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父母慈子女孝,結果大家都爛掉

去年全球疫情爆發,連相對來說幾乎是最安全的台灣都不免宣導減少群聚、放假盡量待在家等。 於是超前部署的宅宅們就開心了大家跟家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了,甚至有受到疫情衝擊而失業的人們短期內找不到新工作,不得不待在家裡好段時間。 好像這樣還不夠似地,根據調查,全球在封城、宣導減少出入的期間,家暴通報案件都顯著上升。
家,應該是個溫暖的避風港不是嗎? 怎麼當家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卻爆發了更多衝突呢?
我上面舉的例子,武漢肺炎的影響固然會讓大家壓力增加,但顯然家人之間的相處也出了不容忽視的問題——不然你壓力大可能常想動怒沒錯,但怎麼會想對理當親密的人動粗呢?
那麼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我們不是從小就接收了各式各樣孝道思想的教育嗎?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明明大家都琅琅上口,怎麼來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好像不太清楚怎麼跟家人相處?
我覺得這可以分成兩點來說:
  1. 親子的關係改變了,人卻跟不上關係的變化
  2. 權力關係的變化,人還是沒跟上
親子關係改變這點,我想大家理論上都能明白:孩子長大了離開原生家庭,獨居也好、結婚或跟人同居也好,總之生活環境是出現了改變,已經不再是父母說什麼就得照做的小孩了。 與此同時父母長輩卻因為仍然待在原本的家庭,生活習慣多半不會又有太大變動,可能對孩子的印象也停留在「乖乖讀書、回家跟家人好好相處」的階段,忘了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交友圈和生活習慣。
數個生活迥異的人,突然要回到同一個屋簷下相處,能不出現問題嗎?
有住過大學宿舍的人應該都知道跟室友相處多少會有些問題,比方說幾點關燈、多少人在房間或是溫度到達幾度才開冷氣、晚上播放音樂可以放到幾點、講電話要不要出去房間外面講、訂外送要不要一起訂……等,繁瑣的事情一大堆,但是生活在一起若不討論清楚的話很容易就累積不滿。 跟陌生人相處時我們都知道有問題要好好溝通,但對象換成朝夕相處過的家人時,我們卻常認定家人應該不需要言語就能跟我們互相理解──於是衝突就不斷發生,或是怨氣累積在心中等到一個臨界點就大爆炸!
權力關係的轉換則比習慣更加複雜。 習慣的部分,有些人一回到原生家庭就能立刻用過去的生活方式過日子(比方說我),跟家人的相處也一如往昔,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可是,生活習慣再怎樣貼近,孩子終究是可以獨立生活的成年人了,理當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收入,要是家長已經退休,說不定孩子還已經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了!
此時父母要是還試著用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跟孩子相處,初時大概還無感,畢竟我們華人小孩都被訓練得很孝順,不太會反抗父母嘛,但日久必定累積不少火氣…… 偏偏爆發時長輩又因為習慣了小孩的順從,只會覺得現在突然情緒爆發的孩子出了問題,很難主動意識到是權力關係發生了改變。
這種上對下的相處模式我認為無論孩子多小都不是最好的選擇,等到長大之後,一個成年人試圖對另一個成年人施令就更不妥了──但我也沒養過孩子,還是別妄加批評了。 (畢竟我也看過機車到連我一個路人都很想對他施暴的小孩……雖然是說上對下不太好但我也不知道這種小孩怎麼教啊……)
好像又離題太遠了,我本來是想說父慈子孝這件事會導致大家都無法坦人跟家人說出心中的想法,越忍耐越是消磨自己對家人的愛,其實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的。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合,有孝慈;……。」
就是說在亂世之中才需要不斷倡導仁義、親子關係破裂時才需要提倡孝道。 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有如五雷轟頂,因為我就是被耳提面命著孝順、乖巧這些事情長大的!而我的家庭關係的確堪稱名存實亡,表面上看起來和樂融融,實際上不太可能跟家人討論心裡話!
是啊,當你跟家人之間的關係本就親密無間的時候,不用老師教你「回家要幫父母奉茶、搥背唷!」,當父母覺得疲憊時你自然會找方法幫他們紓解壓力──這不就是愛嗎?對待家人、伴侶、寵物都是這樣,愛他就會自然而然想對他好、想幫助他度過難關,這是再怎麼提倡慈孝都無法做到,發自內心的關懷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