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人行道》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強力衝擊非虛構寫作及閱讀經驗的經典民族誌
深化珍.雅各的觀察洞見,翻轉破窗理論的判斷侷限
這是一部關於街頭謀生、自我復原、地下經濟、城市治理、正常/偏差、接納/排除的「人行道生存記」。書中的主角是一群在紐約第六大道周邊街區討生活、相濡以沫的底層黑人,包括銷售「黑人書」的流動書販、販賣回收雜誌的拾荒小販、無所不用其極的行乞者,以及在毒品和酒精中半夢半醒的無家者。被這群街頭黑人暱稱為「米契」的白人社會學家杜尼爾,用了六、七年的時間,逐步獲准走進他們的生命世界,與他們一起在人行道上卡位擺攤、一起承接用路人的各種目光、一起挑戰霸道的執法警察,一同經歷街頭的悲歡離合、一同感受活著的掙扎無奈、一同見證生命的不屈不撓。
這群黑人如何先後來到第六大道並在此習得街頭維生技能?他們如何在這個棲身地滿足和解決日常需要?他們如何與來來往往的中產市民互動及建立關係?他們如何在市政府和商業促進特區高舉改造市容大旗下找尋生存的縫隙?失去這個生存據點的他們又將何去何從?杜尼爾刻劃描摹人行道上的心靈導師智者哈金、街頭最佳搭檔馬文與隆恩、使出渾身解數搭訕過路女性的墨瑞、喜歡跟小嬰兒和小狗說話的基斯、承受譴責壓力在路邊擺攤照看孫女的艾利絲等人,試圖透過筆下的這些人物來追蹤線索、解開謎團、拼湊出上述各種問題的可能答案。
同時榮獲C. Wright Mills獎與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的《人行道》,兼具豐厚的學術底蘊及高度的可閱讀性。全書配有七十張由普立茲獎攝影記者歐維.卡特拍攝的照片,藉由圖文並茂的呈現,讀者將身歷其境看見都市底層之人的容貌,感受在社會結構重重限制下普遍人性的韌性及溫暖。與此同時,重新賦予我們對於無家者、底層黑人或街販的想像,激發我們對在特定社經條件及空間脈絡中的人性展現有嶄新的認識,進而影響我們思考究竟要什麼樣的扶貧方案、都市空間管理及偏差行為規範。
貧窮經濟研究室研究員—洪敬舒
「人行道在你的想像中,扮演什麼功能?在細讀此書前,我的認知只停留在景觀空間及行動便利的功能性,未曾想過人行道也存在著社會融合的契機。《人行道》一書詳盡描繪美國街頭小販如何遊走於紐約市地方法津邊緣,傾其所能地爭奪有限空間及生存權,又如何巧妙地在街頭建構出所有人(包括路人)都有可能融入的地下經濟體統。這個由弱者及更生人個體所串接的經濟網絡,意外地在人行道上形成社會賦歸的穩定力量,這是連龐大、昂貴的矯正系統都難以實踐的初衷。而巧妙處就在於把『破窗理論』的社會控制,翻轉成以社會融合的『補窗思維』,賦予空間在秩序之外,更加豐富的社會資本元素。本書不僅適合推薦予所有關注貧窮議題的群體,私以為所有政策制定者更應當人手一本!」
清華大學人類學所助理教授—方怡潔
「看向最熱鬧的城市其邊緣的角落縫隙,杜尼爾捕捉了紐約格林威治村第六大道上無家者的日常生活、經濟活動以及意義世界。他用一本高潮迭起的精彩民族誌告訴我們,最失序之處其實有個非正式社會控制的體系,看似最無根漂泊的人也能發展出社會性,在沒有任何制度資源的情況下,彼此互助、分享、提醒、協商、分配資源並扶持體諒,這一切都會讓我們在掩卷後反省基於中產階級的階級位置所想像出的『井然有序』的有限性。」

  • 書名:《人行道》
  • 作者:米契爾.杜尼爾(Mitchell Duneier)
  • 譯者:黃克先
  • 出版社:游擊文化
  • 出版日期:2018/09/05

