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古今茶葉品種與名稱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茶葉的成品有各種不同外觀,不同品種(原料)也可能做成同樣外觀的成品,使得彼此之間的關聯更為複雜多變。

在茶做為藥用的時代,我們推測在飲用上應當是比較接近中藥的使用方式,與現在常見的青草茶頗為類似:將草類熬煮之後再冷卻飲用,不同的草類有各自的效果。當茶葉從藥用轉為飲用之後,則和我們現在的飲用習慣是比較接近的,主要是為了好喝、轉換氣氛、提神而飲用,因此,會從原本以藥效來選擇品種的觀點轉變為以好喝與否作為選擇品種的依據。若我們翻看古代藥典,如<本草綱目>則會看到另一種不同於現代的對品種描述方式:以外觀、生長樣態、產地等特徵來區分。而這些品種在現代有時另有其他的植物學名稱,並以界門綱目科屬種的系統來描述它的形態、分布、異名、藥用特徵。從這種描述上的差異,我們就可以看出古今認識植物的觀點不同,甚至牽涉到認識論、方法學的基本差異。
除了飲用目的隨時代改變、對植物的描述會受到當代知識系統的影響,茶葉的製程與命名方式方面,古代與現今也有所不同。
古代茶葉的製作工序受限於環境條件,顯得較為簡短。唐代的製法是採、蒸、搗、拍、焙、穿、藏[1],宋代的製法是採、揀、蒸、榨、研、造、過黃(乾燥)[2],大致說來就是將採下的葉子蒸軟之後進一步調整外形壓成餅狀,這種造型具有方便運輸與保存的優點,最後再加以乾燥便製作完成。這種短時間的製作流程,因為缺乏讓茶葉內氧化酶類的氧化作用時間,我認為成品應當與現今六大類區分法之中的綠茶類是較接近的。依照這樣的製程,只要成品的口感適合,很多植物都可以稱之為茶;譬如現今常見的牛蒡茶、風茹茶、番石榴茶便是以原料來命名。另外一種常見的命名方式則是以產地命名。例如:唐代以州為地名劃分,則有饒州浮梁茶、蘄州茶、鄂州茶、至德茶等諸多源自產地的茶名。有時也會與茶葉的外觀連結取一個較文雅的名字,諸如:西山白露、霍山黃芽。
茶葉的製程與保存的方式、飲用習慣都會有所關聯[3]。現今茶葉由於保存方式大多可以採用真空包裝,外觀反而大多以散茶為主,而沒有壓成餅或磚的形狀[4]。製程則顯得更為多元,有保留歷史傳承的製作方式,也有依據時代科技之便改良的新製法。茶葉的發酵作用,是產生迷人香氣口感的關鍵。現今的發酵方法包括:靜置萎凋、搖晃與搓揉葉片、添加乳酸菌[5],甚至採用無氧發酵[6]的做法。這些因應新時代而生的科技發酵方式,使得茶葉的發酵程度能夠多元變化,猶如百花齊放。坊間常見六大類的區分方式其實也是近代才有的新觀念[7],這部分的討論後面還會詳述。
目前在茶葉店家常見的茶葉名稱大多都是當代命名的。以青心烏龍為例,它是品種名,源自福建安溪。在清領時期還沒有 “青心烏龍”的名字,當時稱為 “種仔”(閩南語)或 “軟枝烏龍”,日治時代進行品種研究之後才將其命名為 “青心烏龍”。由於以此品種做出來的茶,香氣強滋味好,被廣泛種植於各茶區,成為目前台灣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早期在沒有真空包裝科技的時代,都是用紙包裹之後再裝入木箱,出口到國外之後,成為知名的福爾摩沙茶(Formosa Tea,這也是以產地命名的方式)。這些以紙包裝的茶葉後來引此命名為『包種茶』。
由此可見,品種的名字從沒沒無聞到廣為人知,也是經過相當的歷史積累才成名。而且茶葉產品的名稱不一定對應於品種,有些製法甚至有其各自的歷史背景或傳說,透過這些故事,方便人們加強記憶。至於現今茶葉命名的主要原則,後面會再加以說明。
除了產地、原料、外觀聯想的命名方式,山野之中有很多品種沒有被列入學院的系統性研究範疇,諸如:野生山茶、白毛猴、武夷、佛手,這些樹種都不屬於茶業改良場的台茶培育編號,但在鄉野山中不時可見,這些品種若採用凍頂烏龍或白毫烏龍的製程,從成品的外觀來看未必有顯著差異,沖泡出來的茶湯卻仍保有自身品種的特色,有些人便會以 “奇種”稱之。
茶樹的品種繁多,演化繁衍的下一代也可能產生變異。因此,同樣的品種雖然有相近的風味特性,卻不是造就茶葉風味的唯一要素。後天的種植環境中土壤、氣候條件反而是影響茶葉滋味更重要的因素。同樣的青心烏龍品種,種植在台灣、越南、紐西蘭,即便同一位師傅去製作,做出來的茶還是會有明顯的差別。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會受到自然環境影響而有差異,茶葉做為植物也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氣溫、雨量造成土壤酸鹼值變化,會反映在植物身上。品種是先天的特性,後天的環境卻也不能忽略。茶葉對照於其他農產品,我個人覺得最大的差別在於其中天、地、人的概念,先天的品種、後天的環境、製作者的技術,三者的結合才能成為我們喝到杯中的妙香,缺一不可。
對於品種描述、製程、命名的歷史背景有所認識之後,我們應當可以認識到現在很多系統性的描述方式,都是近現代才形成的。想要正確認識古代的歷史文化,要盡可能設身處地去設想當時的情境,小心避免以現今標準或系統來評價古代優劣的謬誤。
了解茶葉的植物特徵、品種概念以及古今異同之後,便要進一步說明茶葉的沖泡,由於沖泡的目的是為了品飲,所以談沖泡也會一併談到品飲。


