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raw-image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例如〈一脈不相承〉在重男輕女家庭中長大而失學的媽媽、〈高材生的獨白〉中因家庭而放棄亮眼前途的媽媽、〈人子與貓的孩子〉裡因兒子考差就甩耳光的媽媽,都很像是《假性孤兒》裡描述的「情感缺失者」;他們的子女則是隨時觀察大人喜怒而戰戰兢兢活著的「內求型人格」:

父母兩極化的反應讓小孩得失心很重,也更會察言觀色。

又如〈必須過動〉中監控女兒手機、要求母女間「不能有祕密」的楊太太,則是《被討厭的女兒》中,期待「長女」成為閨密的母親。

有趣的是這三本書分別來自美國、日本與台灣,可見這種親子糾葛並不侷限於東方社會,而是跨文化的。

剛好最近也因為身邊的例子而頗有感觸。相較於書中的控制狂父母們,我有兩個同事剛好是完全相反的狀況,她們共同點是都在放牛吃草的家庭環境長大,而造就了自由奔放的性格。

其中一位居然可以在婚後直接透過老公對公婆撂下「叫我去掃墓就離婚」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話,從此公婆再也不敢叫她去掃墓。另外一位曾經毫無包袱地飛去美國,抵達之後才開始在當地找飯店打工和住宿機會;也曾經像流浪漢一樣在法國的車站過夜。

想想這些真實人物,突然覺得對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那些誇張故事,就不會那麼難以置信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蔡漢偉的故事。漢偉媽媽這位自認是「舊時代」人物的自白,尤其令人毛骨悚然:因為兒子同學們的母親都在上班、就認定這些都是「沒有把心思放在家庭」的可惡母親;那些不婚不生的「做自己」言論,就是來自新世界的細菌,都是一些自甘墮落的人類。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不可能是漢偉……也不可能是我,我這麼盡心栽培漢偉,不像那些把小孩出生之後,任小孩自生自滅的失職父母啊……學校的環境是我唯一不能控制的,我的孩子被學校給毀了。

漢偉因為母親的盤旋而獲得媽寶稱號,他對這些小孩的評語,一針見血得令人無法反駁:

不要以為小孩子是欠缺惡意的生物。
小孩子是一種充滿惡意的生物,必須等到年歲漸增,受到禮教的規訓之後,才會學習收斂,或者懂得包裝自己的惡意。


另一個很讓我無法理解的,則是明玉的故事。小時候差點考上北一女,想重考卻被重男輕女的父親斷了求學路,於是長大後對自己的女兒茉莉特別嚴苛,非要她考上北一女、完成自己的心願不可。茉莉也的確很優秀,不只上北一女,還一路讀到台大碩士,還被教授主動推薦到美國讀博士。

此時明玉卻阻止她,讀完博士就三十歲了,誰會想娶?接著不但強迫茉莉嫁給醫生,還要她專心當個家庭主婦,以生個兒子為目標。

看到這裡只覺得黑人問號,既然她對女兒的終極期許是做個家庭主婦,那當初非要她念北一女的目的究竟是?這位媽媽自己從不覺得矛盾嗎?

父母是一種太孤單的職業了,只要他們情緒找到出口,就會繼續開發這條道路。

不只呈現這些直升機父母的百態,作者也娓娓道出這些現象背後亙古難解的困境。這個社會上有太多的聲音,鼓勵父母教養出成功完美的小孩、把小孩的成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即便將這個社會縮小至一個家庭的周遭,也有長輩、親友、孩子的同儕、同儕的父母,在干擾家長們的決定。就如茉莉儘管想讓自己的女兒去學習她喜歡的美術,最後還是不得不轉而將她送去補數學。

最後我們也不得不省思:倘若有一天當自己成為父母,真的能保證不會變得和他們一樣嗎?

我深深覺得,少子化的其中一項肇因,就是這個社會無止境的互相傷害。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定根-avatar-img
2021/05/31
感覺茉莉的故事跟電視劇差蠻多的XD
沐謙-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5/31
有稍微查一下電視劇,應該都只有保留書的基本設定,劇情幾乎是全新的了
avatar-img
沐謙的小地方
76會員
112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沐謙的小地方的其他內容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4/10/30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Thumbnail
2024/10/30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步驟幫助我們探索與覺察: 狀態:追蹤身心狀態。關注此刻情緒與身體感覺..... 看見:看見感受(覺)。看見情緒感受與身體感覺,並表達出來,再回頭看看感覺。 改變:情緒或身體感覺出現變化。變化的發生是自由釋放,能被自己允許的過程。給予自己多一點耐心與等待,觀察身體或情緒的變化。
Thumbnail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步驟幫助我們探索與覺察: 狀態:追蹤身心狀態。關注此刻情緒與身體感覺..... 看見:看見感受(覺)。看見情緒感受與身體感覺,並表達出來,再回頭看看感覺。 改變:情緒或身體感覺出現變化。變化的發生是自由釋放,能被自己允許的過程。給予自己多一點耐心與等待,觀察身體或情緒的變化。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Thumbnail
今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終於到了最後一集《必須過動》 ! 說真的,我心裡看得真的是黑暗到不能再黑暗,低潮不能再低潮,按難受程度來排名的話,大概僅次於《 貓的孩子》,那個雪白的銀色世界真的令人無法喘息,也讓人想起電影《分歧者》的故事,難道這個世界只有會讀書才有資格活著嗎?
Thumbnail
今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終於到了最後一集《必須過動》 ! 說真的,我心裡看得真的是黑暗到不能再黑暗,低潮不能再低潮,按難受程度來排名的話,大概僅次於《 貓的孩子》,那個雪白的銀色世界真的令人無法喘息,也讓人想起電影《分歧者》的故事,難道這個世界只有會讀書才有資格活著嗎?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自從知道這本書之後,一直很想找來看, 有聽聞電視劇拍的很好,更是想看, 可能我沒有慧根,電視我完全看不下去,覺得很可怕! 後來,作者吳曉樂出了另一本書「上流兒童」, 我倒是先借閱了。 先岔開話題,上流兒童那本書真的寫的超好的! 書中描述的簡直就是我女兒先前念的私立小學的誇張版, 裡面家長的勾心鬥角
Thumbnail
自從知道這本書之後,一直很想找來看, 有聽聞電視劇拍的很好,更是想看, 可能我沒有慧根,電視我完全看不下去,覺得很可怕! 後來,作者吳曉樂出了另一本書「上流兒童」, 我倒是先借閱了。 先岔開話題,上流兒童那本書真的寫的超好的! 書中描述的簡直就是我女兒先前念的私立小學的誇張版, 裡面家長的勾心鬥角
Thumbnail
繼吳曉樂上一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的熱潮過後,《上流兒童》作為一種延續與反思,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探討,母親與孩子,那藏在親情之中又愛又恨的一體兩面。
Thumbnail
繼吳曉樂上一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的熱潮過後,《上流兒童》作為一種延續與反思,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探討,母親與孩子,那藏在親情之中又愛又恨的一體兩面。
Thumbnail
「我的孩子很乖,他一定是被同學帶壞的。」這是父母處理孩子麻煩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更被廣大網友拿來戲稱許多社會新聞案件的父母嘴臉。但其實,「我的孩子很乖」透露的另一層意思是「我其實根本不了解我的孩子」。
Thumbnail
「我的孩子很乖,他一定是被同學帶壞的。」這是父母處理孩子麻煩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更被廣大網友拿來戲稱許多社會新聞案件的父母嘴臉。但其實,「我的孩子很乖」透露的另一層意思是「我其實根本不了解我的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