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每天最重要的 2 小時》策略性不稱職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喬許.戴維斯(Josh Davis, Ph.D.)
譯者:李芳齡
出版社:大塊文化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這本書主張配合人體的生理系統,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產生每天展現高成效的(至少)兩個小時,完成真正重要的事。

■ 人體不是電腦

為了應付不斷湧進來的工作量,傳統上採取的因應對策,是設法「不要浪費」時間:
  • 如何減少效率低落的時間?
  • 如何投入更多小時在工作上?
  • 如何快速地轉換處理各項事務?
  • 如何同時做許多工作?
這種工作型態,對電腦或機器來說是好解方,因為它們不會感到疲累。使用時間愈長,生產力和效率就愈高。
但我們是生物,無法每分鐘都展現同一水準的生產力。
衡量人類表現的指標應該是「做事的成果」,而不是投入多少又多少的時間,做完一件又一件的事。
作者希望大家不要再想盡辦法要在一天中擠出更多時間工作,而是懂得調整一些做法(摘要於文末),讓自己每天都能有穩定高工作成效的時段,留一點時間來品味生活、從容過日子。

■ 心得:策略性不稱職

Photo by Drew Beamer on Unsplash
我在讀這本書時,不時地想到《原子習慣》。
這種即視感,來自書中援引了諸多神經科學心理學的研究,以及它論證的方式,還有五種策略(摘要於文末)那「環環相扣」的感覺。
書裡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神經例行程序」(neural routines),被比喻為人體版本的電腦程式,指引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讓我們下意識地以某種程度的自動化模式來執行例行事務——依我的理解,這就是「習慣」。
原子習慣》是談如何「新增/移除」電腦程式,而《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則是要我們留意電腦程式的:
  • 啟動時機排程(策略一:辨識每個決定點)。
  • 所消耗的記憶體(策略二:管理心智能量)。
有一個觀點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就是「策略性不稱職」。
一項工作出現在我們的待辦清單上是有原因的,通常會有另一個人關切事情是否完成,個性體貼、負責任的人,總是惦念著不要讓他人失望。如果再伴隨著內疚、焦慮、討好、急迫⋯⋯等情緒,會督促我們一頭栽進去,但這些事務未必是對時間的良好運用。
有時,我們也得學會「選擇」不做某些待辦事項,對一些事情放手。
以我為例,我還蠻常因為「今日事,今日畢」的完美主義作祟,有時晚上接收到和工作有關的訊息,就一定要做出回應。好像不處理一下,就渾身不自在。
現在,我會試著先分析做與不做的原因及後果,而不是照單全收,讓「今日雜事,可以延畢」。
整體來說,這本書讀起來,儘管沒有《原子習慣》那樣震撼,但仍有一些見解,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書中提出的策略,就前四種來說,它們是思想上的改造,很難「具現化」——不像《原子習慣》,可以輕鬆打造出一種「易於體察」的氛圍——是比較吃虧的地方。

■ 文末摘要:五種策略

以XMind編纂,新視窗開啟可獲得較佳解析度
本書提出五種策略,希冀幫助忙碌的人們,創造出每天至少兩個小時的高成效狀態。心智圖原圖 👉 點此

1. 辨識每個決定點

我們每天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一種「自動駕駛」下完成,已成為習慣,不需要特別的意識感知。問題是,我們經常在做完一件事後緊接做另外一件事,並未多加思考接下來應該要做哪件事才對
別為了節省五分鐘,瞎忙一整個小時。
所以第一項策略是:你應該學會認知到,每天有一些時刻——書中稱為「決定點」,你有機會和能力選擇如何使用時間。
決定點發生在「完成一件事務」的那一刻,或者當「一件事務被打斷」時,這時的自我意識是增強的。
  • 珍惜每個決定點。
  • 事先計劃在決定點要採取的行動。
  • 在尚未有意識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事之前,先別急著做下一件事。