[1] 見<茶經。九之略>: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拍,乃復以火乾之,則又棨、撲、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2] 參見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

[3] 以現今較少見的黃茶為例,悶黃的處理方式或許在香氣的表現不如青茶,但在古代這種略為悶黃的手法卻能更長久的保留茶香。而這些黃茶、白茶的發展歷史對於後來紅茶的誕生亦有一定的影響,畢竟劃時代的發明往往是前人無數年累積的經驗所引發的。

[4] 散茶的興起或許跟朱元璋廢團揉改散茶也有關係。但現今以散茶為主的方式應該與保存方法有較高的關聯。

[5] 日本高知縣長岡郡有所謂 “碁石茶”,採用乳酸菌作為發酵手段,與一般常見茶葉甚為不同。製作手法也幾近失傳。

[6] 佳葉龍茶便是採用無氧的發酵方式。

[7] 目前關於六大類的區分方式可考究的來源為:<茶葉分類理論與實踐>,陳櫞機,1979。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2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茶樹是常綠闊葉多年生植物,這是現代研究對於茶樹的描述。以前茶葉的命名大多以地名為主,諸如雲南省的普洱所產的茶稱之為普洱茶、阿里山生產的茶即稱為阿里山茶。若有機會實際走訪雲南的普洱,可以看到許多高大的茶樹,樹齡多達百年以上,甚至千年樹齡的老茶王。這便是茶樹多年生的特性。
《茶經》相傳為唐朝的陸羽所撰,成書年代大約為西元760-780年間,約莫日本的奈良時代(西元710-794),西方則接近查理曼大帝的時代(西元768-814)。 它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在於它是最早系統化說明茶葉的書籍,更在於說明了茶從藥用轉為飲用的歷史價值...
古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遇荼而解之。」荼,便被解讀為茶的古字。相傳神農氏作為教導人民植物藥性與毒性的神明,終究也是透過自己親身的驗證來分辨植物的屬性。當夜路走多了總會有點狀況,當時就是因為喝了茶才解除身體的負面狀況。也就是說,最早的時候,茶是作為藥用的使用方式。
我在介紹台灣茶葉文化給外國人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有類似的需求: 1. 外國人好奇台灣茶葉為何世界香,該如何說明這些知識? 2. 台灣的茶葉和其他國家的茶葉有什麼不一樣? 3. 台灣茶的名字這麼多,差別在哪、又是如何命名的?
茶樹是常綠闊葉多年生植物,這是現代研究對於茶樹的描述。以前茶葉的命名大多以地名為主,諸如雲南省的普洱所產的茶稱之為普洱茶、阿里山生產的茶即稱為阿里山茶。若有機會實際走訪雲南的普洱,可以看到許多高大的茶樹,樹齡多達百年以上,甚至千年樹齡的老茶王。這便是茶樹多年生的特性。
《茶經》相傳為唐朝的陸羽所撰,成書年代大約為西元760-780年間,約莫日本的奈良時代(西元710-794),西方則接近查理曼大帝的時代(西元768-814)。 它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在於它是最早系統化說明茶葉的書籍,更在於說明了茶從藥用轉為飲用的歷史價值...
