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漢天威-少年項羽登場】

項籍,字羽。 司馬遷不知道為什麼,只有項羽跟陳涉是用了他們的字當標題。其他的紀傳世家,或用全名,或用敬稱。漢書也是規規矩矩的寫陳勝項籍傳。
表字本身是平輩互相稱呼。 司馬遷的意思,是不是項籍跟陳勝,也遭受到政治抹黑,和他自己是一樣的呢?
陳壽的三國志也很是受到感召,為劉備劉禪做了先主後主傳。這個「吾乃季漢之臣」的意思就很明白。
項家是楚國將軍,封於項地。 在秦國一統天下的戰爭中,項家的大將項燕,曾經一度擊退了由李信所率領的二十萬大軍。但最終仍為王翦所敗。
在戰國末期,除了信陵君無忌公子,項燕可說是能夠擊敗秦軍的第一把交椅。
項羽是項燕的孫輩。少年時由叔父項梁扶養長大。身為六國貴族之後,當楚國被滅之後,項梁的選擇肯定只有一個:亡命。
不過項梁一開始選擇的不是逃亡。他很可能是打算去演一齣「項家孤兒刺秦王」。 因為他在櫟陽被逮捕了。 距離咸陽城只有半天腳程。
楚滅之後,天下僅餘燕齊。如果是要去投靠他國來復國,項梁也沒必要去到櫟陽。
被抓住的項梁,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故友曹咎。 當時曹咎在沛國那邊擔任獄官。曹咎立刻又回了一封信……不是給項梁,而是給櫟陽的獄官司馬欣。
對,就是後來的長史司馬欣,跟章邯一起討伐叛賊,也一起投降項羽的那位仁兄。
司馬欣跟曹咎互通聲息,私下放走項梁。這三個人的關係,就像蝴蝶拍動了翅膀,影響著楚漢相爭。
接下來太史公只說,「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
第一,項梁離開櫟陽後去了哪裡? 第二,項梁去櫟陽的時候,帶著項羽嗎?
先回答第二點,肯定沒有。 所以黃易先生想到,項羽並非正宗項家子孫,其來有自。
項梁有可能是先回到沛國投靠曹咎……不管當時項梁是不是只有寫信跟曹咎求援,至少曹咎是唯一伸出援手的。這時候投靠他,合情合理。
項籍這個孩子,應該也是回到沛國認的親。
避免有人看糊塗了,沛國大略的位置就是三國時代的徐州跟豫州交界沒錯。沛國位在當時齊楚交界,這附近的人,可說是最晚才被秦國統治。
也因此,沛地幾乎可以說是秦末之亂的溫床。
曹咎能夠這樣千里傳書救人,即使項梁是在沛國殺了人,秦律怕也治不了他。這點史記說得明白,項梁不是躲避法律,而是躲避仇家。
到了吳中,項梁本身是貴族出身,學識跟武藝都是有的。很得當地人敬重,也常幫當地官員主持辦理事務。
秦始皇年間,吳中不少賢士,其實都是項梁門下弟子。但項梁可是六國貴族黑五類,這招牌不能打出來。所以項梁想要栽培項羽,還是得幫他找個老師。
然後我們考證一下,項羽的年齡。 秦二世元年,項羽二十四歲。 所以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項羽大概只有十二歲。概略出生於秦王政十四年左右。
避居吳中的時候,項羽說是十五歲,未滿二十,倒也是合理。
項梁先是送姪兒去讀書,學不成。沒關係,人各有志,項梁又送姪兒去學劍。 還是學不成。
這裡說學不成,其實應該是畢不了業。 也就是項羽始終沒有辦法得到老師的認可。
至於他是上課不認真?還是文考交白卷、武考打死人,這真是天曉得。 但老師不認可,你終究沒有「士」名。
以項梁在吳中的地位,讓項羽拜師主要應該是靠他的面子。面子丟了一次又一次,項梁實在有點火大。
「你倒是說說,你想要幹什麼?」
「讀書,知道自己的姓名,能夠書寫便夠。」項羽這話,意指不忘本。 他很懂叔父,心心念念就是那個楚將軍的後代身分。
「學劍,只能打敗一個敵人,不夠。」 十幾歲的項羽,身高超過一百八,力能舉鼎……不學劍他也能輕鬆打死人啊。
「我要學萬人敵。」
這個前無古人,後來者稀的名詞,就這麼從項羽口中吐出。
其實項羽真的很懂項梁。 他知道,項梁經常私下跟門客傳授鑽研兵法,那時叔父眼中的光芒,非同一般。
項羽三言兩語,全打在項梁軟肋上,哪還有半點怒氣? 項梁隨即開始教授項羽兵法。
不過項梁很忙的,哪有時間整天盯著項羽。 項羽也就一開始很認真,後來要講解深處變化時,他也是少爺懶得學。
項梁也沒這個姪子皮條,只得由他去了。
直到項羽二十二歲,始皇帝東遊時,項羽又再次口出狂言了:「彼可取而代也。」
仔細說,項羽的意思並不是:我也可以做到。 比較是:皇帝是可以被取代的。
多麼充滿民主意識的發言啊! 說他老爸是穿越過去的,完全合情合理啊。
什麼都沒學好的項羽,為什麼能夠成為一代無敵戰神? 到底項羽是個嘴砲屁孩始祖? 還是天賦異稟的量子波動學習法創始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