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脾氣好,我只是不說而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情緒已經滿到喉頭,卻還是撐著微笑?

明明覺得委屈到不行,卻還是說「沒關係」?

明明對工作與同事的不合理期待感到憤怒,卻轉身去吃下一整包零食來壓住心裡的聲音?

你不是沒感覺,而是你早已學會「不准自己有感覺」。


我只是想當一個好主管,為什麼越來越累?


Maggie是一位資深部門主管,工作認真、責任感強,是團隊眼中的「模範主管」。

但她也有一個沒人知道的祕密——每當她覺得自己快撐不住、情緒滿溢時,她就暴食。吃完之後再催吐。

不是因為貪吃,而是那是一場情緒的排毒儀式。

「我每天都在忍,忍情緒、忍失望、忍憤怒。就像吞下好多不能說的情緒,只能一口氣把它們吐出來,才會好過一點。」她苦笑著說。

我問她為什麼非得把情緒藏起來?

她說:「我怕我如果有感覺了,就會失控,像我爸爸那樣。」原來,她的童年被父親的暴怒與攻擊佔據,讓她深信:「只要我表現出情緒,我就會變成那個我最害怕的人。」

於是,她選擇壓抑,選擇扛下別人的責任,選擇當一個「不生氣的好主管」。

但壓抑的代價是什麼?

是無法休息的身體,是像詛咒一樣循環的羞愧與自責,是用暴食懲罰自己的一場自我攻擊。


為什麼壓抑情緒會讓人更崩潰?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未被表達的情緒,不會消失,只會轉化成別的方式出現。」

當你無法對外表達憤怒,它不會消失,而是轉為自我攻擊:

✔️ 對自己過度苛求

✔️ 無止盡扛責任

✔️ 在背後自我懷疑、自我厭惡

✔️ 甚至,用身體來懲罰自己


Maggie越努力做好,越討厭那個還是會生氣、會想逃避的自己。因為她相信:「我做得好,是為了遮掩我本來就不好。」這樣的信念,把她困在永無止盡的羞愧循環中。

 

解法:不是「不生氣」,而是「學會怎麼生氣」


我們常說:「要表達情緒。」但具體要怎麼做?以下是三個層次的實用策略,幫助你從壓抑轉向健康表達:


🔹自我覺察:先搞懂自己在氣什麼

  • 每天下班後寫下三件讓你不舒服的事,並嘗試回答:
    • 我當時感覺是什麼?(如:憤怒、委屈、焦慮)
    • 這個情緒想提醒我什麼?(如:我需要支援、我希望被尊重)
    • 我當時為何沒說出口?

👉 目的:讓你從「我不能有情緒」轉換為「情緒是訊號,不是錯誤」。


🔹情緒轉譯:把「想吼出來的話」翻成「可以被聽見的語言」

❌「你這樣太誇張了,事情都推給我!」

✅「這是本週第二次類似的狀況了,我有點壓力。我希望接下來我們可以先協調,再分工,這樣我也比較能掌握節奏。」

👉 目的:學習把情緒藏在訊息背後,讓對方聽得進去,自己也更有主導感。


🔹結構修正:從個人努力,轉向系統設計

主管實用策略建議:

  1. 設定「工作責任清單」:明確哪些工作你負責,哪些是協助角色。避免無形責任不斷加碼。
  2. 建立「每週反饋會議」:讓自己與團隊定期對齊責任與壓力,減少悶燒鍋型情緒。
  3. 設置「預警指標」:如情緒波動、暴食、倦怠等徵兆,提早發現並調整。

👉 目的:改變「我要忍住」的習慣反應,轉化為「我可以設計支持我自己的工作方式」。


轉念關鍵:不是你太情緒化,而是你太久沒問過自己:「我真正需要什麼?」


真正的成熟,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懂得與情緒合作。

當你能辨識情緒、表達情緒、重整制度來減少情緒壓力時,你不只是自己情緒的主導者,更是團隊情緒的穩定力量。

「情緒不是敵人,它是訊號,是來幫助你活得更像你自己的。」

你不需要當一個永遠不會生氣的主管。

你真正需要的,是學會怎麼健康地表達情緒,並知道:你已經夠好了。

因為能夠誠實接住自己所有樣貌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值得信任的領導者。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73會員
315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4/29
即使再努力,我們也常忘了問自己一句:「我,好不好?」在職場上,許多人總把自我價值綁在表現上,卻忽略了溫柔對待自己的重要。其實,真正的成熟,不是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好,而是願意在每個努力之後,對自己說:「其實這樣,已經夠好了。」
Thumbnail
2025/04/29
即使再努力,我們也常忘了問自己一句:「我,好不好?」在職場上,許多人總把自我價值綁在表現上,卻忽略了溫柔對待自己的重要。其實,真正的成熟,不是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好,而是願意在每個努力之後,對自己說:「其實這樣,已經夠好了。」
Thumbnail
2025/04/28
在人生與職場中,我們常以為自己「沒有選擇」,卻忽略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選擇仍然存在。承認自己的選擇,並不是責怪自己,而是重新取回對生命的主導權。停止自我批評,理解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勇氣與努力,才能真正擁抱自己,走向更自由、有力量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28
在人生與職場中,我們常以為自己「沒有選擇」,卻忽略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選擇仍然存在。承認自己的選擇,並不是責怪自己,而是重新取回對生命的主導權。停止自我批評,理解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勇氣與努力,才能真正擁抱自己,走向更自由、有力量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27
在職場上,許多主管習慣用堅強與壓抑來帶領團隊,卻忽略了真正拉近彼此的力量,其實來自於「敢於展現脆弱」。當主管願意承認自己的恐懼與無助,不但能化解隔閡,更能建立深層的信任感。真正的領導力,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團隊共同承擔。勇敢示弱,反而讓團隊更有力量,一起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7
在職場上,許多主管習慣用堅強與壓抑來帶領團隊,卻忽略了真正拉近彼此的力量,其實來自於「敢於展現脆弱」。當主管願意承認自己的恐懼與無助,不但能化解隔閡,更能建立深層的信任感。真正的領導力,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團隊共同承擔。勇敢示弱,反而讓團隊更有力量,一起走得更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我向來都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什麼我總是感到自己頻頻被激怒呢?經歷了長期的觀察,經過長期的觀察,我漸漸明白,也許問題的根源並非在於對方的惡意,而是在於對方的無知。
Thumbnail
我向來都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什麼我總是感到自己頻頻被激怒呢?經歷了長期的觀察,經過長期的觀察,我漸漸明白,也許問題的根源並非在於對方的惡意,而是在於對方的無知。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有的個性比較強勢,有的個性比較溫柔。個性比較溫柔的人,是不是比較討喜,比較讓人們喜歡呢?從某個角度角說是這樣,但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容易變成被欺負的對象,有委屈就往肚子裡吞,因為她溫柔,別人把把她當成情緒的垃圾桶,丟棄自己的情緒垃圾。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有的個性比較強勢,有的個性比較溫柔。個性比較溫柔的人,是不是比較討喜,比較讓人們喜歡呢?從某個角度角說是這樣,但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容易變成被欺負的對象,有委屈就往肚子裡吞,因為她溫柔,別人把把她當成情緒的垃圾桶,丟棄自己的情緒垃圾。
Thumbnail
情緒的展現不論好壞,都有其用意,你認清自己、他人的情緒嗎?
Thumbnail
情緒的展現不論好壞,都有其用意,你認清自己、他人的情緒嗎?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