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意識迷濛酒意濃,讀《火山下》

曾有評者論此書:「極富詩意,可媲美《尤利西斯》。」
我原本就計劃今年來挑戰《尤利西斯》,但沒打算要讓這本《火山下》暖身欸。事實上,我之前根本不識此書,緣起於年初看了另一本書《文豪們的私房酒單》,其中就用了數頁篇幅介紹 Malcolm Lowry 的《火山下》,是本鎮日泡在梅斯卡爾酒 (Mezcal) 裡的文豪所寫的高濃度酒精小說。看過這段後我馬上去圖書館預約此書,連書中內容是圓是扁都不知道。
對於平日也嗜杯中物的我來說,「酒」就是閱讀動機。我又是個不愛先讀序文和導讀的人,所以直接進入正文,正面對決,直取核心。
第一章算是正常的寫實文體,做為故事源起的交代,留有許多伏筆,心知即使看得霧煞煞也不慌,後文定會抽絲剝繭。但沒想到一頁頁讀下去,竟發現怎麼有種意識流的況味,換言之就是越來越進入那種「不知在看什麼」的程度,當然閱讀速度也就漸漸變慢...
我也不是菜鳥讀者,吞食過數本意識流派小說,唯心理暗驚又來個燒腦貨,也為自己瞎打誤撞拾得一本奇書的過程感到神奇。然後開始切換閱讀模式,不強求逐字爬梳,而是開啟第三隻眼以大範圍段落掃描的方式、形塑文字為想像中的畫面再嵌入腦袋裡。這是我自己摸索出閱讀意識流文學作品的辦法,不至於那麼殘虐。
但沒想到這招對本書似乎不太管用,因為幾位主角的意識在將近五百頁的文字中,從天堂到地獄、從宇宙到地核,繞地球一圈後再回到墨西哥的陰間;雖能深深感受到隱隱欲來的雲雨風暴,卻抓不到桅杆只能任其繁言蔓詞綿綿不絕。文字入了眼卻進不了心,閱讀越慌。
進入中段後,某晚把自己灌到欲茫時才展卷,卻突然好像讀懂了什麼。並非看透了文意、讀通了故事,而是頓覺難道作者在長期酒精浸泡下所生出的文字磁場,唯有讀者處於意識飄飄然時才感應的到?如果真是這樣,那不就跟聽音樂很像嗎?我都說音樂要好聽不必花大錢買高檔音響,酒精多攝取一點就夠了。原來讀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呀,後來我就誠心以酒相待此書,果不出三兩日便順利讀完。
這幾天迷迷茫茫的閱讀過程中,不斷讓我聯想起電影《巴黎,德州》,那段由心碎逐漸步向封閉內心,最終以悲劇收場的路途,都有種疏離而淒美的相似氛圍。Ry Cooder 的配樂也可直接拿來做為此書的原聲帶聽而不違和,但我仍再度想起 Blind Willie Johnson 的德州鄉野福音藍調,與《可可夜總會》裡的吉他。書中也出現一把吉他,我猜 Malcolm Lowry 應該也是喜歡琴音之人,就像他為自己寫的墓誌銘:
Here lies Malcolm Lowry, late of the Bowery, whose prose was flowery, and often glowery. He lived nightly, and drank daily, and died playing the ukulele.
午夜徘徊在包厘街,他的散文詞藻華麗,不時有靈光之作。 他是夜行動物,天天與酒為伴,彈烏克麗麗時升天。
好個嗜酒愛琴的文豪。我也好想喝 Mezcal!
PS. 其實,讓我讀得頭昏腦脹一大原因,還是老問題:翻譯。佶屈聱牙不說,我懷疑根本是中國大陸版本直接改為正體中文在台灣出版,譯文很不親和。大多這類書在書體裡都找不到譯者介紹,也不會有譯序,此書亦然。另一點是錯字不少,甚至有簡體字出現,很像是謄打時沒有「取代」到,編輯也疏於校正,有愧封面上的「全新校譯版」。當然我不是說對岸譯者程度不佳,但拿許多叫人頭疼的翻譯作品來看,可能性很高。故我疑之。倒是導讀者陳小雀乃台灣拉美專家,她的文字讓此中譯本增色不少。下次真的要好好讀讀她的幾本拉美著作。
PPS. 「午夜徘徊在包厘街」既為 Malcolm Lowry 死前所願,我想昇哥和張北海應該也讀過《火山下》吧?原來「夢想醉臥在 Bowrey 街頭」竟是那麼 Lowry。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