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越南觀察】無處不能成菜園

隻身一人在國外工作,用開放的心態去看待當地環境與文化的話,能「存活」得較久些,此外,培養興趣或從生活中找樂子也是「能快樂地留下來」的方法。而我的生活樂趣之一,就是觀察路邊的花草樹木。
某家門口的波蘿蜜樹~設有鐵柵欄以防被人偷摘
某家門口的波蘿蜜樹~設有鐵柵欄以防被人偷摘
河內是千年古城,雖然市區裡沒有千年古樹,但充滿滄桑老態甚至長到和房屋建築合而為一的老樹不少,也有一些登記在冊受到政府保護的,經常,搭車經過時我都忍不住回頭一看再看,想像著它們見證了多少重要的歷史時刻(在台灣也是,我走路時眼睛大多用在看花草和躲狗狗便便)
我住在離市中心車程大約半個小時的新興開發地區,有不少大型社區以及進行中的建案,外國人較少,在把市中心摸得看得差不多以後,我就轉向住處附近探索。盛夏的河內,熱到會出人命,不宜外出,其他時節我則經常和友人一散步就是兩三個小時,一路觀察下來發現,「菜園」無所不在(除了市中心黃金區之外)!
小小的畸零地、行道路下、河堤旁、社區大樓前廣場,就算在長型造景花盆裡只有5公分的寬度,他們都能充分利用空間種上幾株菜,地方大一點的,能種幾畦菜,還明顯分配好一區一區你家我家的。隨著季節的更迭,似乎適合種的菜也有所不同,空心菜、皇宮菜、蔥、小白菜、地瓜葉、蛋茄、秋葵、萵苣、紫蘇、菜豆,以及各式各樣我吃過卻叫不出名字的越南香菜,輪流上場。
我對種植其實不懂,但就是喜歡步行其間,透過觀察植物來感受季節的流動,體會在地生活的小滋小味,同時也觀察種菜身手俐落的大叔大嬸,然後,感覺自己真的融入了這個「名為現代商業化的首都,實際仍舊是“超級放大版鄉村”」的河內!(這是我上越南社會文化課時,老師對現代河內的分析)
我想,之所以越南人充分利用空間種菜,除了因為骨子裡是農業社會而「耕種」對中年以上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之外,和「食品安全」也有很大的關係~農藥過度使用是很大的問題(因此我在越南,小黃瓜都盡量削皮吃)
記得有一次,越南友人和正在收成蔬菜的社區大媽隨意攀談,大媽一時開心了,賣我們一大把夠吃三餐的自種無毒小油菜,才大約台幣7塊!這也難怪在我們社區內的巷弄間,經常看到隨意擺放、為數也不多的各類青菜,賣相真的比不上超市或傳統市場,但就有人買,因為是自種的,沒農藥!
在越南的眾多蔬菜/香草裡,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魚腥草」,那名字太貼切了~閉上眼,把魚腥草揉碎了放在鼻子前,真的會以為面前有一隻腥臭的魚!但是我和友人約定,下次再回河內,我要成為「城市農夫」,而且要自種魚腥草,學著愛上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以“留學”這個在台灣人中極稀少的理由,在越南努力生活著~想記錄與分享這個驚喜(嚇)不斷的點滴過程。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