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2/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知將來要幹嘛,只好更努力唸書?

曾看過學生在講義上說:不知將來要幹嘛,只好更努力唸書。
剛開始我很訝異,因為「努力念書」對於「找到目標」應該沒什麼用才對。但仔細想想,如果多數學生尚未立定人生目標或職業方向,學校和家長又會持續要求成績,這似乎是一種潛在衝突的合理化:未來的事未來解決,我只能先顧好當下。
當然,有種常見觀點是:現在念書做好準備,將來選定目標時就事半功倍。在高階技術職業需求增加的年代,這麼說基本沒錯,因為這類工作常是以充分的學科知識為基礎。
但台灣經濟已進入轉型期,許多傳統職缺停止成長,市場需求開始往客製化或服務業擴充,因而誕生了相應的工作機會(譬如YouTuber產業,或是以網路社群經營為踏板者)。這使得義務教育的學科知識,越來越難應用在日後就業之上。
當然我不是說努力念書必定無用,但對許多人而言是越來越難用,或至少是佔去太多探索其他可能性的時間。這直接導致,各大學的休退學率增加、後悔念現有科系的人變多、越來越多高中生想嘗試自學,以及體制外的教育市場開始浮現。
這或多或少也決定了教改方向與措施,尤其是學習歷程檔案的上線,強調實作或說非數據成果的產出,直接威脅到「不知怎麼辦只好先唸書」的學生,因為在可預見的未來裡,唸書拚成績的回報率將越來越低。
這是種很大翻轉。有段時間大家以為,就算學校和社會有點脫節,先上好大學再決定職業或志業也沒關係,於是我們允許甚至鼓勵學生刷考卷、練題型、研究記憶技巧。但當大學端的評選標準開始有根本變革,「只好先念書」的人將優先被篩選掉。
我無意責怪學生們,因為原有體制提供了這麼想、這麼做的強大誘因。但當考試文化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實作式課程陸續出現,乃至於無法再靠體制來宣稱合理性時,他們會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當然我們也不應忽略,更多學生處於「不知要幹嘛但書也沒念特別好」的狀態,只是他們相較於明星高中的學生,受關注的程度沒那麼高而已。
新課綱鼓勵高中生早日找到自己的方向,但這事並沒有那麼簡單,而是需要探索的時間、試錯的空間以及專門的顧問或指導。在我看來,它們很大程度上必須來自學校以外,也就是說,越早在學校以外找到管道和資源的人,就能越早開始累積優勢。
目前我還不太肯定要怎麼建立這種意識,或許它更多地需要整個社會文化來支持,但我們現在才處於教育轉型的早期階段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