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葬花:林黛玉與印第安人的不同想像

 讀過《紅樓夢》的人,想必會對林黛玉葬花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說裡有兩個地方提到林黛玉葬花:
 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三月中,賈寶玉坐在一樹桃花底下讀《會真記》,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落得他滿身滿書滿地都是。寶玉兜了花瓣,來到池邊,抖在池內,讓它們隨水飄盪而去。但地下還有很多花瓣,他怕踐踏到,正不知如何是好時,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的林黛玉適時出現。
 寶玉本想將地上的花瓣掃起來,撂到水裡。但黛玉擔心花瓣流出去後,被別人家的髒臭混倒,把花遭塌了;建議不如將花瓣掃了,裝在絹袋裡,埋入畸角的花塚裡,日久隨土化了,反而乾淨。兩人在看了《會真記》片刻後,就一起收拾落花,葬到花塚裡。
 第二次是在第二十七回,四月廿六日適逢芒種,依習俗「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大觀園內眾女子一大早就忙著在每棵樹每枝花用彩線繫上禮物,「祭餞花神」。滿園裡繡帶飄颻,花枝招展,好不熱鬧。唯獨林黛玉一個人沿路撿起飄落的花瓣,裝入錦囊中,帶到花塚,用花鋤挖個坑,將它們埋葬。還一邊葬花一邊哭著吟出感人的〈葬花詞〉: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繫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以「葬花」來餞別花神的退位,正表示林黛玉的有別於大觀園內其他姑娘。從兩次葬花及〈葬花詞〉內容可知,林黛玉之所以葬花,主要是擔心那些落花在日曬風吹雨打、掉陷溝渠後腐敗受污,讓人不忍卒睹,希望它們「質本潔來還潔去」,所以「一抔淨土掩風流」,用行動來說明她是真正愛花、惜花之人。
 再者,她更因為落花而想到自己:今天雖然是人如花嬌,但有一天也將像花一樣飄落。這種春殘、花落、人亡的聯想與感傷無處宣洩,而「收葬落花」就如同在「收葬」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讓它們在含有象徵意義的具體行動中得到撫慰與寬解。
 葬花,可以說是一種深具詩意、美學與心理療癒功能的高雅行為,它不太可能是林黛玉或曹雪芹所首創。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