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心理上的距離,和物理上的實際距離

小時候爸媽工作繁忙,幼稚園到國小二年級左右的印象都是阿公、阿嬤帶大的,搞得學校老師都以為我們家是隔代教養,甚至也問過我是不是單親,但其實也差不多?因為爸媽幾乎只有晚餐時段會回來吃晚餐,然後又出門去見客戶、跑單、送貨等等,忙起來甚至會直接睡在公司,而會特地趕回來,只為吃一頓飯,也僅僅是因為阿公阿嬤的觀念很「傳統」。
現在回想起來,不知道該感念執念的傳統,還是該討厭墨守成規的傳統。因為傳統的家庭觀念:「一家要團圓」,使得我的童年記憶還有爸媽的身影,但相對的也因為傳統,使得現在出社會,工作忙碌、無法經常回去探望阿公阿嬤的我來說,感到異常愧疚。當年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也像現在的我一樣呢?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的時間在治癒童年。
現階段有幸於國小安親班任職,當初僅是抱持著找一份工作的心態,但做了一個月之後發現,我好像一直在為自己找一個出口,彌補那童年時的缺憾,可能是孤獨、可能是冷落、也可能是消逝的純真。
最近在帶小朋友的時候,腦海裡會一直閃過和他們一樣年紀時的自己。
如果孩子一週只上20個小時的課,那他們到底能學到什麼?那他們就去學習如何當個小孩。––––––紀錄片《插旗攻城市》
一直在反思一個班級到底該樹立什麼樣的規矩?到底該讓孩子學會什麼?而上一份在高教領域做偏鄉教育的工作經驗不斷提醒著我:「要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當沒有目標、夢想,人只不過是用兩條腿走路的哺乳類。
2015.04.15,那年正值高二的青春年華。半夜朋友從line傳了這張字卡給我,是我以前寫給她的。高中也是一個很奇妙的階段,那時候的我們好像充滿了對未來的想像、對事物的無所畏懼,眼裡滿懷理念、沒有絲毫雜質,全是去蕪存菁的熱血。

總結來說,人總是貪心的。心裡想的、實際上達成的,永遠形同陌路,理想與現實的背道而馳,是無情還是生命的必然。
祝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