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你和家長角色之間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社會工作服務兒童及青少年領域的我,很難跳過家長直接和孩子互動。

不管哪種類型的家長,有意願參與工作共同成為服務中的正向影響者,或者不讓工作者參與的負向干擾。

其實我這樣說正向或負向實有偏頗,因為這只是我在這個家長身上看到他們的行為,並不能代表她/他這個人的主體性。

往往在工作中,為了快速的分類家長的特性,有許多的分類,你可以在親子教養書上看到,民主型、放任型、權威型、控制型等等。

也有一些比較俏皮的名稱:直升機父母、恐龍家長,具有豐富的聯想力才有辦法知道到底是哪一種,不然你會想說我們都是人類,哪來的直升機跟恐龍。

工作一陣子後,在整理工作中的經驗,才發現許多快速分類家長的方式並不適用。

即使快速分類了家長,可以有助於剛開始接觸建立工作關係模式的探索,但長期來看對於社工師要和家長合作,卻容易變成阻力而非幫助。

在家庭工作一陣子後,才意識到,沒有一個家長都是準備好好地當一個家長。

要怎麼養,怎麼照顧到怎麼教育,這其中的每一個決策其實都會回到家長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做串聯,然後給出回應。

「沒有人給得出自己沒有過的經驗。」更直白地說。

沒有在家庭中感受過父母正向回饋的孩子,長大後當他成為了家長該如何回饋,沒有經驗過的孩子,在成為了家長後即使知道自己不願重蹈覆轍,如果沒有學習到適切的方法,可能會感受到想要改變,卻做不到,反而感受到更大的挫敗感和無能為力。

這是我看見許多有意願卻還在摸索的家長們,正在走的一條路。

「我想靠近我的孩子,卻不知道怎麼走得越來越不認識了。」這是服務中的父母回饋我的。

於似乎,我邀請家長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他和自己的父母相處的經驗。

我正在做一件事情,帶著家長去看見自己,並看見自己和家長這個角色的距離在哪裡。

親子教育,當然會教親子教養守則,怎麼當一個父母,但在你學之前要先了解你的能力到哪裡,但這和學業的能力測驗不一樣,沒有不及格的分數,只為了讓自己自己目前擁有的和缺乏的是甚麼。

親愛的家長,我相信願意了解孩子在想甚麼的你們,都是愛著孩子們的,但學習教養前,讓我們多一個步驟,先好好地整理自己的生命經驗,怎麼被教的?怎麼被養得?

然後下一步問問自己,你被教養的經驗,會想要再帶給下一代嗎?

就問自己,會想要帶給你的下一代嗎?而非去評斷上一代的教養模式,就只問你的感受後,願意再讓你的孩子感受過你的感受嗎?

親愛家長,你和家長角色的距離現在走到哪了呢?

是遠的遙不可及,還是近的已經分不清自己和家長這個角色。

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如果願意的話我們可以用信件交流這個議題。

謝謝你的閱讀

我相信,當你願意多思考自己和家長角色的距離,你也更靠近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llo&Goodbye
12會員
23內容數
期待能將貓咪的生活哲學學透,運用在助人領域及真實人生中的一個人。 是一位社會工作師、是一個長期照顧父親的女兒、一位遠距親密關係的伴侶。 在這邊從社會心理及生態觀點,聊聊我所知的世界、所感的體悟及所追求的理想。
Hello&Goodbye的其他內容
2024/06/23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2024/06/23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2024/01/06
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
Thumbnail
2024/01/06
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