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的教學藍圖:
「佛法介紹」想要傳達的理念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為何、它跟外道所提出的見解有何不同。
課程包含了四聖諦、四法印、《釋量論》的第二品、之後也會介紹「二諦、四諦、三皈依」的概念;這是近幾年尊者在講法時一再強調的觀念──對初學者來說,學習佛法應該先從「二諦」著手,從二諦延伸出「四諦」,從四諦再談論「皈依」。
《釋量論》的第二品,由於在課程中會出現眾多名相,如果想要學習此課程,應該先學《攝類學》、《心類學》等基礎課程,了解那些名相的意涵。
透過這些課程,先約略了解內外道對「前後世」、「苦的根源」、「如何解脫」等議題的看法有何不同;之後,如果你對於佛法產生了興趣,想要更進一步探索佛法更深細的內涵,這時我們提到「佛法的傳承」。
「佛法的傳承」可以略分為兩個部分:「深見」與「廣行」。
佛法的傳承或內涵可以統攝在「見」、「行」兩者當中──「見」指的是怎麼想,「行」指的是怎麼做。
在佛法裡非常強調「見行合一」這個觀念──你怎麼想這件事情?在想通後,你如何去實踐?想清楚再做,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目標。
如果以佛法的術語來介紹,所謂的「見」強調的是「緣起見」,「行」強調的是「無害行」;最究竟的緣起見稱為「空正見」,最圓滿的無害行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所做的六度四攝。換句話說,可以將佛法的內涵統攝在「空正見」與「菩提心」兩者當中。
關於「見」的部分,我所設計的課程包括了《緣起讚》、《略論》的毗婆舍那,如果有機會的話──《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不過如果想要學習這幾門課,都必須先有《攝類學》、《心類學》,甚至《因類學》的基礎。
關於「行」的部分,當我們認同佛法的見解後,要進一步去行持;在這方面,我所設計的課程包含了《道次第》以及修心的教授,例如:《入行論》
尊者將佛法分成三大區塊:
所謂「佛法的科學」,是從佛法的角度去探討「什麼是物質」、「什麼是心」、「物質和心這兩者有什麼關聯性」;這個部分的內容稱為「佛法的科學」。
所謂「佛法的見地」是指在佛法科學的基礎上,既然物質和心之間有那樣的關聯性,進而討論到「我們有沒有前後世」、「世間上有沒有造物主」、「我們能否解脫」等議題;這些是屬於「佛法的見地」。
所謂「佛法的修持」,如果你認同佛法的觀點,例如:當你認同「我們有前後世」、「世間上沒有造物主」,也認同「我有解脫的可能性」,接下來──「我該如何修持?」
以「三士道」為例:
如果我們認同有前後世,那要如何才能在來生獲得增上生?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這時,為了獲得增上生,我們應該修持什麼樣的法類?我們應該修持「下士道」的法類;但之所以會想要修持下士道的法類,這是基於我們認同佛法所說的觀點──「我們有前後世」;認同這一點後,我們希望自己不斷地進步,所以將「增上生」設定為學佛的目標,並且設法往那個目標邁進。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如果我們認同佛法所說的「世間上沒有造物主,痛苦是來自於我們心中的煩惱,一切問題都源於我們未調伏的心」,這時我們該怎麼做?我們要設法調伏並斷除心中的煩惱;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佛法強調的是「中士道」的法類──透由思惟苦集滅道的內涵、藉由修持戒定慧,就能斷除心中的煩惱、獲得解脫。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真的能夠解脫,這是否代表著其他眾生也有解脫的可能性?應該是;我們找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說:「我能解脫,但是我以外的其他眾生無法解脫。」如果我們只在意個人的解脫,這時我們所修學的法是偏向「小乘法」;但如果轉換一下心念:「就如同我能解脫,其他眾生也有同樣的條件,所以只要我有能力,我希望帶領其他眾生一起走向解脫之道。」這時我們所學的法就偏向「大乘法」。如果這是你設定的目標,你就應該修學三士道當中「上士道」的法類。
法師給初學者的建議
第一條路:不管你將來想怎麼學,都應該先了解佛法的中心思想,所以初期應該花一點時間學習四聖諦、四法印,以及之後的二諦、四諦、三皈依的課程;而且最好是在還沒皈依之前就先學習這些課程,並認真思考:「佛法所提出的觀點到底合不合理?如果合理,我想不想那樣去做?如果想,我想往那個方向去做的動力有多少?」之後再來討論「將來我要設定什麼目標、我要找尋什麼樣的善知識、我要學哪些法」都不遲。所以應該先了解佛法的中心思想,這時不管你將來設定的路線為何,我個人的建議是:希望你們都能學習四聖諦、四法印。
在學習後,如果你能約略認同佛法的觀點,但又覺得「我沒有太多時間、心力學習基礎課程」,這時你應該先學習《道次第》。為什麼?如果你真的認同佛法的中心思想,並且想要改善自己,你就應該往修行的方向前進;而在眾多修行的教材當中,《道次第》的內涵最完整。因此,我的建議是:你應該學習《道次第》。
另外一條路──在了解佛法的中心思想、核心教授之後,想更深入地學習,這時就應該先學基礎課程:《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因為沒有這些基礎,很難深入《量學》和《中觀》的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量學》和《中觀》裡有太多的名相,如果沒有基礎,你根本不知道那是在說什麼。此外,我曾特別強調學習《攝類學》的兩大目的:除了了解《量學》當中的名相之外,另外一個目的──培養邏輯推理的能力。由於多數人的思惟模式不夠靈活、多元,所以應該透由學習基礎課程來培養正確的思惟能力,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基礎課程中,《攝類學》強調的是「境」;《心類學》強調的是「認知」;《因類學》強調的則是:「對境時應該如何思考?我的思惟理路有沒有缺陷?我這樣想到底對不對?」
所以對於各位將來的學習,我個人的建議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先了解佛法的中心思想,如果在學習過後你大致上都能認同,而且真的想往修行的道路前進,你可以學習《道次第》。 第二條路,畢竟光透由四聖諦、四法印想要完全掌握佛法的精髓並不容易,所以當你認同佛法的中心思想之後,想要更深入地探索,這時就必須先有基礎,手邊要有更多工具,所以我覺得「基礎課程」是不可或缺的。
學佛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學佛的目標只是為了獲得來生的增上生,大可不必那樣學,因為想獲得增上生,信心是關鍵,智慧是輔助;但如果你學佛的目標是為了解脫、為了成佛,這時的情況就會顛倒過來──智慧才是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