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各國政府紛紛高喊和推動「工業4.0」,爭先恐後的搶占製造業的制高點。而在早期剛開始談工業4.0的時候,它甚至就是智慧製造的代名詞。
所謂「智慧製造」,不僅僅是工廠生產線的管理資訊化、生產自動化,而更要透過虛實整合,時時掌握和分析終端使用者的行為和喜好,來驅動生產、服務,甚至商業模式的創新。
前店後廠
過去談工業,都是以生產製造工廠為核心,討論量產規模和自動化程度;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今工廠的資訊化和自動化程度,都已經大大提高了。
進入網路時代以後,大家則開始討論,如何透過網路來連結行銷通路和工廠的生產製造,把「前店後廠」整合成一個系統。
過去,工廠的生產線都以「生產單一型號產品」為主,比較容易透過自動化來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當生產線要改為製造不同產品時,則必須停止生產來「換線」,以變更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工具、設備、材料、工序等等。
每批相同型號產品的生產數量,就叫做「批量」(Lot Size),泛指一次發出採購訂單(PO)或製造工單(MO)時的數量。經常用來決定「批量」的方法,包括經濟訂單數量(EOQ)、固定數量(FOQ)、批對批(LFL)等等。
(批對批:採購或生產的數量與需求完全相同,不留庫存;所以也稱為「零庫存/zero inventory」。)
由於科技的進步,未來有可能透過工廠管理的資訊化、以及生產製造的自動化,將「換線」時間縮短為零、「批量」單位縮小至一件。
如果有一條不需停止換線的生產線,就可以一個接一個生產不同型號、或是不同組裝配置的產品;而且由於不需要停止,所以生產成本跟大量製造的產品也沒有差別。
這個時候,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能力,位於世界各地的行銷通路零售點,就可以將每個不同客戶、不同需求、高度「個性化」、高度「客製化」的訂單,送到工廠的生產線上即時製造。
此時,「前店」的銷售系統與「後廠」的生產系統,就可以全面整合成一個彈性架構;而這也就是工業4.0想達到的終極目標和願景。
說到這裡,讀者們應該看到「個性化」和「客製化」這兩個熟悉的名詞;也就是說,「工業4.0」正是在PDC時代來臨時,實體產品製造業的最佳因應方案。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製造業的管理思維稱為「終結者管理」。是的,如同阿諾史瓦辛格主演的「魔鬼終結者」這部影片中所預言:世界末日的到來,是由人類所造成的;因此,魔鬼終結者──也就是機器人,要消滅全人類。
因為傳統製造業追求規模化、量產化、以及產品的一致性,因此必須避免所有的人為錯誤;另一方面,也就是要消費者無所選擇的使用同一種產品。
作者認為,服務業的「工廠」就是員工和顧客發生互動的地方;而這個員工與顧客的接觸面(Employee-Customer Encounter)所製造出的產品,就是「服務」。
製造業要降低產品變異性、增加一致性;但對於服務業而言,卻正好相反。
在這個員工顧客接觸面創造出的「顧客經驗」好壞,則是造成顧客一再回流、或是永遠不再光顧的主要原因。
達到同一個終點的手段,有可能、甚至是有必要因人而異的。
每個客戶都是不同的個體,也有不同的看法與需求;尤其在PDC來臨的時代,產品廠商再也沒有辦法強迫客戶採用相同的產品。
而PDC,正是推動「工業4.0」這個鐘擺的背後力量。
再說台灣的餐飲業
在PDC時代,服務業本來應該是比製造業更具優勢的;可是當製造業正在「服務化」時,服務業卻開始追求規模而變得「製造化」。
就以餐飲業為例,餐廳是最標準的「前店後廠」的服務業:後台的廚房就是工廠,前台餐廳則提供服務,兩者應該完整結合成一個系統。
如今餐飲集團業者在「後廠」部分,為了追求規模化、品牌化、低成本、高流量、高坪效,透過品牌授權與加盟在各地設點;又透過中央廚房集中採購食材、量產加工,再送到各加盟店做最後組裝。
在「前店」部分,則透過標準化方式培訓前台服務員,規定標準的SOP、標準的「招呼」、標準的「客訴」處理;還設立各種「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來讓顧客的需求一致化。
簡單地說,餐飲業正在忽視顧客的人性成分,正在朝向傳統製造業的「終結者管理」前進。
另一方面,地區型的創業小餐廳老闆,則紛紛立志發展成餐飲集團,亦步亦趨的學習餐飲集團的策略和做法;而最簡單、最容易開始的手段,就是訂定「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有些小餐廳的規定,甚至比起大店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結語 我在〈
瞭解「鐘擺效應」背後的力量〉這篇文章中提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說明了「世界是平衡的」,也說明了「物極必反」、「鐘擺效應」的道理。
選擇餐廳創業的老闆們,千萬不要忽視消費者的力量,更加不要盲目學習大餐飲集團的策略與做法,訂定「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請仔細閱讀我這一系列文章,想想自己作為一家地區型小餐廳,在PDC時代的生存之道、以及贏的策略。
要記得:餐廳最大的資產就是「回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