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民主衰敗(五):認真辦媒體,不如亂罵吸引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政治極端化的時代,努力辦個仔細查證、盡可能讓證據說話的媒體,就可以導正網路時代民主政治的缺陷嗎?各種研究的結果,都是不太樂觀。有些認真、把專業倫理放在心裡的媒體,或許可以靠訂戶生存、或許可以每年拿到許多新聞獎項。但在社群網路上,請優秀記者寫出來的專業報導,吸引力、聚眾力遠比不上立場鮮明的傳聲筒。
例如這個二〇一七年發表的研究,就找來一所美國中西部大學的94位大學生,讓他們在電腦上閱讀新聞。新聞有分四類,醫療保險、最低薪資、槍枝管控、墮胎,都是美國政治立場鮮明的熱門議題。每個主題會有四篇新聞,分屬優質媒體贊同、優質媒體反對、傳聲筒贊同、傳聲筒反對四個媒體X立場的二乘二分布。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14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5K會員
49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閱讀或觀賞喜歡的舊「文本」,如舊詩、舊小說、經典漫畫、看過的舞台劇、音樂劇,甚至哼唱從小聽到大的流行音樂,都可能會有類似的效果。但從Netflix這樣的網路影劇平台興起後,我們可以隨時從網路上觀看喜歡的舊影劇,不用像以前第四台時代只能從正好播出的影片挑選。
如果你覺得疫情已經讓你精疲力竭、或過度擔心、焦慮,那你還真可以考慮「老劇新看」,不要再去追新的劇集,尤其那些燒腦的推理、犯罪影集。每天思考防疫措施、準備上網課或網路遠端工作、留意什麼Delta variant、Delta plus還有普篩、廣篩等新名詞,就已經讓大腦疲憊不堪,還要擔心軟性封城帶來的經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會先選擇ivermectin,是因為全世界對這個藥物都有廣泛的使用經驗(用來治療寄生蟲與皮膚病),而且在之前的治療劑量下有很好的安全性。這國家級的研究可提供「伊維菌素可否用來治療新冠肺炎」的最終答案,為這一年來的爭議畫上休止符。
確認偏誤跟教育、智力無關,最聰明的受測者,跟低智商的人反應都差不多。即使是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還是會有確認偏誤。如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艾提爾.卓爾(Itiel Dror)就證明鑑識科學家也會犯專業相關的確認偏誤:如果給他們暗示,跟他們提到「嫌犯的自白」或「有不在場證明」,會影響他們的判讀。
在商業界,如何避免決策者的「確認偏誤」,是事關企業存活的關鍵,必須內化到專業經理人的大腦裡。所以在進步國家的教育體制裡,也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思考訓練,讓年輕人從小開始就能接受批判性思考。要如何減少大腦內建的「確認偏誤」?最常提到的是稱為「魔鬼辯護人」(devil’s advocate)的思考訓練,
研究者還跑出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因為真正答對的人很少,例如第一題的文化比較組,228位美國學生只有21位答對。但,207位答錯的學生,自信程度是85%。答對的21人,自信程度卻只有51%。其他組別的數字也差不多是這樣。也就是說,仔細盤查思索、正確找出答案的人,反倒對自己沒有信心。
閱讀或觀賞喜歡的舊「文本」,如舊詩、舊小說、經典漫畫、看過的舞台劇、音樂劇,甚至哼唱從小聽到大的流行音樂,都可能會有類似的效果。但從Netflix這樣的網路影劇平台興起後,我們可以隨時從網路上觀看喜歡的舊影劇,不用像以前第四台時代只能從正好播出的影片挑選。
如果你覺得疫情已經讓你精疲力竭、或過度擔心、焦慮,那你還真可以考慮「老劇新看」,不要再去追新的劇集,尤其那些燒腦的推理、犯罪影集。每天思考防疫措施、準備上網課或網路遠端工作、留意什麼Delta variant、Delta plus還有普篩、廣篩等新名詞,就已經讓大腦疲憊不堪,還要擔心軟性封城帶來的經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會先選擇ivermectin,是因為全世界對這個藥物都有廣泛的使用經驗(用來治療寄生蟲與皮膚病),而且在之前的治療劑量下有很好的安全性。這國家級的研究可提供「伊維菌素可否用來治療新冠肺炎」的最終答案,為這一年來的爭議畫上休止符。
確認偏誤跟教育、智力無關,最聰明的受測者,跟低智商的人反應都差不多。即使是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還是會有確認偏誤。如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艾提爾.卓爾(Itiel Dror)就證明鑑識科學家也會犯專業相關的確認偏誤:如果給他們暗示,跟他們提到「嫌犯的自白」或「有不在場證明」,會影響他們的判讀。
在商業界,如何避免決策者的「確認偏誤」,是事關企業存活的關鍵,必須內化到專業經理人的大腦裡。所以在進步國家的教育體制裡,也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思考訓練,讓年輕人從小開始就能接受批判性思考。要如何減少大腦內建的「確認偏誤」?最常提到的是稱為「魔鬼辯護人」(devil’s advocate)的思考訓練,
研究者還跑出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因為真正答對的人很少,例如第一題的文化比較組,228位美國學生只有21位答對。但,207位答錯的學生,自信程度是85%。答對的21人,自信程度卻只有51%。其他組別的數字也差不多是這樣。也就是說,仔細盤查思索、正確找出答案的人,反倒對自己沒有信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每每觀看、收聽台灣的新聞時我不喜歡看那些政治濃厚的、色彩強烈的電視台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在總統大選前再度重看《真相製造》,真令人有感。從書中可以看出,選舉操作已經不是好好講政見,而是如何使用社群媒體,聳動且好懂的方式,來吸引選民的支持。社群媒體機制對容易引起情緒的文章提供更高的演算法,更高的推波。
Thumbnail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公布2023年的數位新聞報告,台灣媒體滿意度僅28%,排在46國中的第41名,亞洲表現最差。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每每觀看、收聽台灣的新聞時我不喜歡看那些政治濃厚的、色彩強烈的電視台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在總統大選前再度重看《真相製造》,真令人有感。從書中可以看出,選舉操作已經不是好好講政見,而是如何使用社群媒體,聳動且好懂的方式,來吸引選民的支持。社群媒體機制對容易引起情緒的文章提供更高的演算法,更高的推波。
Thumbnail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公布2023年的數位新聞報告,台灣媒體滿意度僅28%,排在46國中的第41名,亞洲表現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