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慢慢會覺得,教師客服化其實是時代的趨勢,教師地位慢慢降低的同時,民眾對教育服務人員的尊重,卻還沒培養出來的尷尬時代,這就會形成一個怪圈,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工作上受氣,然後到別人的工作領域當奧客。
站在老師的立場會覺得老師越來越難當,家長要求越來越多,雖然大部分家長會尊重老師,但直升機家長遇到一兩個就超頭痛的;換個角度來說,站在家長的立場,你又會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師,會尊重你對孩子的擔心與教育觀,能把你孩子教得聰明懂事,說到底就是原本老師單方面能決定的教學方式,現在必須很頻繁的跟家長溝通,然而有幾個家長就有幾套價值觀,幾種迥異的家風,家長多半比孩子會堅持己見,複雜度就變很高。溝通的能力的更是重中之重。
只是我覺得蠻可惜的是,當教師的人際關係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同時,整天跟三十多個學生過招,跟家長同事頻繁溝通,配合各式各樣的政策,加上小學校常會有的行政兼任,教師的能力因為實務上的需求,越來越偏向管教和教學,所有的成就都要看學生的成長狀況,生活都繞著學生轉,教師自身的視野自然就愈來越窄,少數能力強的,還可以出現在媒體書市上,以教學專業的姿態出現,但大多數的,基本上都是為五斗米折腰,像蜜蜂一樣辛勤地為國家政策方針服務,所謂的教育專業,就只局限於,為家長管好孩子,為國家培育需要的人才?
之前在閱讀教育類期刊時,看到「教師無產階級化」專有名詞,覺得蠻有意思的,很貼切地說明了那種違和感。「無產階級化」指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作組織與工作流程的一些趨向:如分工越細、分隔執行任務的概念—例行化高層次任務、增加對勞動過程每一步驟的監控、增加工作量、技術層次降低等等。(沈姍姍,民86)。現在世界各國的教育體制由中央控制的成越域來越重,很多原本比較分權化的教育體制,也隨著在國際評比中失利,有慢慢傾向試圖控制教育成果,受控制的課本內容,由上到下層層分工的政策,基本上跟工廠流水線生產是同樣邏輯,而教師就如同流水線上的專業工人一樣,負責把學生塑造社會所期待的樣子。也像客服一樣,要跟家長(顧客)介紹自家的產品。表面上是教師在教室內,管教跟教導學生,但實際上教學的內容與進度,管教的方式,思想的傳達都是受到重重限制。教師在教育體制中,就是政策的一項工具。
回想最早的教育,是根源於想傳承自己的知識,不管是傳統私塾書院的學習,或是士農工商的學徒制度,教師都是先有學科專業,才「副修」教育專業的,所以大部分的教師,對自己的學科專業是有一定的認同感跟自信,也更容易樂在工作中,那種花一輩子去專注做好一份手藝的職人,必然是在日復一日的專注中,品味自己生命的喜悅,對自己專業的喜歡與執著,幾乎是在專業上有成就者所必備的。學生能學到的不只是學科專業,更能看到一種專業態度的典範。
教育專業從其他學科中被分支出來,固然方便發展出各式各項的教學與班級經營技巧,更能普及到程度較低的學生,但是由老師帶領學生,轉而變成老師引導(照顧?)學生學習,這樣思維方式的改變,間接導致學生的學習責任,慢慢轉移到老師身上,甚至連引起興趣都變成教案設計必備的一個流程了。 這在比較初等的教育相對適合,程度低的學生確實需要比較多的成就感,來建立我能做到的自信。但隨著學習越來越深入,主動學習的能力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但現在這種母鳥餵食雛鳥式學習,基本上在自主學習能力,甚至是學習態度上都是極為缺乏的。
在學電腦繪圖時,幾乎每個老師都會強調到「找參考!找參考!」,K大甚至提出自己設計練習作業的觀念,真心覺得在現在覺得畫圖沒飯吃的教育環境中,這些老師可以因為自己的喜歡,專注練習想辦法開出自己的一條路來,真的是非常厲害。但那真的是很少數人,更多出現的狀況,是學生不知道如何練習、不知道如何找教學、依賴腦中貧乏的想像練圖、依賴老師出作業、甚至依賴老師給解答、幫忙解決繪圖上的問題。就我來說,也是學了一段時間才慢慢注意到,原來現在網路上,其實就可以找到很多繪圖基礎教學,難一點的其實也可以選擇適合的老師學習。
問題解決能力在教育現場一直被提起,但只要學習的責任不在學生身上,就自然會產生依賴性的問題,尤其是基礎教育都是強迫教育,就很難避免填鴨的問題,非自願性的學習會產生「這不是我要的」這樣的心態,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老師可能花了十分力氣準備教學,學生學習態度消極,能有個四五分成果就算好孩子了,更遑論主動學習。
實驗教育和108課綱都是試圖處理這個問題產生的產物,目前還不知道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教育制度會影響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也會反向影響教育制度,這其實是個很複雜的系統。每一個改變會對系統造成甚麼樣的影響,往往也不是一開始就能控制的,但我覺得要能減少中間產生的變數,最根本的還是尊重與溝通,不過在一個充滿控制和批判風氣的體制中,這往往才是最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