古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遇荼而解之。」荼,便被解讀為茶的古字。相傳神農氏作為教導人民植物藥性與毒性的神明,終究也是透過自己親身的驗證來分辨植物的屬性。當夜路走多了總會有點狀況,當時就是因為喝了茶才解除身體的負面狀況。也就是說,最早的時候,茶是作為藥用的使用方式。
我在介紹台灣茶葉文化給外國人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有類似的需求: 1. 外國人好奇台灣茶葉為何世界香,該如何說明這些知識? 2. 台灣的茶葉和其他國家的茶葉有什麼不一樣? 3. 台灣茶的名字這麼多,差別在哪、又是如何命名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根據歷史最早起源於漢代的「茶」,最初是熱飲有整腸消脹之效,甚至治了古代軍中疫情。也因而驚動官場,成為貢品之後,便有了各自表述的茶文化。 「喝一口陽光的味兒」,種植於濕熱的雲南一帶,因為運輸之便,將未完全晾乾的毛茶壓製成 餅或磚,方便旅人攜帶,而又名「緊壓茶」或「 緊迫茶」 之稱的「普洱茶」;
Thumbnail
雖然不管是什麼茶,都是用茶樹的葉子加工製造的,但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人就意識到這些茶樹可分為「大葉種」與「小葉種」。大葉種怕冷,適合做紅茶;小葉種耐冷,適合做綠茶。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
Thumbnail
位於南投魚池鄉,海拔700公尺的山區,孕育了一款獨特的台灣原生茶。這款茶屬於紅茶種,由當地的原生山茶樹精心培育而成,夏季是其採集的黃金時期。透過傳統的工法,這些茶葉被細心揉製成黑色帶褐色的細長條索狀,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山林的精粹。
Thumbnail
國際紅茶採摘等級,成就了紅茶世界化的宏圖霸業 台灣習以比賽茶區分品質等級,無論知名茶區,抑或綠茶,烏龍茶,紅茶,皆是如此! 紅茶發展不若中國綠茶或烏龍茶久遠,僅短短兩百年,即風靡全球百分之七十人口,這得歸功於工業革命時代的荷蘭及英國,定義了紅茶採摘分級劃分&產製規範,促使紅茶品質更趨穩定一致,並
Thumbnail
日式綠茶跟台灣綠茶,在品種上完全不同,雖然都屬於不發酵茶,但台灣的綠茶大多使用「青心柑仔種」,將茶葉萎凋後,使用「炒菁」的工藝加以後製。 而日本綠茶的品種以「藪北種」やぶきた 為主,也就是日本境內,茶佔比 70% 以上的主要品種,而且是用「蒸菁」的方式,做以後製。
Thumbnail
發源於中國的茶樹(Camellia sinensis),從漢朝到現在,經過不斷地選育,有了非常多不同的品系。這些品系,有的光是外觀就非常的不同,如安吉白茶;有些則有特殊的風味。造成這些風味的原因是什麼呢?最近的基因體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資訊!
Thumbnail
早期手搖飲料店未盛行時,街道上菜市場旁,路邊攤就有賣古早味紅茶。近年來流行的珍珠奶茶,也是使用紅茶再加鮮奶,可見台灣人已多年喜歡喝紅茶。
Thumbnail
茶,除了可以喝、可以看,還可以玩。以往喝茶時,最多就是沖、泡,然後再慢慢品茗。而在建甌的成龍茶葉,除了認識了北苑貢茶,還欣賞到茶藝。溪谷留香茶書院裡頭有很多茶,而在溪谷留香茶書院裡,還有難得的母樹大紅袍的茶葉。
Thumbnail
【本文摘要】 在台灣的茶葉世界中,南投名間的不知春茶顯得尤為獨特。這款茶以其精緻的製作過程和豐富的口感而著稱,特別是採集於冬茶與隔年春茶之間的時期,氣候變化為其添加了獨特風味。採用團揉技術製成,不僅保留了茶葉的完整性,還增強了茶湯的圓潤和飽滿感。
