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公共議題時,很多人會提出支持自己立場的理由。而在這些茫茫理由海中,難免會有一些可能沒那麼重要的理由,耗費我們的時間;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假想一些情境剔除不值得深入探討的理由。最近剛好有個機會,很適合練習判斷不重要的理由:壽司郎一聲令下,讓全台灣多了一百多隻鮭魚;更重要的是,有不少人提出理由反對這個行為。
一百多位鮭魚先生小姐
迴轉壽司店壽司郎在3/17、18舉辦優惠活動:名字有「鮭魚」兩個字,與你同桌的人 (至多六人) 消費全免。霎時之間,全台灣多出了
一百多隻改名後的「鮭魚」。這些鮭魚們不少是把朋友帶好帶滿、一餐結算價值六、七千塊,甚至可能在活動期間的兩天內吃了兩三次壽司郎。網路上可以看到許多反對改名吃免費壽司的理由,常見的大概有:「浪費行政資源改名」、「揮霍只有三次的改名機會」、或是單純覺得「貪小便宜」就是不妥。
進入論證之前,這個理由是他真正想說的嗎?
那我們要怎麼知道哪些理由不重要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有些理由之所以不重要,有個很常見的原因:因為這個理由其實不是反對者心裡真正想講的,
我不知道自己想講什麼?
太玄了什麼意思,反對者是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嗎?對,這是有可能的:
當我們對某件事有所感受時,未必總是能馬上釐清「為什麼我這麼感受」。但當我們要對這件事表示贊同或反對時,又不得不 (或習慣於)提出一些理由來說明「為什麼我會贊同或反對」。
可以想像,這些為了表態而端出來的理由,未必想得夠清楚或真的重要,只是先被我們想到了、也就先被我們提出來了,因此它們很有可能會是下面的狀況:
1. 不是我們心中真正在乎的點
2. 可能與我們在乎的點有關,但一時之間還表達的不夠精準
假想情境一:其他都一樣,只有這個不一樣
還是太玄了,我們直接先來假想一個情境:
在一個改名只需要線上認證、也幾乎不會耗費行政資源的社會中,壽司郎同樣推出了「鮭魚吃免費」的活動,也同樣出現了許多「鮭魚們」。
這個情境把「改名會浪費行政資源」的前提去除掉了,但我們可以想像,很多反對者應該還是會覺得不太對,而這很可能表示這其實不是他們真正在乎的理由。
他不在乎,先不理會
因為在其他條件都一樣 (一樣有免費壽司、一樣有人改名)、而條件A已經被剔除的情況下,他仍然反對行為B。這表示在這兩個情境中,條件A都不是他反對行為B的關鍵。就像前面說的,這個條件A很可能是他為了發表反對意見而拿來墊檔的理由。
既然如此,就沒必要針對這個理由做深入探討;因為這個以他不真正在乎的理由所建構的論證,無論是否經得起挑戰,可能都不會有價值:如果被反駁了,他不會真的服氣,因為他心裡面真正在意的點還沒有被反駁;如果真的經得起挑戰,就更有機會讓他繼續懷抱著「對,這麼有道理的理由就是我心裡面所在意的」的錯誤信念。
因此,善用假想情境,把對方其實不在乎的理由先過濾掉,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走上這些討論冤枉路。
(當然反對者可能也會覺得「浪費行政資源」本身就不是好事,但仍然沒有改變這件事在鮭魚之亂中並不重要)
假想情境二:其他不一定,但這件事一樣
假想情境還有另外一種用法:
週年慶特賣會上,小威因為折扣優惠,超出了原先的購物預算。
我們可以想像反對鮭魚們的人應該不會反對小威「貪小便宜」的多買幾件衣服,或至少不會這麼強烈。所以其實反對者也不在乎「貪小便宜」這個理由嗎?這不一定。
他不是不在乎,只是沒說清楚
我們這次假想了一個全新情境,但保留了「貪小便宜」的條件;如果反對鮭魚們的人不覺得小威的行為不妥,這確實表示「貪小便宜」應該不是關鍵。但我們不難想像反對者大概會同意「撿便宜可以,但不能以改名為代價」、或是「改名可以,但不能是為了撿便宜」;這讓我們可以得出「我反對鮭魚們,純粹是因為他們貪小便宜」並不精準,「我反對鮭魚們,是因為他們為了撿便宜而改名字」才比較切題。
所以「貪小便宜」對反對者來說不是不重要,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這樣的檢視,避免接下來會為了這個不精準的理由而圍繞在「人可不可以撿便宜」打轉;而是可以專注在「付出哪些代價來撿便宜是可以接受的」、或是「名字是否有其重要性,而我們不該為了撿便宜泯滅這個重要性」的討論。
雖然對方並不是完全不在乎「貪小便宜」,但透過假想情境,確實可以發現它依然不是夠精準的描述;而意識到這件事後,再往下多想一下,就可以更精準的焦點擺回對方在意的理由。
小結與預告
為了避免我們把時間耗費在不重要的討論中,我們需要在正式的討論前,先過濾一些對方根本不在乎、或是抓出描述的不夠精確的理由。而「假想情境」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
但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這整篇文章下來,我並沒有真的得出「為什麼不能為了吃壽司而改名」;甚至「為了吃免費而改名很扯」這個理由,很可能根本不需要這麼大費周章就可以提出。那為什麼我們需要特別看這篇廢文學習這個技巧呢?
這兩個問題都很需要好好回答,我們會在下一篇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