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孤獨培養皿》: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些日子到台鋁逛書店時看到鄭宜農的這本《孤獨培養皿》,想起去年她井之聲巡迴演唱會時好像有預告過這書,覺得是緣分到了,便順手買下。
《孤獨培養皿》是鄭宜農的第二本散文集,收錄她25篇散文。書底的介紹很美:
用鑷子將一段聲音、
一句話語、
一種味道或一節觸感

截下生命某某故事做成玻片,
放到回憶的顯微鏡下仔細觀看……
其實這書已看完一段時間了。挺喜歡,但不大知道要怎麼寫心得,於是就拖著。最近又翻了一遍,感受還是有些模糊,不過就寫寫看吧。偷偷預告一下文末有彩蛋哦。

【孤獨:渴望連結?】

從書名就不意外孤獨這概念在書中隨處可見。鄭宜農是獨生女,加上兒時家住山上,某種程度可說是天生內建孤獨基因吧。
或許孤獨的人容易被相似身影吸引,所以〈仙人掌〉中的她,才會看到那孤獨猖狂的存在後,便義無反顧地直奔擁抱。結果雖引得滿身細刺與旁人不解,但那種只有你懂我的心情,怪浪漫的。
也很喜歡〈聲音的故事〉中,那種略帶懸疑的孤獨感。看著她從童趣大冒險出發,穿越黑不啦嘰的廊到達隔壁房間,用敲牆聲與不可見的對面產生連結。「叩、叩、叩」,「叩、叩、叩」,互不可見的兩世界終有交集。但一切斷的突然,孤獨感拌上鬼魅氣氛,連我都緊張起來。看到最後的扁食丸湯不免吃笑。很愛那句:
最喜歡乾麵跟扁食丸湯了。
最近看到〈十九世紀:孤獨的誕生〉一文說,孤獨其實是十九世紀才出現的概念。過去的孤獨只單純表示獨自的狀態,但現在的孤獨顯然更多的是代表心態上的遺世獨立。你可以身在人群中,依然感到孤獨,因為你與他人無法連結。
鄭宜農在妮說BOOK,我說可訪談中對孤獨的形容很有意思,她說:「孤獨有點像不小心手被畫到,覺得癢癢刺刺,但又無法跟他人說你受傷了,也不會想去包紮它。於是就不斷忽視,累積許多癢刺。直到某一天才驚覺這些感受是一種傷害。」
書中提到她始終自在建立自己的聲音,或許因為是在靜默下成長的孩子,以至於她極為迫切需要被聽見。
某種程度來說,孤獨其實是由於於對連結的渴望吧?
對你來說孤獨是什麼呢?

【位置:對的樣子?】

書中另一個引我思考的主題是對所處位置拉扯。如果因孤獨而想與世界連結,那要在步到什麼位置、扮演什麼樣子才能成呢?如果一個拿捏不好,可能反而會傷痕累累。
說到鄭宜農,許多人可能還是會想到她與滅火器主唱的那件轟烈。〈在前世與今生〉中相當細膩地檢視了這些過往。當然,事情的面相往往極為複雜。或許可從「女性該有的樣子」這角度來談談。
鄭宜農在書中對結婚制度的質疑,我覺得挺有感覺的。為什麼嫁女兒就要潑水,這羈絆怎能說斷就斷?又或,為什麼女方在除夕不能回家看家人,一定要待在夫家照顧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
最近剛好跟同事聊到過年對女生不公平的問題。我說:「那不然就不要過年啊。」她說:「對,每年過年都出國好了!啊,可是沒錢……」恩,散食人的悲哀。
扯遠,回到鄭宜農。既然有這樣的不認同那又怎麼會進入婚姻呢?書中她提到那段身負婚約的日子,面對丈夫及其友人,可說是處於母性全開的狀態。
在男孩們把酒言歡,卸下外在「辜不二終」的辛苦與委屈,喝酒喝到滿嘴垃圾話,倒在地上打滾的場合,被大嫂大嫂的叫,替大家斟酒、端菜盤,笑聽情緒多了的那幾個陷進自己的迴圈。
雖在她自己吐槽這模樣好似在角色扮演,但那時她是滿意的。在決定結婚時她相信一段關係的究極狀態必定跟世界緊緊相連。藉由這儀式,成為世界的一份子,確認自己的完整。
要是沒有過那段婚姻,我不會知道自己有多渴望那份完整,多渴望成為一個被蓋章的人。
這樣說來,兩人的結合似乎又不單只屬於兩人,還有與幫助彼此崁合進社會期待的作用。
之後的故事大家或許知道了,至少在當時還曾在新聞版面上掀起不小漣漪。
只是我後來漸漸搞清楚,起碼對我而言,所謂性向並不單純是一種生理上的直覺,心理層面的部分占了更大的比例。
我想,人們因孤獨而想與世界有連結,但如果找不到對的位置,扮演不了這世界期望的長相,反而會更孤獨吧?
連結會不會反而是種束縛呢?

