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不是情緒太多?我只是提醒她一下,她就哭了。」 「他總是想太多,做事情繞來繞去,能不能直接一點?」
你也曾對某位「與眾不同」的同事下過這樣的評語嗎?有時,我們急著幫同事貼標籤,是因為我們無法理解對方的樣子;更深一層,或許是因為——他們的「不同」,讓我們感到不安。
當「做自己」成為職場裡的風險
曾有一位年輕員工——Ray,在部門會議中總是沉默寡言,但對制度有獨到見解。有次他鼓起勇氣提出想改變某項流程,卻被主管Peter當場打回:「你這樣會讓整個團隊節奏亂掉,不要總想太多。」
從此,Ray不再發言,開始變得邊緣化。半年後,他提出離職,並對Peter說:
「我不是不合群,只是太常為了融入而否定自己。」
身為主管的Peter,那一刻才明白:
原來,有人不是沒能力,是沒有空間做自己。
不被接納的感覺,會摧毀一個人的自信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當一個人感受到被無條件接納時,他才有勇氣開始真正改變。」
在職場中亦然。人不是因為被逼才進步,而是因為被理解才敢突破。
打造一個讓人敢做自己的職場
職場中,每個人都想被看見、被理解,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擅長表達自己。作為主管,我們要做的不是改造別人,而是創造一個「允許做自己」的環境。以下是三個實用且可落地的策略:
策略一:建立「非評價性對話」習慣——從「批判」轉向「探索」
🔹 常見錯誤句式:
「你這樣做會出問題」、「你總是太情緒化了」、「這不合公司文化」
🔹 轉化為探索式對話:
- 「你這樣做背後有什麼考量?」
- 「我很好奇,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
- 「你希望被怎麼理解?」
🔸為什麼重要?
人在被貼標籤時,會進入自我防衛。但當主管願意放下評價,轉為探索與傾聽,員工才會鬆開防衛、說出真實的自己。
策略二:創造「心理安全空間」的日常制度化
🔹 可行做法:
- 每月一次「無標題小聚」,讓團隊分享近期挫折、壓力與內心話。
- 設立「非績效性一對一」機制:不談KPI,只談個人狀態與未來方向。
- 建立匿名回饋管道,鼓勵不同聲音的出現。
🔸為什麼重要?
Google在《Aristotle Project》研究中發現,高績效團隊最關鍵的特質,不是能力、學歷或資源,而是心理安全感——團隊成員是否敢於表達真實自己、不怕出錯。
策略三:將「多元價值」具體化在評估與肯定制度中
🔹 常見陷阱:
只獎勵「開口快、反應快、主動高」的表現,反而壓抑了深思熟慮型或敏感細膩型人才的存在價值。
🔹 實務調整:
- 重新設計評估指標,將「創意思考」、「團隊支持」、「自我突破」等行為納入。
- 會議結束後,透過匿名方式收集內向成員的意見,讓不同表達方式也能被重視。
- 鼓勵用「人物誌」形式,在內部平台介紹多樣化的同事樣貌與價值。
🔸為什麼重要?
當組織只看重一種表現形式,就會扼殺其他可能性。真正多元的職場,是讓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發光。
主管的一句話,可以成為一個人站在自己這邊的力量
每一位在職場上「與眾不同」的人,其實都戴著看不見的面具,努力讓自己不被討厭、不被排擠。但你的一句「做你自己就好」,或許就是他脫下面具、開始信任這個職場的起點。
作為主管,你願不願意成為第一個讓他覺得「我可以不用演」的人?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