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會客室|成年人消失的「自我」

梅根會客室|成年人消失的「自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小時候你是不是這樣想:我想快快長大,長大以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這個願望其實很實際,成年了本來就自然擁有自主權,可以自己安排做什麼,出門不用跟爸媽報告要去哪?想要讓自己的生活過成什麼模樣,自己可以規劃,聽起來挺棒的,人生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然而結果呢?

成年後的我們,隨著年紀增長,反倒越來越難「做自己」



當然隨著成家立業,生活責任變得更重,做自己的確沒有那麼容易,但不是百分百不無可能,因為人生的選擇權還是在自己手上。

仔細思考讓我們變成一個隨波逐流的中年人有兩個關鍵:
  • 習慣「聽別人」說

你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經常看到各種的廣告,來自於別人幫你做的推薦:必吃的五大網紅餐廳;人生必去的十大景點等等; 有時候連放假遊玩,去那裡吃飯,都是看別人的攻略,按照別人的行程來走。就像這次五一勞動節的黃金假期,我心裡隱約覺得,要出城玩,打卡一些有名的景點,才是「假期應有的樣子」。所以,行程的攻略是「參考別人」的,吃的餐廳也是「別人介紹」的。走到那裡到處人擠人,旅遊體驗很差,到最後只想回家休息。回到家後,我舒服的躺在沙發上,喝著咖啡聽著音樂,看著我喜歡的書,做一些「不放假也可以做」的日常小事,反而得到了真正的放鬆。

  • 忽略消失的「自主性」

這讓我不禁思考:曾幾何時,選擇自己的喜好,表達自己的感受,過自己說了算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自主性」消失了?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別人的聲音和選擇,充斥了我們的生活,也淹沒了我們自己的聲音。隨著年紀增長社會化後,是否有以下似曾相識的感覺:當你發現你的目光,常常停留在別人身上;當你做選擇,往往會要聽別人的意見; 而你的開心與否,也常被別人左右。參考別人的意見,是方便,是有安全感的。

但,這是你要的嗎?

是時候要找回「自我」,堅定「自主性」

其實改變很簡單,可以先從一件小事開始

就像建築師馮果川說的:你不用自己去蓋房子,但你可以試著動手做一兩件小家具或增添喜歡的擺設,讓房子裡有屬於你自己的痕跡。

你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書,而不是排行榜推薦的。

你可以選擇自己學習方向,而不是跟著大部隊來走。

你可以選擇想去的地方或想吃的東西,而不是別人介紹的。

當面對工作上或未來發展的迷惘時,你不必急著去做全盤的改變,可以先從一個小地方開始:先找到自己要什麼,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學習,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唯有自己才有人生的決定權!

我們無法判斷,跟著誰的腳步,才能過上好的人生;唯有自己熱愛和選擇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會是值得一過的人生。

要記住:別人的建議讓我們有了選擇權,而不要忘記自己才有決定權。

Photo Credit: Noah Silliman on Unsplash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63會員
258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位遇到工作困境來訪者的提問,讓我印象深刻:老師,我一定要有目標嗎?我不能就這樣平凡過一生嗎?這讓我想起我曾和一個員工做離職面談的對話:「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問我離職以後要做什麼?難道沒有目標也不行嗎?我就只想要這樣過日子就好!」我不禁思考:難道成功人生只有一個標準嗎?我可不可以是個普通又快樂的人呢?
最近遇到幾個職涯諮詢個案有類似的背景:優秀的畢業學校,漂亮的大公司工作經歷,也有創業的經驗,現在要回到職場卻遭遇年齡及各方面的限制一直找不到工作,灰心沮喪焦慮的神情不斷表現在諮詢言談之中。這麼優秀的人才,應該是順風順水,不怕找不到工作才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前陣子大陸有篇上海富人區的保姆招聘新聞引起火熱的討論:一個月薪約人民幣四萬(折合新台幣十八萬)高薪保姆需要的條件:管家、司機、調酒師、家教、厨師五合一。這種級別的保姆已經顛覆我們過去的想像,那些拿著高薪的「天價」保姆們,無一不是多項技能傍身的。是時候我們要戒掉刻板印象了
最近遇到幾個擔任高階主管的精英們,對現在工作不滿或是被公司裁員,以為換份工作不難,沒想到現實打臉找不到工作,無力之餘來找我做諮詢。這就是職場人不想面對的真相: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穩定這回事。真正的穩定不是找個看起來穩定的公司或工作,而是找到不管離開哪家公司或工作都能活下去的底氣。
很多人問我挑選人才的必要因素,老實說除了專業外,重要的是候選人怎麼介紹自己,這是人資打的『第一印象』分數。 為什麼呢?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清楚條理的介紹自己,在日常工作上是否也能好好溝通協調也會被打上問號。在職場上,這是一個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技術,怎麼做呢?
常常有人跟我說:我這把年紀了,可以像你一樣創業嗎?你好有勇氣,我很想但不敢;我年紀這麼大,去大陸發展會太晚嗎?;我都這麼老了,還能做什麼?這樣的聲音常常出現,尤其是討論到「年紀」。什麼是創業「適合」的年紀?
有位遇到工作困境來訪者的提問,讓我印象深刻:老師,我一定要有目標嗎?我不能就這樣平凡過一生嗎?這讓我想起我曾和一個員工做離職面談的對話:「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問我離職以後要做什麼?難道沒有目標也不行嗎?我就只想要這樣過日子就好!」我不禁思考:難道成功人生只有一個標準嗎?我可不可以是個普通又快樂的人呢?
最近遇到幾個職涯諮詢個案有類似的背景:優秀的畢業學校,漂亮的大公司工作經歷,也有創業的經驗,現在要回到職場卻遭遇年齡及各方面的限制一直找不到工作,灰心沮喪焦慮的神情不斷表現在諮詢言談之中。這麼優秀的人才,應該是順風順水,不怕找不到工作才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前陣子大陸有篇上海富人區的保姆招聘新聞引起火熱的討論:一個月薪約人民幣四萬(折合新台幣十八萬)高薪保姆需要的條件:管家、司機、調酒師、家教、厨師五合一。這種級別的保姆已經顛覆我們過去的想像,那些拿著高薪的「天價」保姆們,無一不是多項技能傍身的。是時候我們要戒掉刻板印象了
最近遇到幾個擔任高階主管的精英們,對現在工作不滿或是被公司裁員,以為換份工作不難,沒想到現實打臉找不到工作,無力之餘來找我做諮詢。這就是職場人不想面對的真相: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穩定這回事。真正的穩定不是找個看起來穩定的公司或工作,而是找到不管離開哪家公司或工作都能活下去的底氣。
很多人問我挑選人才的必要因素,老實說除了專業外,重要的是候選人怎麼介紹自己,這是人資打的『第一印象』分數。 為什麼呢?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清楚條理的介紹自己,在日常工作上是否也能好好溝通協調也會被打上問號。在職場上,這是一個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技術,怎麼做呢?
常常有人跟我說:我這把年紀了,可以像你一樣創業嗎?你好有勇氣,我很想但不敢;我年紀這麼大,去大陸發展會太晚嗎?;我都這麼老了,還能做什麼?這樣的聲音常常出現,尤其是討論到「年紀」。什麼是創業「適合」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