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覺得委屈到不行,卻還是說「沒關係」?
明明對工作與同事的不合理期待感到憤怒,卻轉身去吃下一整包零食來壓住心裡的聲音?
你不是沒感覺,而是你早已學會「不准自己有感覺」。
我只是想當一個好主管,為什麼越來越累?
Maggie是一位資深部門主管,工作認真、責任感強,是團隊眼中的「模範主管」。
但她也有一個沒人知道的祕密——每當她覺得自己快撐不住、情緒滿溢時,她就暴食。吃完之後再催吐。
不是因為貪吃,而是那是一場情緒的排毒儀式。
「我每天都在忍,忍情緒、忍失望、忍憤怒。就像吞下好多不能說的情緒,只能一口氣把它們吐出來,才會好過一點。」她苦笑著說。
我問她為什麼非得把情緒藏起來?
她說:「我怕我如果有感覺了,就會失控,像我爸爸那樣。」原來,她的童年被父親的暴怒與攻擊佔據,讓她深信:「只要我表現出情緒,我就會變成那個我最害怕的人。」
於是,她選擇壓抑,選擇扛下別人的責任,選擇當一個「不生氣的好主管」。
但壓抑的代價是什麼?
是無法休息的身體,是像詛咒一樣循環的羞愧與自責,是用暴食懲罰自己的一場自我攻擊。
為什麼壓抑情緒會讓人更崩潰?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未被表達的情緒,不會消失,只會轉化成別的方式出現。」
當你無法對外表達憤怒,它不會消失,而是轉為自我攻擊:
✔️ 對自己過度苛求
✔️ 無止盡扛責任
✔️ 在背後自我懷疑、自我厭惡
✔️ 甚至,用身體來懲罰自己
Maggie越努力做好,越討厭那個還是會生氣、會想逃避的自己。因為她相信:「我做得好,是為了遮掩我本來就不好。」這樣的信念,把她困在永無止盡的羞愧循環中。
解法:不是「不生氣」,而是「學會怎麼生氣」
我們常說:「要表達情緒。」但具體要怎麼做?以下是三個層次的實用策略,幫助你從壓抑轉向健康表達:
🔹自我覺察:先搞懂自己在氣什麼
- 每天下班後寫下三件讓你不舒服的事,並嘗試回答:
- 我當時感覺是什麼?(如:憤怒、委屈、焦慮)
- 這個情緒想提醒我什麼?(如:我需要支援、我希望被尊重)
- 我當時為何沒說出口?
👉 目的:讓你從「我不能有情緒」轉換為「情緒是訊號,不是錯誤」。
🔹情緒轉譯:把「想吼出來的話」翻成「可以被聽見的語言」
❌「你這樣太誇張了,事情都推給我!」
✅「這是本週第二次類似的狀況了,我有點壓力。我希望接下來我們可以先協調,再分工,這樣我也比較能掌握節奏。」
👉 目的:學習把情緒藏在訊息背後,讓對方聽得進去,自己也更有主導感。
🔹結構修正:從個人努力,轉向系統設計
主管實用策略建議:
- 設定「工作責任清單」:明確哪些工作你負責,哪些是協助角色。避免無形責任不斷加碼。
- 建立「每週反饋會議」:讓自己與團隊定期對齊責任與壓力,減少悶燒鍋型情緒。
- 設置「預警指標」:如情緒波動、暴食、倦怠等徵兆,提早發現並調整。
👉 目的:改變「我要忍住」的習慣反應,轉化為「我可以設計支持我自己的工作方式」。
轉念關鍵:不是你太情緒化,而是你太久沒問過自己:「我真正需要什麼?」
真正的成熟,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懂得與情緒合作。
當你能辨識情緒、表達情緒、重整制度來減少情緒壓力時,你不只是自己情緒的主導者,更是團隊情緒的穩定力量。
「情緒不是敵人,它是訊號,是來幫助你活得更像你自己的。」
你不需要當一個永遠不會生氣的主管。
你真正需要的,是學會怎麼健康地表達情緒,並知道:你已經夠好了。
因為能夠誠實接住自己所有樣貌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值得信任的領導者。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