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週六連載,移居花蓮Q&A_第九題》花蓮交通很不便嗎?

(寫在太魯閣號意外之後) 我想聊一下「大眾運輸」這件事。
先說幾個我認為所謂好的「大眾運輸」應該具備的重點(我對相關領域並無太多研究,若有任何批評指教都歡迎提出),按重要順序應該會是:保障生命及財產安全、普及且平等、無障礙、密集且銜接順利的路網、符合客群需求的速度、符合客群期待的價格。順序應該是這樣沒錯吧。
我要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搞錯順序。說的做的跟心理真正在乎的不一樣。
騎車戴耳機,開車用手機,反正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我有顧安全,但拜託,問題不是你自己的安全啊,身為駕駛人,所謂的安全是指自己跟「其他用路人、行人和乘客」的安全啊!臺灣的我們太習慣便宜行事,臨停併排違規超車,未成年駕駛,方向燈亂打,機車上人行道,汽車深夜紅燈右轉,喝酒抽菸聽音樂玩手機邊駕駛…。
廣告說,車,就是我們家的延伸,車子就是移動的家,所以想怎樣我就怎樣。發生什麼事反正不會是我啦不會是因為我啦我不會那麼衰啦,只是一下下而已,只是一點點而已,只是一咪咪而已,還好吧?
這裡好像應該配一張圖。
這裡好像應該配一張圖。
我覺得不好。這個問題已經大到根本不用正式開戰,對岸只要癱瘓我們的交通讓我們亂上加亂,很快,整個治理系統就會在極短時間之內崩毀。
如果您也認同駕駛習慣很重要,駕駛習慣是安全的根本,那我們可以來到今天的題目了。每逢交通事故必有人倡議「給花東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所以今天的題目就是:

Q:花蓮的交通很不便嗎?

不便指的究竟是哪一項?
不夠快?南迴跟蘇花改雪隧都通了,環島鐵公路網之一日臺灣島生活圈也要完成了,究竟是要多快才夠快;不夠安全?蘇花改了仍然遊覽車事故頻傳,傳統認知比公路安全的鐵路竟然也在短短三年內分別在蘇花幾乎剛好就是頭尾兩端出事,究竟要蓋什麼路才安全。
所謂的交通,或者說所謂的大眾運輸,在安全之後顧及的應該是普及與平等吧?所以也許真正要問的,不是花蓮交通不便嗎,而是花蓮生活機能缺少了哪些,導致我們需要怎樣的移動去彌補。
所謂的生活機能,就是當你需要的時候,需求會被滿足。我們假設一下,住在花蓮中區光復鄉一位長輩,要去花蓮市區看醫生順便買點菜。你覺得長輩一個人在公車站等半天公車、然後要把整天都花在這上面實在很可憐,應該要有更快的方式!然後就會有人跑出來說,對,所以我們要蓋花蓮台東高速公路…
等等,高齡駕駛不就是花蓮或農村交通意外頻傳的主因之一嗎!
於是你又說,好,那我們增加公車班次跟頻率(還有蓋高速公路這樣可以增加時速),至少讓長輩可以減少等候的時間…
等等,他要買菜還要看醫生,你真心覺得回程他還有體力大包小包等公車回來?
花蓮的路邊風景。
當然,高速公路或鐵路有其必要,各方各業使用的方式不同,最大公約數本就難求,但我認為在花蓮談大眾運輸、談所謂交通之前,先讓我們談一談生活機能好嗎。不搞清楚是哪些人需要怎樣移動、移動去做什麼,蓋再快的路開再快的車都沒用,只是高級失誤還是低級失誤的差別而已。
之前花蓮有個旅遊觀光口號是「你的風景是我的日常」,聽起來很浪漫有沒有但你顛倒順序看看,「我的日常是你的風景」,是不是浪漫度有點減低了,是不是開始思考在地人的日常其實除了那些好山好水好純樸好手作好人情好真誠之外,有一些難言之隱難以言喻的東西。

那個東西就叫生活機能。

今天從吉安騎單車去林田山逛市集,七十多公里路程目測統計十輛車大概五輛休旅三輛加頂兩輛貼紙Snow Peak,這時代我們對家跟旅行的理解跟體現已經不同了,這些願意讓車成為家的延伸且有辦法在一個地方憑空快閃打造一個家的人,是我認為談論花東創生相當重要的一批關係人口。但如果只用兩地居去溝通那形同虛設,最糟的結果就是創生跟露營都只是風氣,風氣過了一切都變空氣。
講創生,講兩地居,真正要做到的是兩個地方都有讓我得以生活的完善機能,而不是在喜歡的地方爽爽生活、要看醫生的時候「回」臺北就好。如果凡事都要比照都市辦理,當然大眾運輸的重要順序會看反,唯有讓兩個地方都有在乎的人,你才會真正在乎兩個地方的生活機能要一樣好。
到處露營的人算不算兩地居?如果算,那特地取一個「兩地居」當口號有何意義?如果不算,那為什麼不算?因為沒有跟當地人產生關聯?那如果我在當地國小操場搭帳篷呢?因為沒有在當地消費?那我隔天逛早市買當地農產自製早餐呢?因為只住一個晚上?那如果我每個月都去一個晚上呢?重點是,我終究不會在意這裡的人會不會死在開往慈濟的救護車上;重點是,如果因為人口少、無法蓋大型醫院的話,可不可以讓沿途中繼的醫療品質都是好的,可不可以讓每個村落社區都是有基礎自救能力的。
所謂的生活機能,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安居樂業。有時候,交通議題,只是讓我們對其他村落基處建設的缺乏視而不見。有時候,預測一個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設計一個世界。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新的創意、新的建設,而是新的推動方式和組織結構,以及新的社區,新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網絡。
豐田文藝季的卡車演唱會司機大哥楊姓少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步行嗜好者,移居花蓮靠山新住民。「有点文化」負責人,「有點熟游擊廣播電台」「豐田電台TOYOTA RADIO」台長,「花蓮豐田移創指導所」舍監,小犬MAJIgaga的犬父。希望藉由寫作梳理自己協槓多工但一知半解的所做、所見與所想。主題包括讀書心得、工作筆記、農村大小事,藝文和創意高齡等議題。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