【平衡:碰撞和解?】

談了孤獨又談了位置的摸索,或許關於自身與世界的要如何觸碰、連結,是身而為人勢必會遇到的主題。所以最後,我想談談找平衡的部分。
很喜歡〈彈珠超人〉中,鄭宜農在找到喜愛玩具「風之魔神」,正要付錢時卻步的段落。標準版的自身渴望與世界認知的拉扯。
大家都認為女生就要喜歡粉紅色、紙娃娃和口袋芭比,玩具店裡的電視廣告和其他小朋友媽媽也都是這麼說的,而我卻選擇了最男孩子氣的一種,各方一定正在傳來不解與責怪的眼光吧。
如同〈鏡子〉中提到的走在路上時會不自覺轉頭看車窗般,人們似乎總習慣檢視自己,是否符合世界期待的樣子。
我們在反射裡找尋答案,然後我們滿意。
想到自己好像也有類似的狀況。往往他人問我閒暇興趣時,我的標準答案都是「打籃球」。當然這是事實,但弔詭的我極少回答「看書」。或許是身邊人少有閱讀習慣,下意識覺得這喜好離群而慣性不說。不過在開始寫讀書心得後,我好像比較能自在地說喜歡閱讀了。
如同最後她還是買下彈珠超人;走路不再回頭看車窗般,我也是有所成長了吧?
即使被當作奇怪生物看待,被巨大的孤獨感包覆,依然要用自己的姿態奮力邁進,這就是我族的生存之道。
在與蔣亞妮的訪談中,鄭宜農提到要去跟這個世界產生碰撞,撞出一個軌跡,一個自己舒服但又能與世界產生連結的軌跡。
這點她可說是身體力行,像是前陣子的藻礁文就是很好的例子。不過她也自承,這樣的碰撞,也並非那麼明確肯定。很多時候終究只能搖搖擺擺的闖蕩。
某種程度來說,我寫文、弄粉專也是在嘗試與世界碰撞吧。不過到現在我還是不大清楚到底怎樣的聲音,才叫「自己」的聲音;對於怎樣的聲音能讓自己舒服,又能與世界共鳴也還在摸索。撞擊無聲時,多少還是有些傷感(笑)。總之還是繼續嘗試囉。
一直努力搖擺著,終究是會向前的。
試著碰撞出自己的軌跡吧

