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1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宣教好讀|《跨文化宣教教育》入門款

曾經是宣教士的Denis Lane在上世紀末全球化風起雲湧的當口,寫成One word, two minds: Eastern and Western Outlooks in a Changing World,把全世界分成西方人和東方人兩大族群,並且從四大範疇兩相對照:
  1. 基本背景和觀點 (Basic backgrounds and viewpoints),
  2. 背景影響思考的層面 (Effect of background on our thinking),
  3. 外在差異(Outworking of differences),
  4. 宗教行為的差異 (Effect of differences on our religious outlook),
1995年初版當時確實讓人眼睛一亮,儼然世紀交替之際,跨文化工作者的經典必讀,也確實經得起考驗的,至今仍深具可讀性。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越發氣燄高張,無論是軍事政治戰爭催生難民越界激增、或是商業經濟貿易的無國界逐利益而居、文化學術慈善交流的互動往來頻仍,再加上拜科技之賜,數位時代視聽傳達無遠弗屆,東西兩大陣營碰撞出更多裂痕,也激盪出更多火花,顯然東西二分已不足以概括,需要再細分。

文化分類,各說各話

英國語言學家Richard Lewis 在1996年初版When cultures collide: leading across cultures,2006年第三版做了相當篇幅的增補修定,以文化多樣性為前提,將世界分成九個區塊:
  1. 英語系國家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2. 西歐國家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3. 中歐和東歐國家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4. 北歐國家Nordic countries、
  5. 巴爾幹和中亞國家The Baltic States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6. 中東國家Middle Eastern countries、
  7. 亞洲 (南、東南、東) 國家Asian (South, Southeast, East) countries、
  8. 拉丁美洲國家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9. 次撒哈拉的非洲國家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無獨有偶的,在新大陸推動文化智商 (Cultural Intelligence) 不遺餘力的社會學者David Livermore,2013年出版Expand your borders: discover 10 cultural clusters,則將地球村分成十個文化區塊:
  1. 北歐Nordic Europe、
  2. 盎格魯Anglo、
  3. 德系歐洲Germanic Europe、
  4. 東歐Eastern Europe、
  5. 拉丁歐洲Latin Europe、
  6. 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
  7. 儒家亞洲Confucian Asia、
  8. 南亞Southern Asia、
  9. 次撒哈拉非洲Sub-Saharan Africa 、
  10. 阿拉伯Arab。
對比英美兩大陣營分類世界族群的相似與相異,確實值得玩味,然而他們各自分類的依據,更值得參照。Richard Lewis區分國族區域的有四個評估要件:
  1. 語言(Language)
  2. 時間觀和空間觀 (Use of time and space)
  3. 溝通方式 (Bridging the communication gap)
  4. 社交應對和禮儀(Manners and mannerisms)。
David Livermore則從十個角度,解析文化面向:
  1. 個人主義 / 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2. 權力距離 (Power Distance: High/Low)
  3. 規避不確定性(Uncertainty Avoidance: High/Low)
  4. 合作/競爭 (Cooperative/Competitive)
  5. 時間取向 (Time orientation: Short Term/ Long Term)
  6. 語境(Context: High/Low)
  7. 成就動機:所是/所行(Being/Doing)
  8. 普遍性/特殊性 (Universalism/Particularism)
  9. 中性/感性 (Neutral/Affective)
  10. 單一時間模式/多元時間模式 (Monochromic/Polychronic)。
Richard Lewis 和David Livermore各自帶領一個營利機構,以促進文化溝通為利基,針對跨國企業提供內部員工訓練和團隊建立以及外部經營模式與修訂的服務,確實成效卓著而建立起口碑,在許多國際企業和一些國家的政府部門以及相關非政府組織間廣泛應用,形成某種程度影響力。

知己知彼,開始對話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教會推動宣教教育,尤其在跨文化宣教層面,理當按部就班,從觀念著手,接著透過對話溝通,消除對立、增進理解,繼而達到轉化的目的。因此,應該以接納文化多樣性為起手式,破除非我族類的自卑自大抗拒心態,對地球村的國家區域具體的增廣見聞,不需要知之甚詳,至少可以拉近意識形態上的距離,先從心理上產生熟悉感,面對面才可能降低文化衝擊的程度,也比較可能擴大對話的空間,並產生影響。
對於跨文化宣教人才的養成與培訓,長遠而言,這兩本書相當有參考價值。儘管我個人對這些分類法是有意見的,也對一些定論不敢苟同,然而這些觀察和定義文化的角度,恰如其分地扮演入門磚的角色,有助於從文化多樣性的雲深不知處裡,接收定位功能。同時也警覺到,在應用上絕對要以預期差異的存在,也尊重個體差異為前提,而不是興沖沖的立馬貼標籤,免得落入先入為主的陷阱,不僅沒有加分,反而在刻板印象中畫地自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先來開胃菜

建議閱讀方式可以從Denis Lane的One word, two minds: Eastern and Western Outlooks in a Changing World著手,先對東方和西方有個概括性的知己知彼。這本書輕薄短小,內容紮實提綱挈領,確實值得一讀,是很得體的開胃菜。勾起食慾了,可以試試David Livermore的Expand your borders: discover 10 cultural clusters,這本書正文不到100頁,很工整的論文寫作格式,結構清晰沒有廢話,相當實用的操作手冊,像沙拉一樣,每一口都貨真價實卻清爽沒負擔。

接著上主菜

Richard Lewis的When cultures collide: leading across cultures,不含目次序言和導讀就有600頁,主食副食都澎湃,要老老實實啃完,既勞心又勞力。如果要挑三揀四,建議必讀〈Part one: Getting to Grips with Cultural Diversity〉,篇幅不長但論點精確,語言學家的背景和營利事業經營者的身分讓Richard Lewis解析文化多樣性的視野確實獨特,我個人受益匪淺,十分推薦;至於〈Part two: managing and leading in different cultures〉純粹從在商言商的角度,給跨國企業各級領導提供建言,可以當作進深閱讀參考;〈Part three: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像百科全書的編排方式,可以按區域底下的國家條目挑著看,瀏覽作者對該國的描述,如果碰到哪個國家的人、或者對哪些國家有了好奇,甚至想看看別人印象中的自己是什麼樣貌,這部分是賞心悅目的入門,甚至不妨和David Livermore的Expand your borders: discover 10 cultural clusters對照看,喜歡不喜歡或同意不同意是一回事,無論如何值得瀏覽。

壓軸甜點

如果意猶未盡,保加利亞藝術家Yanko Tsvetkov分別在2012年和2013年出了Atlas of prejudice 1: Mapping Stereotypes Atlas of prejudice 2: Chasing Horizons, 2017年行路出版中文版偏見地圖1繪製成見,偏見地圖2航向海平線。參閱過之前所述的幾本書,這兩本無心插柳,從自嗨變網紅,成了書市長紅的非典型文化論述,十足鄉民的趣味性知識性兼具,讓讀者或不可置信頻頻搖頭,或深得我心嘖嘖點頭,要嘛面帶微笑、要嘛呵呵傻笑、不時噴飯爆笑,絕對是可口的餐後甜點,恰如其分的讓看倌們在跨文化閱讀宴饗之後的心滿意足腦滿腸肥當下,還有一個齒頰留香的回味無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