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寫文的理由---個人對教育的自由書寫

    寫文的理由---個人對教育的自由書寫
    最初想寫文,是想整理對現今教育教育的一些疑惑,免得腦袋塞車,跑出莫名其妙的情緒:來但動手寫著寫著,慢慢發現,有關教育的思考,比想像中充滿更多不確定性。
    不同於科學可以用實驗驗證理論,醫學可以用療效判斷成果,即使是經濟學,賺不賺錢可視為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 教育有太多無法評量的因素,即使是針對成績這種看似有明確標準的東西,還特地用統計的方式去評估,教學過程依然是有家庭因素、班級經營、社會環境、社區關係、師生人格特質諸多複雜的因素交互影響。涉及人的學科始終是最複雜的。
    我以為自己比別人多懂一些,但又常常發現那只是我以為而已。書市上流傳的諸多教養方式,多半有著某種程度的現實驗證基礎,但當你讀得多了,你卻會發現,其實常常有些觀念跟做法,卻可能是相矛盾的。就像心理學中最有名的兩大勢力: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核心的思想幾乎是相反的,但兩者應用在治療和教育上,卻都有一定療效。兩者都有能解釋的領域,也都有無法解釋的現象。
    我想教育也是這樣吧?打從一開始它就是一個動態的實踐課程,只有短程的成功,而不會有標準答案。我們看到的成功者,也可能只是那些人在無數實踐中,有所建樹的那一個面向,在背後的不順遂,往往都是不會展現出來的。
    廣義來說人文科學都是這樣的,不管是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一開始都是在觀察的現象中尋找一個不變的的法則,但是演變到近代,隨著民族主義,民主思潮、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又慢慢開始注意到個別差異的存在
    這其實是比較大的變化,但其實在歷史中起起落落的諸多學者,往往都是某一段時期大家認同於某個思想,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因為現實不同的變化或是不同學著提出的意見,又會開始偏向另一組思想,以心理學為例,行為主義曾獨霸一時,但後來慢慢偏向人本主義思潮(學生中心),但行為主義的很多實例,如:積點、行為改變技術等,至今仍到處可見。我在這之中,看到人類的群體意識在反覆的擺盪,慢慢去建立一個更複雜,個能顧及更多面向的思考方式。
    我們從小的教育教導我們,慣性的尋找找標準答案,但當你知道得更多,卻會一再的發現沒有標準答案,在很多方面都是這樣。只有在你知道的面相還比較窄時,才會產生標準答案的錯覺。
    那我該寫甚麼?該如何定位自己的文章?我目前的想法是:就把它當作一個自由書寫吧!是一個對自我的整理。對現行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的期許,對自己定位的迷惑,藉著這樣的方式去梳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