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一粒山頭,一隻鷓鴣。

都說閩南語接近中古甚至上古音,除了音韻學上的反切對照,轉換,等學理根據外,最好的例證是狀聲字詞。最多的狀聲字為外語的譯文擬聲字,自古留下的外文最多的就是梵文,如,菩提 Bodhi ,娑婆Sahā,隨便在網路上找一篇大悲咒,裡面的經文用閩南語念會比國語更接近梵音;而今天要講的是鷓鴣鳥的叫聲,鷓鴣鳥在詩詞裡面有特殊的含意,而這個含意跟他的習性與鳴聲有關,鷓鴣長於南方,起飛時向南不向北,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鳥獸都眷戀故土,何況人呼!
鷓鴣的叫聲,自古有記載的有五種,計有 「但南不北」、「懊惱澤家」、「杜薄州」 ,而最接近實際叫聲的 一個是『鉤輈格磔』,國語發音為 ㄍㄡ ㄓㄡ ㄍㄜˊ ㄓㄜˊ 台語文讀發音 ka(u)-tiu-kik-kak8,再來實際聽視頻,聽起來其實是五個音『格鉤輈格磔』,至少我聽起來有,kik -ka-iu-k(u)a-k(u)a等音,是不是與台語音最接近呢?!最後兩個音聽起來是像 ㄍㄚ ㄍㄚ 或是 ㄍㄩㄚ ㄍㄩㄚ,自古【磔】字音就是記錄鳥鳴:狀聲詞:形容鳥鳴聲。宋·蘇軾〈往富陽新城李節推先行三日留風水洞見待〉詩:「春山磔磔鳴春禽,此間不可無我吟。」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就是紀錄這個音。

九子坡(一作坂)聞鷓鴣(唐·李羣玉) 押庚韻
  • 落照蒼茫秋草明bing5,鷓鴣啼處遠人行hing5。
  • 正穿屈曲崎嶇路,更聽鉤輈格磔聲sing。
  • 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嶺阻歸程ting5。
  • 此時爲爾腸千斷,定是今宵白髮生sing。
第二個是,『行不得也哥哥!』這是一般平民百姓擬出來的音,更具有強而有力的文學戲劇效果,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