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憂我心~青少年&家長的心事話PartII(青少年篇)】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青少年處於一個尷尬階段,年齡半大不小,於法,介在被保護及需要承接自我負責的階段;想要自由,但大部分無經濟能力,行動範圍也有所侷限,需要仰賴父母的居多;情緒還在大腦的施工中尚未能發展良好,故常有失控或衝動的狀態;在認知思考部分,常被認定不夠成熟,思慮不夠周詳,尚未經歷現實社會的鍛鍊,於是常被否定。他們極力爭取自主性、掌控感、認同感,但同時又因為一些限制而被掌控,這之間充滿許多外在有形與內在無形的衝突。
青少年也處於與未來真實社會接軌愈來愈靠近的階段,同時被賦予許多的發展任務、期待與擔憂,在通往形塑未來自我的道路上,青少年需要儲備許多能力,相對地要承受巨大的壓力,然孩子是否會遇到困境?是否可以順利度過?這些需要被好好的關心與陪伴的部分,往往被我們輕忽了,父母也被心中的理所當然與框架限制住了,從孩子的角度如何看待?我們是否也有機會停下來聽聽青少年的心聲?是否好奇青少年眼中的父母是如何呈現與困住他們的?
請停下來聆聽我~
有幸在諮商室中,透過自願或非自願來談的青少年的心與眼,他們在與父母互動時,發現有幾種難以承受的父母樣態~
Ø 父母請孩子自己做選擇,但當孩子決定之後,又質疑或推翻他的決定,否定他的選擇。
舉例在書店遇見一個爸爸在開學前帶小一的孩子來買資料盒,這孩子是個男生,爸爸說:「你選一個你喜歡的顏色?」,男孩選了粉紅色,爸爸開始說話了,「真的嗎?你要選這個?你選這個好不好(手拿的是藍色和黑色)?」,孩子再度強調「我要這個(粉紅色)」,後來這一對父子就鬼打牆的一直重複上段對話。這段對話,爸爸用可愛且溫柔的聲音試圖說服孩子,孩子也沒有激動到在地上耍賴,只不過拿著紅色始終堅定地眼神及話語,傳達「我要紅色」。可以看出來爸爸試圖改變孩子的決定,但又想民主地讓孩子做選擇。
接下來的畫面來到青少年……….
在小吃店吃飯,聽見隔壁桌母子的對話,媽媽在填菜單,兒子低頭滑手機,媽媽問兒子:「ㄟㄟㄟ,你要吃甚麼?」,孩子說「滷肉飯大碗的加豆腐湯」,媽媽立刻提高音量說「不要啦,昨天吃,今天又要吃,換其他的啦」,兒子這時候頭也不抬地說「我要吃,又不是你要吃,不然你問我幹嘛,你自己決定就好啦」。這十足地是青少年和父母的對話,沒有眼神交流、音量放大、語氣激烈,這時媽媽表示「這麼大聲幹嘛,那吃炸醬麵好了」,孩子低頭沒有反應。
孩子心想父母詢問的目的到底是甚麼?若父母早已有了預設或偏見,孩子無論做了甚麼決定,還是被推翻,孩子會不會就學會一件事,”反正我怎麼想怎麼決定都是錯的,乾脆不要決定了”。為什麼父母要幫孩子主導一切呢?而不讓她自己試著探索或做決定呢?這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焦慮嗎?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才會感到安心,父母知道自己在焦慮甚麼嗎?若父母真的有所顧慮,可以在做決定前先表達自己的關心及考量,但同時願意給出尊重的空間,甚至多一些的選項。
還是你想傳遞一個訊息”我不信任你擁有做決定的能力,因為你能力不夠或做不到,你做的決定一點都不好”。一個時常被否定的孩子,也會感覺對自己的生活缺乏可支配感,小到放棄打理生活瑣事,大到放棄人生,對任何事興趣缺缺,消極配合,等到父母發現孩子不對勁,氣急敗壞,又一陣對孩子數落。
  孩子最後是要聽自己的聲音?還是要順從父母的指令?我們期待孩子長大自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但你又同時剝奪他犯錯和練習的權利,孩子無所適從。
Ø 當父母過度在乎孩子表現的成果時,可能讓他逐漸意志消沉,對生活的挑戰敬謝不敏
  孩子不是成就父母虛榮心的工具,青少年常發出令人鼻酸的心聲。
  曾有孩子說:「除了成績,我爸媽有看到我這個人嗎?到底生我幹嗎?有關心我其他的事嗎? 」
  曾有孩子說:「到底會不會聊天?三句不離成績是要怎樣……」
  曾有孩子說:「你們沒事愛比,但是不要扯到我,干我x事」
  曾有孩子說:「我真的很不喜歡家族聚會,覺得沒有我容身之地,我很想逃離現場」
  孩子開始害怕失敗,因為高標準的要求很難達成,有些父母表示自己根本沒要求,但孩子發現父母直接用行動透漏他的價值觀和期待,硬是舉家搬遷到黃金學區或是越區就讀私校,把空白時間塞滿活動與課程,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樣的學習環境,硬生生地被拔離原來的人際網絡,孩子無力反對,最後有些孩子為了捍衛自己,使命費力地創造困境,好來告訴父母說,"別再要求我了,我真的做不到"。
Ø 為行使父母的管教責任,把人生大道理搬出來指教一番。
  父母的談話往往脫離孩子當下的脈絡,覺得看見孩子不好的地方加以指正,把不好的變好,才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不然大家會說”我是不會教或教不好的父母”,因此把自己承載的教養壓力放在孩子身上,尤其搬出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認定哪些科系有價值,哪些工作未來比較有錢景,哪些活動不值得參加,哪些朋友可以捨棄,哪些方法有用或沒用。當孩子的生活世界還無法多元擴展,父母常用他們走過的經驗及價值觀灌輸孩子,孩子很慌亂或懷疑,有些自我價值感低落的,或許奉為圭臬。有時孩子有話想說或反抗,但又硬生生地吞回去,覺得不說比說出來好,陷入爭辯就會沒完沒了,孩子的內心常感到無力、孤單與焦躁。