作者簡介

米契爾.杜尼爾(Mitchell Duneier)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現為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第一本著作《史林的桌》(Slim’s Table)即榮獲美國社會學會傑出學術著作獎,代表作《人行道》則獲得洛杉磯時報圖書獎與C. Wright Mills獎,最新作品為《貧民窟》(Ghetto)。
avatar-img
6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e Green Book《幸福綠皮書》有一幕令我難忘的場景—當白人司機東尼在公路上替車子換汽油時,路旁正在耕作的男女、老少黑人同胞看著衣冠楚楚的Dr. Shirley ⠀⠀ 那複雜的眼神,讓我想到米勒的畫—拾穗。 ⠀⠀ 米勒有「鋤頭畫家」的稱號,大部分的成長歷程都在稻田中與農夫為伍,畫作
Thumbnail
紐約是一個令人眩惑的城市,各色人種從最富有到最貧窮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可以說龍蛇雜處,高手在民間。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我是李新善,七年級生。一位人類圖講師及分析師。我從2015年接觸人類圖至今,曾至各級學校、中小企業演講,其中大獲好評的是我在講述人類圖如何應用在職能職涯、愛情生活。我並不是人類圖大師,僅僅是分享人生之中汲取的經驗,並且將我的人生座右銘置入其中:「懂得怎麼開始,就懂得怎麼前進。」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弱聯繫是如何促成社會運動的發生?瞭解弱聯繫的重要性,從社會學研究和社會運動案例中揭示習慣、社群影響力,以及個人成長和社會變革之間的深刻關聯。
Thumbnail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系教授馬修·德斯蒙德,所寫的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記錄8個家庭在租房苦海中的掙扎。必須說的是,這本作者博士論文發展而成的書,要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的理論,有。要可讀性,有。要讓人反思,有。
10/28/2015 華青幫?   參觀完費城的獨立廳及自由鐘之後。 我帶著四十二個人走在大街上,要步去去市政廳附近的市場吃中飯。   四十多名華人,橫衝直撞的走在大街上,似乎是華青幫在街上糾眾鬧事一般。   連坐在路邊的乞丐,看見這麼多人,都不禁的將身前的碗往自己身旁拉回去。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真實,卻也令人悲傷。第一次可以這麼近距離地認識到美國黑人貧民社區和幫派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結構,或許我們無法直接幫助到他們,但是至少可以好好反思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長環境,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擁有相對好的生長環境,才讓我們的努力有所價值。
Thumbnail
「精彩、引人入勝」無法完整形容我看完本書的觀感,他帶給我更多的是對自我探問,以及對移工朋友生活現況的好奇心。這本書是由一位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資深記者簡永達、根據 7 年間對政府、移工團體、仲介採訪的內容所出版的著作《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內容淺顯易懂,並能引領讀者用更開闊的思考方式觀察移工議題。
The Green Book《幸福綠皮書》有一幕令我難忘的場景—當白人司機東尼在公路上替車子換汽油時,路旁正在耕作的男女、老少黑人同胞看著衣冠楚楚的Dr. Shirley ⠀⠀ 那複雜的眼神,讓我想到米勒的畫—拾穗。 ⠀⠀ 米勒有「鋤頭畫家」的稱號,大部分的成長歷程都在稻田中與農夫為伍,畫作
Thumbnail
紐約是一個令人眩惑的城市,各色人種從最富有到最貧窮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可以說龍蛇雜處,高手在民間。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我是李新善,七年級生。一位人類圖講師及分析師。我從2015年接觸人類圖至今,曾至各級學校、中小企業演講,其中大獲好評的是我在講述人類圖如何應用在職能職涯、愛情生活。我並不是人類圖大師,僅僅是分享人生之中汲取的經驗,並且將我的人生座右銘置入其中:「懂得怎麼開始,就懂得怎麼前進。」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弱聯繫是如何促成社會運動的發生?瞭解弱聯繫的重要性,從社會學研究和社會運動案例中揭示習慣、社群影響力,以及個人成長和社會變革之間的深刻關聯。
Thumbnail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系教授馬修·德斯蒙德,所寫的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記錄8個家庭在租房苦海中的掙扎。必須說的是,這本作者博士論文發展而成的書,要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的理論,有。要可讀性,有。要讓人反思,有。
10/28/2015 華青幫?   參觀完費城的獨立廳及自由鐘之後。 我帶著四十二個人走在大街上,要步去去市政廳附近的市場吃中飯。   四十多名華人,橫衝直撞的走在大街上,似乎是華青幫在街上糾眾鬧事一般。   連坐在路邊的乞丐,看見這麼多人,都不禁的將身前的碗往自己身旁拉回去。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真實,卻也令人悲傷。第一次可以這麼近距離地認識到美國黑人貧民社區和幫派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結構,或許我們無法直接幫助到他們,但是至少可以好好反思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長環境,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擁有相對好的生長環境,才讓我們的努力有所價值。
Thumbnail
「精彩、引人入勝」無法完整形容我看完本書的觀感,他帶給我更多的是對自我探問,以及對移工朋友生活現況的好奇心。這本書是由一位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資深記者簡永達、根據 7 年間對政府、移工團體、仲介採訪的內容所出版的著作《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內容淺顯易懂,並能引領讀者用更開闊的思考方式觀察移工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