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前言

    這個文題,過去曾經多次意欲為文;但,經左思右想、徘徊斟酌,始終無法動筆。何解?
    一者、陋俗已不合時宜;
    二者、要釐清語出的背景;
    三者、此語之當今意義。
    今終於免強落筆,以寡陋之見,祈各方指正。

    一、陋俗已不合時宜

    在當今世代,如果仍然有人執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話,恐怕會被罵為食古不化。工作繁忙,生活緊張,條件未達,機緣不至…實在難言啊!
    有人說:
    幸福的女人,就是找到了一個樂意將就自己的男人;
    幸福的男人,就是找到了自己樂意將就的女人。
    你能遇到這種福分嗎?

    二、要釐清語出的背景

    這句話原出自《孟子·離婁上26》: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究竟是那三不孝呢?孟子在這章裡,其實並沒有提及的,只是強調「無後為大」而已。根據趙歧所注,三項不孝之事依次為: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頭兩項,現代人一般都不會犯的。問題卻在第三項——不娶無子。
    為什麼孟子會突然提到這句話呢?在【離婁】這篇章裡,並沒有交代,而只是短短的一句章則。所以,我們得嘗試理解孟子說這話的目的何在。
    另外,這句章則留在後人嘴邊的,卻只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忽略了後面那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原來,孟子說這句話的當時,是替虞舜辯解,他說:
    虞舜不稟告父母就擅自娶妻,因為怕他不通情理的父母不許,以致斷絕了後嗣。故此,君子認為舜之不稟告,猶如已稟告一樣,是合乎禮法的。
    為什麼舜的父母會如此不通情理呢?根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載,評舜的父母為「父頑母囂」。
    事緣:舜這個母親,原來是個後母。他的父親本是當地有虞部落的酋長,當舜剛出生時,他父親的眼睛卻被天上強光射擊,以致雙目失明,故人稱他為「瞽瞍」。族人於是視舜為不祥,著其母子離開部落。舜的母親是一個賢良淑德,且深明大義的人,自離開族人,自力更生,不但教導舜謀生自立,且教導舜明白事理,甚至以德報怨,還把糧食回報父親和族人,善守人倫。
    過去在中化科的篇章裡,提到「人禽之辨」,在那章則裡就提到「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就是這個意思。
    由於瞽瞍另立繼室,自此,舜就被後母恨之入骨,誓將舜置之死地而後快。其間,設計火燒,堆土生埋等等;但,舜終能逃出生天,且不怨不恨,還仍舊事父母於義。故時人及後世,均讚賞舜能做到「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好了,我們再仔細看看「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個人生的兩難題。
    「不告而娶」,自然是不義;但同時,在可有後的情況下而無後,恐怕是更不義。故此要權衡輕重,若所犯的義完全不涉及私利,而是為了更高、更長遠的義,即使時人不理解,甚至受到指摘,亦須鼓起道德勇氣,作出明智的抉擇。
    也許有人問:怎樣才知道這個是明智的抉擇呢?心安,心安就是明智的抉擇,因為這是良心的抉擇,非為私心也、非為方便也。

    三、此語之當今意義

    然則,這個「無後不孝」的習俗,在當今世代,是否仍然要執持呢?又若果後嗣是女而不是男的話,是否還是不孝呢?
    要反思這兩個問題,首先得問怎樣才是至孝;其次,為什麼要有後嗣。
    (1) 怎樣才算是至孝
    最簡快易行的,就是尊親。子女對父母事之以心,既不阿意曲從,亦不逆意而為,處處以真切之情關懷,時時以敬服之心相待。尊親,足矣。能做到尊親,其他的——有後與否,明白事理的父母,是不會過於介懷的。
    相反的,即使有後嗣,但卻未能做到尊親,難道這還算是孝嗎?
    (2) 為什麼要有後嗣
    所謂「後嗣」,即是下一代,此中並無特指是男亦或是女,總之就是下一代。傳統文化講的五倫,其中的父子一倫(包含母女),就是讓父子之情,各自真切地流露於日用倫常。其影響如下:
    對個人而言,既可呈現出父慈子孝,亦提醒作子女的,要懂得感恩,飲水思源,此所以「養子方知父母恩」。這就是道德生命的實踐。
    對社會而言,人人若能以尊親為大,可使社會風氣趨於淳厚,不致涼薄。
    對國家而言,能以孝治天下,民心自然就會歸順。
    對文化而言,可使孝道文化,薪火相傳,繼往開來。
    以上皆屬個人觀點,贊同與否,均不必介懷。
    (2020-12-2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