2. 管理心智能量

一種「Mana值」的概念。
每件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展現自制力也會),甚至會讓我們產生心智疲勞。此外,所有事都會引發情緒,使得某件事及接下來的事務,變得對更難或更容易。而每個人一天能分配的「Mana值」是有限的。
選擇值得使用適當心智能量來處理的事務,策略性地把待辦清單上的其他事務延後。
  • 早上首先完成你當天最重要的工作,以免你的腦力被無數個小決定先消耗掉。
  • 看看你當日的待辦事項有哪些,先加以區分,標示為「重要決定」、「創意」或「其他雜項」等分類。
  • 試試看,只用特定時段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
  • 在非常重要或忙碌的工作天的前一晚,就先作出一些決定。
好好選擇在何時擁有巔峰表現,並且大方地為它們作出其他犧牲。為了善加利用你的心智能量,你應該把少數真正重要的事項做到優異,而不是企圖做完所有事,但每件事都做的平庸無奇
💧 策略性「不」稱職,讓你的整體表現更好。
💧 懂得在何時說「不」。
區分清楚,哪些事是真正重要的事務,而哪些又只是職務上的義務。

3. 停止對抗分心

為了保持專注,必須擅長兩項技巧。第一項技巧很顯然,就是移除分心事物;第二項技巧比較弔詭,是讓自己的心思漫遊
我們的注意力系統天生是用來掃描與偵查事物的,包括對意外出現的事物作出反應、跟上周遭的變化、尋找新目標等;換句話說,它天生就是要去注意分心事物的。
所以沒關係,就讓大腦分心。刻意鬆開專注力,讓心思漫遊帶來助益——創意、思考未來。
不過,別讓思緒飛走不回來。
第一,可以先想好當思緒漫遊時要做什麼?切換到另一項只需要適度使用認知能力、但不需要使用到工作記憶的事務——然後再回到你原先試圖解決的問題上。
  • ⭕:欣賞藝術品、盆栽、風景/簡單收拾一下桌面、書架/聽聽音樂/玩點小遊戲。
  • ❌:文件歸檔/閱讀新聞、動態消息或部落格貼文/查看並回覆電子郵件/練習簡報說明/準備會議內容/做有難度的解謎。
第二,透過「覺知注意」(mindful attention),是一種「感受當下」的方式——察覺自己、他人及周遭環境。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心思漫遊時,可以變成一個中立的觀察者,觀察自己漫遊的思緒,而不是斥責自己分心。
重點是要放開那些無助於你保持在軌道上的思緒,就像衝浪者放掉那些不好玩的浪潮一樣。你的大腦有千絲萬緒,你不必對每個浮現的思緒作出反應,要學會當個心思衝浪者,在你的思緒浪潮中衝浪。

4. 掌握運動和飲食

當你需要處理重要事務時,正確的運動和飲食,能夠幫助你在接下來的「幾小時」內進入最佳的心智狀態。
  • 適量、溫和的運動。
  • 少量多餐。
  • 經常補充水分。
  • 不攝取過量(多於平常)的咖啡因。
這章的結論貌似「說廢話」,不過關於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的探討,彙整好的背景知識,仍值得一讀。
也許這兩種理論都對,咖啡因的一些明顯效益,可能是消除戒斷症候群的結果,另一些效益則可能是咖啡因本身的直接作用。

5. 打造有益工作環境

了解我們如何反應工作場所中常見的外在刺激,尤其在噪音、光線、身旁所處的空間等面向。

【噪音】

  • 斷斷續續的談話聲,是專心工作的頭號勁敵。
  • 白雜訊——單調的背景音——雖然不是理想解方,但可能比聽斷斷續續的談話聲來得好。
  • 個性外向、短期記憶力佳的人,比較耐得住噪音干擾。
  • 中等程度的噪音,對提升創意(想出的點子更抽象)有幫助。
  • 安靜,是最有益的工作環境。

【光線】

  • 在帶藍白光(感覺起來就像晴朗藍天的光線)下,工作效能佳、比較有活力。
  • 較昏暗的光線(感到較自在,不受拘束),則有助於催生創意。

【近身工作區】

  • 清理雜亂堆。雜亂或許對極少數人有助益,但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是干擾分心。
  • 把一些物品放到桌面上較遠的角落,讓自己能作出較豪邁的姿勢。有助於激發大膽冒險、展現領導自信。
  • 別久坐不動,讓自己有機會交替不同方式活動及使用身體。
  • 擺放一些特殊的物品或圖像,以幫助自己恢復心智能量。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坐坐、拍拍手 ❤️。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免費獲邀進圍爐

