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過去的。」
過去一段時間時常這樣安慰別人。仔細想想,也是因為曾經受到這樣的安慰才會依樣地對別人說這句話吧。甚至在新寫的歌裡也有一段歌詞說著說類似的話。然而這句話和現實並不相符,或是說這句話還有很大的延伸空間。說得不完備或許是因為不想費太多喉舌解釋,或許覺得講太多也沒人懂,也或許真的深信這句話的道理。
事實上痛苦根本不會過去。或許過了一段時間感覺好一些了,那也只是因為有了足夠的心力去和痛苦耗時間。痛苦是層出不窮的,更精細地說,生命的本質就是痛苦。小寶寶一出生就得面對痛苦才得以呼吸,現今所有的消費行為,百分之百目的都是為了減輕痛苦。記得以前有一次去眼科診所看診前,順道去隔壁超商買了一杯咖啡,醫生看到手上的咖啡就說不要再喝咖啡了,那會上癮。我就想問甚麼是上癮?為甚麼會上癮的東西就不宜碰呢?
喜歡咖啡,因為好喝,所以對咖啡上癮,不喝咖啡渾身不舒服。
喜歡音樂,因為聽了很開心,所以對音樂上癮,不聽音樂渾身不舒服。
喜歡看書,因為看書可以獲得知識,所以對看書上癮,不看書渾身不舒服。
那為何咖啡不行,音樂和書就可以?醫生或許是為了咖啡產業的剝削所以才建議我不要繼續喝咖啡,但是音樂和書就沒有剝削嗎?要是對醫生提出這般質問一定會被趕出去吧,畢竟後面還有很多人在排隊候診。
我不是心理學家,但我相信「肛門期」和「口腔期」這些理論。我也親身經歷過,不過那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人類的生活,就是不斷地在「痛苦」和「解決」中無限的循環。直到死亡的那天才肯罷休。(這我不敢保證。)大學時有一堂課,老師要大家討論「人活著的意義。」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人類活著是在追求快樂。」當時課堂上(有在上課)的人對這個結論都表示同意。現在看來,我認為人活著追求的是在「減輕痛苦」或是說所謂的「幸福」就是減輕痛苦。(但短暫的幸福和永久的幸福不太一樣,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這些之後有機會再談。)
可以躺著就不要坐著。
可以坐著就不要站著。
可以不動就不要動。
這樣最幸福了。
但是不運動,往後迎接的將會是更多的痛苦。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從考古學家的發現與研究,就能知道這是古今的事實。(雖然我沒有親眼看到不能完全相信。)但是現今有一部分的痛苦,確實是因為人際而產生。
記得小時候要去買一些餅乾飲料,都會特別走去離家更遠一點的超商買。途中會經過一家「柑仔店」,以前都會在這裡買東西。但不知為何,這種富含人情味的店舖,從小就有些排斥,總覺得是一種壓力。反而在「超商」購買商品,給我一種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儀式感,交易行為結束後就完全無瓜葛的輕鬆感覺。手上拿著剛買的汽水和餅乾,回程的路上刻意繞了遠路,因為擔心柑仔店老闆若看到我手上的商品,可能會因此而感到難過。
「都是因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想法可能會萌生,但因為把痛苦投射到別人身上實在是最最輕鬆,最不費力氣的事情。和花錢一樣地容易。連低智商的笨蛋都可以輕易做到。
可以怪別人就不要怪自己。
這樣最輕鬆了。
以前——應該說是一直,都被朋友說你想太多了。我常常回應「是你想太少了啦。」要是真可能的話,請告訴我不要想這麼多的方法吧。
「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因為生而為人的不自由。」人類本來就很廢,自己也知道自己很廢,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電影、小說、音樂,這些藝術的誕生。藝術裡描繪著想像力,訴說著完全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除非擁有讓暴雨馬上停止的能力,
除非擁有能讓看穿內心的讀心術,
除非能有讓壞掉的機車馬上發動的特技,
能讓1+1不等於2,能讓操控地心引力,
痛苦才會真的過去。
看來改變世界是沒有辦法了,那讓自己活得輕鬆自在一點相對比較容易達成吧。
覺得受不了群體,你就會獨處。
覺得受不了愚蠢,你就會讀書。
覺得想得太多,自然就會想少一點。
覺得想得太少,就會一直思考下去。
生命自然會找到出口,所以只要活著就可以了。
我想這一大堆廢話就是所謂的「總會過去的。」其中的意義。
但講這些廢話太燒腦了,有點痛苦噢。
反正,總會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