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像學騎腳踏車一樣,逐步練習從「成癮」走向復原--讀《減害心理治療》文:李俊宏

    很榮幸有這個機會為《減害心理治療:務實的成癮治療方法(第二版)》這本書作推薦。台灣每年為了成癮物質耗費的社會成本超過百億,然而就如同本書內容所提到成癮問題的產生,本身是一種生理—心理—社會趨力的結果,而在藥物—背景—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形塑了個別化的用藥情形。也因此,成癮行為經常是冰山外顯的一角,許多個案合併創傷經驗或是雙重診斷,需要整合式的治療團隊經過仔細的評估、擬定治療計畫、增加患者動機鼓勵參與、在社區持續性的照護。因此,在這樣特殊的問題架構上,過去以矯正為主的防制模式,或陳義過高的零容忍、零再犯模式往往成效不彰。
    以近年來的統計資料而言,台灣每年約有9000人因為酒駕導致公共危險罪、上萬人因為吸食毒品入獄服刑,政府投入相當鉅額的資金在司法系統,然則這樣的趨勢難以顯著減緩。過於剛性的刑事政策,也導致了物質使用流行病學上的變化。當我們嚴格打擊愷他命時,市場的價格讓患者轉向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當政府改為針對甲基安非他命時,咖啡包、大麻施用又開始成為新興潮流。其實,患者不是因為付出的代價不夠痛,所以戒不掉;一個人會受到成癮物質的吸引,進而導致問題行為,除了因疾病或長期施用導致大腦產生功能性、結構性的腦病變此類生理因素外,也與心理狀態、家庭功能、社區生活有關係。若只是停留在行為層次的處理,很難讓個案邁向復元,而將處理成癮問題視為終身的功課。這也是過往監禁式的處遇很難成功的理由。
    同理,當我們的治療環境過度強度零再犯時,過高的門檻,不僅會讓有意願求助的患者難以踏入治療門徑,過程中也有可能讓治療者與被治療者備受挫折。我經常形容處理成癮問題這件事情,像是練習騎腳踏車、彈鋼琴一樣,需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練習,所以從藥物到社會心理治療是必要的。然則,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彈錯音,都是檢視自己是否在復元之路走得更穩健的好機會,只有願意瞭解、面對、接納,才能處理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減害心理治療」之所以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於從產生動機、瞭解、面對、接納到處理,是一個歷程。在這個歷程中,基於人性,很難遽然達到零使用的目標。此外,治療者與被治療者也必須熟悉使用成癮物質所造成的傷害,在選擇「完全戒除」這個選項之前,先達到減少傷害,才能有更多練習的機會。這麼做,不只是對自己的腦與身體系統減少傷害,也希望能夠減少對自己的內在或是對重要關係、家人造成傷害,並在這個過程中,透過自我理解與接納,找到處理成癮物質的短、中、長期目標。
    本書除了介紹減害心理治療的理論架構與背景緣由外,針對如何進行整合性的治療,包括評估、擬定治療計畫、精神動力分析、動力與認知行為、生理學的角色,也包括如何在社區治療中應用,不僅對於臨床工作具有助益,也適合在各場域包括家中有可能接觸到成癮患者的讀者,相信透過本書,對成癮的現象與處遇能夠有更清楚的理解。
    【購買本書】 博客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