Thumbnail
接觸飲茶文化,一定會有一個內容是介紹目前主流的「六大茶系」,也就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這順序也是依照製茶程序中「發酵程度」由低到高排列。
Thumbnail
根據歷史最早起源於漢代的「茶」,最初是熱飲有整腸消脹之效,甚至治了古代軍中疫情。也因而驚動官場,成為貢品之後,便有了各自表述的茶文化。 「喝一口陽光的味兒」,種植於濕熱的雲南一帶,因為運輸之便,將未完全晾乾的毛茶壓製成 餅或磚,方便旅人攜帶,而又名「緊壓茶」或「 緊迫茶」 之稱的「普洱茶」;
Thumbnail
雖然不管是什麼茶,都是用茶樹的葉子加工製造的,但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人就意識到這些茶樹可分為「大葉種」與「小葉種」。大葉種怕冷,適合做紅茶;小葉種耐冷,適合做綠茶。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
Thumbnail
位於南投魚池鄉,海拔700公尺的山區,孕育了一款獨特的台灣原生茶。這款茶屬於紅茶種,由當地的原生山茶樹精心培育而成,夏季是其採集的黃金時期。透過傳統的工法,這些茶葉被細心揉製成黑色帶褐色的細長條索狀,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山林的精粹。
Thumbnail
國際紅茶採摘等級,成就了紅茶世界化的宏圖霸業 台灣習以比賽茶區分品質等級,無論知名茶區,抑或綠茶,烏龍茶,紅茶,皆是如此! 紅茶發展不若中國綠茶或烏龍茶久遠,僅短短兩百年,即風靡全球百分之七十人口,這得歸功於工業革命時代的荷蘭及英國,定義了紅茶採摘分級劃分&產製規範,促使紅茶品質更趨穩定一致,並
Thumbnail
日式綠茶跟台灣綠茶,在品種上完全不同,雖然都屬於不發酵茶,但台灣的綠茶大多使用「青心柑仔種」,將茶葉萎凋後,使用「炒菁」的工藝加以後製。 而日本綠茶的品種以「藪北種」やぶきた 為主,也就是日本境內,茶佔比 70% 以上的主要品種,而且是用「蒸菁」的方式,做以後製。
Thumbnail
發源於中國的茶樹(Camellia sinensis),從漢朝到現在,經過不斷地選育,有了非常多不同的品系。這些品系,有的光是外觀就非常的不同,如安吉白茶;有些則有特殊的風味。造成這些風味的原因是什麼呢?最近的基因體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資訊!
Thumbnail
早期手搖飲料店未盛行時,街道上菜市場旁,路邊攤就有賣古早味紅茶。近年來流行的珍珠奶茶,也是使用紅茶再加鮮奶,可見台灣人已多年喜歡喝紅茶。
Thumbnail
茶,除了可以喝、可以看,還可以玩。以往喝茶時,最多就是沖、泡,然後再慢慢品茗。而在建甌的成龍茶葉,除了認識了北苑貢茶,還欣賞到茶藝。溪谷留香茶書院裡頭有很多茶,而在溪谷留香茶書院裡,還有難得的母樹大紅袍的茶葉。
Thumbnail
【本文摘要】 在台灣的茶葉世界中,南投名間的不知春茶顯得尤為獨特。這款茶以其精緻的製作過程和豐富的口感而著稱,特別是採集於冬茶與隔年春茶之間的時期,氣候變化為其添加了獨特風味。採用團揉技術製成,不僅保留了茶葉的完整性,還增強了茶湯的圓潤和飽滿感。
Thumbnail
接觸飲茶文化,一定會有一個內容是介紹目前主流的「六大茶系」,也就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這順序也是依照製茶程序中「發酵程度」由低到高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