的A友 A友,帶了孩子,約了五點半,出門後說改六點半,後來又說因為孩子的工藝縫紉課改到七點,那天台北冬夜陰雨綿綿,在街上漫無目的帶著禮物遊走,實際見面也已經七點,停好車坐下來吃飯聊天,大概就七點半了,她坐下來就播放自己孩子的動畫影片,興致勃勃地講述最近給孩子安排的課程和表演,我吃素食,她的孩子在旁邊大啖七分熟的牛排,而她點了牛舌,津津有味配著加大白飯大快朵頤,這是她慣有的模式。
總是一些不經意的小細節,人年紀大了,只想安穩平適的過日子,不想偽裝也不想客套作表面工夫,連那樣一絲力氣都沒有時,連笑著稱讚別人的孩子,感覺都要耗盡全身力氣,心裡想著,這關我什麼事呢? 孩子也不在意我的想法和評論,沒有父母我只是路過的老阿姨,孩子和我並沒有真正的建立聯結,我的奉承只是父母的錦上添花,是朋友之間的義務。
臉書取消追蹤的B友 B友,單身,已過不惑,有點俠女性格,恃才傲物,自我中心,雖然熱心且願意助人,但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自己被需要的成就感,她主動約我吃飯,幫她慶生,順便幫我慶生,她挑的地點,我下班過去得一小時,我換了位置,她馬上催著我找餐廳訂位,我早早過去,以免訂位被取消,她遲到了半個小時,這也是她慣有的模式。
我很害怕收到她的禮物,因為缺心眼的禮物比不送還傷人,她很慷慨,但是常會送出令人不解的禮物,之前送貼身的玉佩,這次收到了一罐貼著簡體標籤的化妝水,我給她的禮物是全聯買的紅酒和搭配的巧克力,為了符合預算和喜好,其實花費了不少時間尋找,我可以送她昂貴美好的禮物,我也嘗試過,但是收到她的回禮時,總是一陣莫名的疑惑和空虛,她收下禮物時,便說她和朋友都不喝低價酒,現在都改喝白葡萄酒了,她總是這樣,我們就這樣當「朋友」快要十五年,跟她的關係,可能是同情多過認同,她總是表現得有很多朋友,那為何要找我呢?也是在「同情」我嗎?
只關心自己又何妨 B友有各種定義上的潔癖,世界只能容下自己,但是又渴求認同和關係,孤獨灼人,卻又無法真正接納任何人,也許我也是那樣的人,所以我們見面時,就像兩個絕緣體,各自抒發,假裝被同理和安慰後,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但事實是雙方都無法真的接受或喜愛對方,只是一種習慣,或是對自己的承諾,戀人才分手,朋友就是要一輩子啊!人不關心朋友就太沒道義了,但事實是 – 我們真的不關心,我們只關心自己。
但,那又如何呢?真的無法關心別人,關心自己又何妨?乾脆點承認,說不定海闊天空。有時陌生人不帶判斷的問候,或是一道美味的佳餚,似乎才能真正的滋養生活,放下無謂的堅持,生命會更開闊釋然。
還有,不想見我,不用找我,放彼此自由,在家追各自的劇,各自寂寞寂寞就好。
#宅生活日常 #厭世社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