🌱 追蹤【中書神經系統
廣播資訊不漏接/好書金句/書市快訊/心智圖(Mind Map)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MastodonMattersMediu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8K會員
716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創作者經濟 IMO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大多數書籍是聚焦在工作時間要怎樣事半功倍。但這本書很特別,它是談論休閒時間如何妥善安排。
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大多數書籍是聚焦在工作時間要怎樣事半功倍。但這本書很特別,它是談論休閒時間如何妥善安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還在想盡辦法,要在一天當中,擠出更多的時間工作嗎? 但親愛的,最高效的工作,並不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工作填滿,而是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然後最高效的在兩個小時內,完成最關鍵的工作!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的作者喬許.戴維斯博士認為,人類並不像機器,可以持續工作、不中斷休息片刻。並不是
Thumbnail
市面上的生產力書籍大多專注於專案規劃和時間管理,但忽略了能量有限這一點。本書討論了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大於工作時間長度,並介紹如何透過間歇性心流獲得好好休息。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拖延並非個性或能力的缺陷,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了解原因並使用本文的三個策略,即可有效地管理時間並完成目標。
Thumbnail
習慣是人類大腦自動化的一種展現,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將會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每天不斷的重複執行,最終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Charles Duhigg所著《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這本書,詳細剖析了習慣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掌控它們,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Duhigg在
Thumbnail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中,深入探討了習慣對於人類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習慣來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Duhigg指出,大腦會尋找省力的方式來處理日常活動,讓習慣成為處理這些活動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我們在動腦的過程中會耗掉許多能量,而習慣能讓大腦擁有更多休息,
Thumbnail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Thumbnail
每天生活都快節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成為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這篇文章教你如何計畫每一天,為代辦事項安排輕重緩急,以及拒絕瞎忙,每天完成最優先事項。
Thumbnail
1.作者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協助讀者創造出最符合生理機能,每天2個小時的高效能狀態;其策略如下 (1) 辨識每個決定點 (2) 管理心智能量 (3) 停止對抗分心 (4) 妥善利用身心關聯性 (5)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 2.學習有意識的思考如何運用時間。 3.如果你每次在面臨決定點時
Thumbnail
你還在想盡辦法,要在一天當中,擠出更多的時間工作嗎? 但親愛的,最高效的工作,並不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工作填滿,而是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然後最高效的在兩個小時內,完成最關鍵的工作!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的作者喬許.戴維斯博士認為,人類並不像機器,可以持續工作、不中斷休息片刻。並不是
Thumbnail
市面上的生產力書籍大多專注於專案規劃和時間管理,但忽略了能量有限這一點。本書討論了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大於工作時間長度,並介紹如何透過間歇性心流獲得好好休息。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拖延並非個性或能力的缺陷,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了解原因並使用本文的三個策略,即可有效地管理時間並完成目標。
Thumbnail
習慣是人類大腦自動化的一種展現,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將會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每天不斷的重複執行,最終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Charles Duhigg所著《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這本書,詳細剖析了習慣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掌控它們,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Duhigg在
Thumbnail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中,深入探討了習慣對於人類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習慣來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Duhigg指出,大腦會尋找省力的方式來處理日常活動,讓習慣成為處理這些活動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我們在動腦的過程中會耗掉許多能量,而習慣能讓大腦擁有更多休息,
Thumbnail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Thumbnail
每天生活都快節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成為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這篇文章教你如何計畫每一天,為代辦事項安排輕重緩急,以及拒絕瞎忙,每天完成最優先事項。
Thumbnail
1.作者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協助讀者創造出最符合生理機能,每天2個小時的高效能狀態;其策略如下 (1) 辨識每個決定點 (2) 管理心智能量 (3) 停止對抗分心 (4) 妥善利用身心關聯性 (5)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 2.學習有意識的思考如何運用時間。 3.如果你每次在面臨決定點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