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還在母親肚子裡時,母親大腦分泌的褪黑激素,會透過胎盤進入他的身體,但一出生後,臍帶剪斷,他跟母親的關係就切斷了。寶寶必須自己呼吸,自己分泌褪黑激素,自己獨立生活,但不幸的是,他自己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成。~《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
新手媽媽是一份很容易焦慮的職業,尤其是與寶寶有關的「睡眠議題」。然而,寶寶能否睡過夜,我的隊友卻比我更焦慮此事,讓我的情緒一直受到影響。
女兒直到一歲,才能夠穩定的睡過夜,在那之前,我經常陷入低潮,不是因為女兒夜奶,而是隊友們施加的壓力,指責我的養育方式,或責怪女兒的入睡能力。
媽媽會接收到來自各方的指責
「就是因為喝母奶,才無法睡過夜。」
「你的母奶太少,沒喝飽,晚上才爬起來一直討奶。」
「為什麼這麼遜?別人的小孩早就睡過夜,為什麼女兒不行。」
「沒給她睡嬰兒床,才沒辦法睡過夜。」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談到,訓練寶寶睡過夜的方法,目前有兩派。
我所採取的方式,比較傾向這一派。以小兒科醫生希爾斯醫生(William Sears)為首,主張餵母乳,寶寶跟母親睡、哭時就撫慰他,盡量滿足寶寶的所有需求。
另一派起源於工業社會。父母第二天要上班,不可睡眠不足,所以孩子應該適應世界,而不是世界來適應他。代表人物是神經科醫生佛伯(Richard Ferber),他建議讓孩子獨自在房間入睡,若哭的話,得等十分鐘後再進門,依此辦法,一星期後孩子自然會發現哭也沒用,因此就不哭了。
出生是寶寶最大的挑戰
洪蘭提到,寶寶還在母親肚子裡時,母親大腦分泌的褪黑激素,會透過胎盤進入他的身體,但一出生後,臍帶剪斷,他跟母親的關係就切斷了。必須自己呼吸,自己分泌褪黑激素,自己獨立生活,但不幸的是,他自己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成。
不過,科學家從記錄嬰兒睡眠的週期中發現,雖然他們醒/睡的次數看起來一樣,但是嬰兒逐漸朝白天次數多、晚上次數少的正確方向前進。
寶寶出生時面對的挑戰,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艱難,而寶寶為了適應社會,所付出的努力,也遠比我們想像得還多更多。
洪蘭說:「孩子會長大,等他大腦的退黑激素分泌正常了,他就會乖乖去睡了。」
聽到了嗎?
各位爸爸和媽媽、阿姨和叔叔、舅舅和姑姑、外公和外婆、爺爺和奶奶...。
出生對寶寶是最大的挑戰,不要急於一時要求他長大,他不是心理韌性不足,也不一定是教養方法錯誤,只是孩子的大腦還沒發育完全。
讀書行動:如何在陪伴孩子入睡
女兒現在快兩歲了,我也閱讀了不少親子教養的書籍,逐漸形成我陪伴孩子遊戲與入睡的方式,分享我自己的做法給你,做為參考(只是參考,不必奉為圭臬):
一、創造美好的互動:由於我是個上班族,只有晚上的時間能跟孩子相處,我會盡量排開所有的事情,專心和孩子玩遊戲、看書、組積木。由於夜晚對孩子而言,是與父母最長久的分離,在晚上時創造美好的互動,幫助孩子安心入睡。
二、固定的入睡儀式:起初睡前時,我和先生會主動給孩子一個晚安吻,現在女兒躺在床上睡不著時,會爬起來索吻,然後繼續入睡,偶爾孩子會自己爬起來,偷偷親我一下,再繼續入睡。孩子很需要熟悉感,讓他能預測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因此若有固定的入睡儀式,他就能預料且安心的進入睡眠。
雖然,每個家庭生活習慣與結構並不同,而美好的互動與睡前儀式,或是對自己與孩子的期許與要求,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彼此可以互相勉勵,而不是說教指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找到彼此互享的方式。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