曾有孩子說:「我想我是廢物,因為他們說我是,只要考不上xxxx,我這輩子就完蛋了」。
  曾有孩子說:「他們可不可以不要講話,只要提供我教育費和生活費就好,不要以為可以跟我聊心事,我放棄了,你們每次就是講自己想講的話而已,浪費我的時間」。
  曾有孩子說:「為什麼他們會以為只有他們是對的呢?我說甚麼有用嗎?我只想把門關起來」。
曾有孩子說:「我現在回家,只要聽到他們的聲音,我就會開始煩躁、頭痛,在學校壓力大,回到家,壓力更大」。
Ø 父母的關係不睦,大吵大鬧、分分合合。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常受到家中氛圍的影響,不管是父母的爭執、詆毀、暴力對待、冷戰,總是豎起耳朵、全身警戒備戰,有時一方哭哭啼啼或居於弱勢,孩子成為情緒伴侶,必須當起垃圾桶來安撫,有時被情緒波及而受傷,有時"離婚"字眼就如家常便飯,但第二天醒來,卻發現父母互動又一如往常,不知如何解讀這些反差極大的畫面。
  曾有孩子說:「要離就趕快離,不要再假裝,這樣很噁心」
  曾有孩子說:「他們以為我不知道,其實我甚麼都知道」
  曾有孩子說:「他們會不會秘密進行甚麼事,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曾有孩子說:「會不會我明天就要轉學?」
  曾有孩子說:「我希望我趕快滿十八歲,我誰都不想跟」
當父母口說"沒事"、"這是我們的事",孩子無法認同真的如父母所說的太平,因為反反覆覆地出現,孩子的心不得安寧,在恐懼與焦躁中,找不到安放的位置。
Ø 父母在家,好像在公司當主管一般,掌握大權、發號司令。
  曾有剛進入社會,成為業界龍頭公司的工程師表示,在青春期,他就注定當工程師,因為父親就像是他的老闆,當時已被鍛鍊不斷地像父親做報告,舉凡考試成績的分析、選系的考量、留學選校的評估,若你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免於被處罰,你就必須言之有理、以防疏漏,你必須要通過父親那一關,你才可以得到資源往上爬。但孩子表示,他好像印象中沒有"父親"的模樣,因而嘲笑自己"我是失親嗎?"。
  有些父母把在工作中的角色與權威感帶入家庭經營,無法適時轉換,總是要家人聽從他的安排,凡事都是父母有理,所謂對與錯、好與不好,都是父母說了算,累了一天回家,晚上還被要求完成額外的”家庭作業”(評量卷、自修講義),無視孩子是否可以承受得了?
「我也要把工作帶回來做啊,你以為我很輕鬆嗎?你那一點作業很難嗎?」
「現在你這樣就受不了,以後你工作怎麼辦?」
「你以為工作很容易嗎?」
  聽了這些話,孩子覺得很傻眼,覺得父母好瘋狂,自己被父母的工作壓力波及,被當員工在檢視與鍛鍊,沒有拒絕的權利,因為孩子還需依附父母,不像員工可以離職走人,現在逃不了,就只能默默接受,但孩子的身心已經失衡,愈想奮力,卻又做不到。
Ø 父母會一邊給予孩子肯定與讚美,另一邊又忍不住找缺點、翻舊帳。
「你這次考試有進步耶,對嘛,你以前就是太不用功,明明就可以的嘛,不要我再提醒你」
「老師說你最近很主動跟同學互動,很好啊,阿你以前是在ㄍ一ㄥ甚麼,有必要嗎?」
「你今天出門前有打扮自己耶,這樣不是很好嗎,以前怎樣跟你說你都不聽,害我很擔心,早知道就這樣做就好啦」
  這些話容易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好不容易願意的努力與改變被潑冷水,若剛好當下心情不美麗,或許下次乾脆也不這麼做了,因為發現做不好被罵,做比較好也被算舊帳。好像是父母的自動化反應,不嘮叨個幾句,就沒有盡到一些提醒的責任。
  以上,或許可以提供父母一些參考,至於青少年在諮商室談論的就只有父母嗎?那可不,還有許多不想讓父母知道的秘密,說出來不是被禁止,就是歪理,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對父母來說不重要,但對孩子來說卻很重要。父母用任何的方式關閉想聽的可能,若孩子意識到了,就保持沉默、安全為上,那孩子自己如何面對生活的難題?若父母未能省察,那就支持孩子來諮商吧!若無法來諮商………,那就誠摯推薦閱讀~
ü 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卻要我去諮商-寫給青少年和家長的心理圖文書/大衛.古席翁、穆佐 合著。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etty 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些年,青少年前來諮商的比例逐漸增加,令人欣喜的是,心理健康可以從小開始被照顧與維護,而青少年族群的需求也逐漸被聽見和重視,有年齡層往下扎根的概念。然青少年是未成年人,故需有家長陪同,光從這一點看來,你會怎麼開始思考這”你憂、我也憂”的親子關係呢?
這些年,青少年前來諮商的比例逐漸增加,令人欣喜的是,心理健康可以從小開始被照顧與維護,而青少年族群的需求也逐漸被聽見和重視,有年齡層往下扎根的概念。然青少年是未成年人,故需有家長陪同,光從這一點看來,你會怎麼開始思考這”你憂、我也憂”的親子關係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