【後記:用寫作找到自已聲音】

談得東西好像比較重,但想強調一下這本散文不是這種氣味的。二讀此書,看到他父親叫她吃土的片段時我突然想到,鄭宜農的文字或許就像土吧,鬆綿微黏有彈性,帶點青草根的味道,讓讀者自在拿捏。如蔣亞妮說的,她是用「輕」的方式,來談這些重。
或許就如鄭宜農訪談中說的,她刻意在文字中留空間,讓讀者可以將自己投射進去。如書背寫的:
每個人的培養皿打開的瞬間,
孤獨的菌絲便順著氣流飄起、在空中相遇。
將孤獨分享出來或許就不那麼孤獨了。
好的,來到說好的彩蛋時間,其實我和鄭宜農也算有淵源(自己講)。第一次看到她是我高二時。那時他父親帶著她到我們學校宣傳〈夏天的尾巴〉。活動結尾,她彈唱了一首。人聲伴吉他,純粹而乾淨。在小小視聽教室中,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當時和朋友還相約要去看這電影,可惜那時課業繁重,猛然從書推抬頭憶起這事,電影早已下檔。不過那時在活動上買的原聲帶和電影票倒是還留著。
那時買的原聲帶CD和無緣的電影票,那時的鄭宜農好青澀阿!
去年跟高中好友去她的井之聲巡迴。看完演出,感動依舊。朋友與我不禁玩笑嘆道:十年前,我們在台下,她在台上;十年後,我們依舊在台下,她還是在台上,只是那舞台已那麼高、那麼遠……
井之聲巡迴票根
突然覺得有點喪,結尾還是正向點好了!
很喜歡鄭宜農在這本散文中,藉由寫作,將生命片段挑起,放在玻片回憶檢視的做法。如她說的:
每一階段的回頭看,那些留白處就多了幾個我們之前沒有看到的關鍵,所謂的成長,其實也就是在這些看漏了的遺憾之中尋找答案。
違章女生lalaland的訪談(?)中,鄭宜農有提到她刻意創造一個距離來書寫自己,有種三人稱觀看的味道。突然覺得用寫作重新透析自我似乎是件值得嘗試的事。當然在這邊寫心得,多少也將一些自己揉進文中,但依然是比較間接的。或許之後能試著寫些更直接往內的東西也不一定。
話說聽到鄭宜農說寫這本書是想創造一個空間,赫然發現這不就跟我部落格取名的用意一樣嗎。當初取名〈姆斯的閱讀空間〉就是希望這裡不只是我的私語角落,而是大家都能進來參與互動的平台,雖說這目標還有點遠就是。
即便已經老大不小,關於自己想長成什麼樣子,要與世界如何連結碰撞,似乎總還在摸尋。或許在這裡寫東西是不錯的一步吧?用書寫伸展自己的觸手與尋找與他者的接點。
願我有天也能活出〈16之3拍〉說的那份凝鍊!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avatar-img
199會員
242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你想開始寫作嗎?近來網路寫作膨脹迅速,不管是方格子、Matters或個人部落格都有大量創作者投入寫作。如果你也想寫點東西,卻不知如何著手的話,今天推薦的這本《大人的11堂寫作課》,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書籍。
第一次碰到這本《呼吸》是在一本書店。那時翻讀了一篇,覺得喜歡卻沒買下。之後在《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裡又看到唐鳳推薦這作品,覺得有緣才買下。讀完不禁慶幸自己沒錯過這本書,感恩增幅。
多年前,還在念碩士的我,一次從新竹回家與爸媽出門用餐。或為填補等菜空白,老爸隨口問:「啊你之前去台X電面試的結果出來了嗎?」我頓了一下,說:「沒通知耶,八成沒了吧。」沒想到「沒了」兩字一出口,心中彷彿有什麼鬆開似的,回過神眼淚已滑出來,我居然哭了。
作者在書中提出養成習慣的關鍵就是「彈性」。習慣之所以難以持續是因為我們的目標過於僵硬。因此他發展出了「彈性習慣」,只要用這方法設計行動,就能將習慣手到擒來。
簡報可說是許多工作的必備技能。但這樣的「硬需求」,卻似乎被我們的學校教育給徹底忽略。相信許多人都是進了公司,才趕鴨上架地學習如何做簡報。你是否覺得雖然學了很多簡報技巧,卻仍無法流暢表達,總被老闆或被客戶叮得滿頭包呢?
你覺得學習很痛苦嗎?對於從小受台灣填鴨教育長大的人來說,讀書考試恐怕多是負面印象居多。不管是抱著講義狂讀,奮力在課本上爬畫重點,或反覆操練習題、埋首背單字,都是讓人頭皮發麻的回憶。但你會覺得學習痛苦,可能是因為你用錯了方法。
你想開始寫作嗎?近來網路寫作膨脹迅速,不管是方格子、Matters或個人部落格都有大量創作者投入寫作。如果你也想寫點東西,卻不知如何著手的話,今天推薦的這本《大人的11堂寫作課》,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書籍。
第一次碰到這本《呼吸》是在一本書店。那時翻讀了一篇,覺得喜歡卻沒買下。之後在《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裡又看到唐鳳推薦這作品,覺得有緣才買下。讀完不禁慶幸自己沒錯過這本書,感恩增幅。
多年前,還在念碩士的我,一次從新竹回家與爸媽出門用餐。或為填補等菜空白,老爸隨口問:「啊你之前去台X電面試的結果出來了嗎?」我頓了一下,說:「沒通知耶,八成沒了吧。」沒想到「沒了」兩字一出口,心中彷彿有什麼鬆開似的,回過神眼淚已滑出來,我居然哭了。
作者在書中提出養成習慣的關鍵就是「彈性」。習慣之所以難以持續是因為我們的目標過於僵硬。因此他發展出了「彈性習慣」,只要用這方法設計行動,就能將習慣手到擒來。
簡報可說是許多工作的必備技能。但這樣的「硬需求」,卻似乎被我們的學校教育給徹底忽略。相信許多人都是進了公司,才趕鴨上架地學習如何做簡報。你是否覺得雖然學了很多簡報技巧,卻仍無法流暢表達,總被老闆或被客戶叮得滿頭包呢?
你覺得學習很痛苦嗎?對於從小受台灣填鴨教育長大的人來說,讀書考試恐怕多是負面印象居多。不管是抱著講義狂讀,奮力在課本上爬畫重點,或反覆操練習題、埋首背單字,都是讓人頭皮發麻的回憶。但你會覺得學習痛苦,可能是因為你用錯了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是橫陳你膝上的古琴 孤絕是我的性格 在松林中 你我在曲終寂靜中 成為淡如流水的知音者 夕陽西下 倦鳥歸巢 你帶著我坐在你喜歡的森林和小溪 當你撥弄我時 你感受到彷彿陽光的溫暖 一如溫柔月光的深情注視 我是含淚的古琴 我曾等待一個知音者出現 我不要高官的大臣 更不要黃袍加身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泥地漬虹》描述了一對女同在鄉村務農以及共同生活的經歷,偏向於生活雜感散文。書中提及了一些女同書寫較少被探討的議題,例如身體觀念以及爭取共同養育子女的路途。
Thumbnail
婚禮上以「你完整了我的生命」作為愛語?種種貶抑,讓人不禁想高呼:「單身就真的那麼糟嗎?」 單身被貼上負面標籤,或許因為它總跟「寂寞」有所牽扯。然而綜觀歷史,儘管寂寞確實會引發痛苦,但過去當人們感到寂寞時,他們決定進入人群,而不是設法與他人建立婚戀關係。寂寞和愛情的連結,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產物。
熱死鸚鵡透過助手的愛而不得講述潛藏於人性當中的孤獨情愫,在我看來,熱死鸚鵡內涵的孤獨並非容易就能察覺出來,其餘用來混淆視聽的元素好比鸚鵡死因、實證論、情詩,將主題給隱密的裹著。  於蔣勳個人的孤獨六講當中,熱死鸚鵡作為解釋情慾孤獨的例子,我一開始閱讀時幾乎 被裏頭對於實證論的說法給牽著鼻子走,幾乎
蔡美娟《生命之旅:一趟自我療癒之旅》:「書寫自我,其實是個再自然不過的本能和欲望,那是個我們想要統合自己內在雜音,黏合散亂脫落的生命歷史之欲望行動。如果我們不能滿足這欲望本身,終究會發現生命中有種孤單不是找人陪伴就能排解的,那是一種存在的孤單,那種孤單是因為我們離自己很遙遠。」
Thumbnail
看完這本書確實有種原來孤獨並不是一直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或是要好好練習獨處等等,而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保有自我空間、開放接納別人的意見、隨時柔軟的身段,這些都可以讓自己更可以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更加自在。
我們靜靜的生活 陳雪著 2019 印刻文學 ❍ ❍ ❍ ❍ ❍❍ ❍ ❍ ❍ ❍❍ ❍ 第一部 啟程 相遇 如果我是遇見你,我不知道我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成為怎麼樣的人,但我想,我終究還是會遇到你,並且成為現在這樣的人。 煮著辦 廚房是阿早的聖地,我從不點菜,她也不問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是橫陳你膝上的古琴 孤絕是我的性格 在松林中 你我在曲終寂靜中 成為淡如流水的知音者 夕陽西下 倦鳥歸巢 你帶著我坐在你喜歡的森林和小溪 當你撥弄我時 你感受到彷彿陽光的溫暖 一如溫柔月光的深情注視 我是含淚的古琴 我曾等待一個知音者出現 我不要高官的大臣 更不要黃袍加身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泥地漬虹》描述了一對女同在鄉村務農以及共同生活的經歷,偏向於生活雜感散文。書中提及了一些女同書寫較少被探討的議題,例如身體觀念以及爭取共同養育子女的路途。
Thumbnail
婚禮上以「你完整了我的生命」作為愛語?種種貶抑,讓人不禁想高呼:「單身就真的那麼糟嗎?」 單身被貼上負面標籤,或許因為它總跟「寂寞」有所牽扯。然而綜觀歷史,儘管寂寞確實會引發痛苦,但過去當人們感到寂寞時,他們決定進入人群,而不是設法與他人建立婚戀關係。寂寞和愛情的連結,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產物。
熱死鸚鵡透過助手的愛而不得講述潛藏於人性當中的孤獨情愫,在我看來,熱死鸚鵡內涵的孤獨並非容易就能察覺出來,其餘用來混淆視聽的元素好比鸚鵡死因、實證論、情詩,將主題給隱密的裹著。  於蔣勳個人的孤獨六講當中,熱死鸚鵡作為解釋情慾孤獨的例子,我一開始閱讀時幾乎 被裏頭對於實證論的說法給牽著鼻子走,幾乎
蔡美娟《生命之旅:一趟自我療癒之旅》:「書寫自我,其實是個再自然不過的本能和欲望,那是個我們想要統合自己內在雜音,黏合散亂脫落的生命歷史之欲望行動。如果我們不能滿足這欲望本身,終究會發現生命中有種孤單不是找人陪伴就能排解的,那是一種存在的孤單,那種孤單是因為我們離自己很遙遠。」
Thumbnail
看完這本書確實有種原來孤獨並不是一直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或是要好好練習獨處等等,而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保有自我空間、開放接納別人的意見、隨時柔軟的身段,這些都可以讓自己更可以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更加自在。
我們靜靜的生活 陳雪著 2019 印刻文學 ❍ ❍ ❍ ❍ ❍❍ ❍ ❍ ❍ ❍❍ ❍ 第一部 啟程 相遇 如果我是遇見你,我不知道我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成為怎麼樣的人,但我想,我終究還是會遇到你,並且成為現在這樣的人。 煮著辦 廚房是阿早的聖地,我從不點菜,她也不問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