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真相製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2021)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2021)

這是本很有意思,即使厚達四百多頁,卻能不知不覺看完的書。而且正好跟到了作者劉致昕六月底的線上新書發表,在收到書前就先聽到前面幾章的故事。

假新聞、網軍、境外勢力、認知作戰……這些近幾年讓人再熟悉不過的名詞,對民主的影響和風險未必直接、立即發生,但如果能長期、慢性地讓人懷疑,或是不信任民主制度,就已達成有意操作者的目的了。

太久沒有認真寫讀書筆記了,我想還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記錄我很有興趣的幾個部分就好。篇幅裡會交錯呈現書中讀到,以及自己聯想的問題。

對外來者的反感,還有擔心自己反而成為「少數」的焦慮

從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因2015年以來難民大增累積的爭端,到印尼網路社群上對穆斯林的排斥,透過「情緒」和「焦慮」得以帶動網路言論的「風向」,甚至進一步影響了實際的投票行為,「事實」顯得似乎沒那麼重要。感覺到的「威脅」,尤其來自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外來者」帶來的「危險」,才是真的。

在此背景下,對許多右派支持者來說,「新聞」報導的大多是「謊言」和敵方(尤其進步派政治人物與媒體)的「陰謀」。這也反映了當今大眾傳播媒體在如此分化,甚至進一步因為社群媒體演算法基於偏好、立場及使用習慣而彼此區隔的時代,顯得並不「可信」,透過社群上的人際網絡,所能見到的才是「真實」。

這股對立的社會氛圍不斷被放大。有趣的是,對於進步派、支持族群及LGBTQ等多元群體同屬平等者,部分右派表示的是:我為何只能「政治正確」?我的言論自由被「侵犯」了。

説好「中國故事」的宣傳機器與「小粉紅」的故事

正當西方主要國家譴責中國「隱瞞」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至今依然天翻地覆的同時,在中國的官媒、社群平台的運行下,中國則是控制疫情得當,且熱心對外提供援助、資源,且「負責任的」大國。

而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疑慮、香港2019年反逃犯條例修訂(反送中)示威以來的社會動盪,在中國的宣傳機器,還有應用YouTube、Twitter等國內禁用(除非以vpn翻牆)、專屬於特定官員、人士的社群平台的對外宣傳,也針對不諳中文、中國局勢的外國人,塑造出「新疆當地生活美好」、「香港示威者才是恐怖份子」等官方篩選過的「真實」故事。配合「民營」業者製作影片,或是國外網紅的影音作品,使得這些故事越看越像真的。

「小粉紅」的愛國情緒與出征言論,則早已於世界各地的網路世界流行,動輒指控外國人在「辱華」的言行宛如遍地開花。當身處台灣的我們認為小粉紅作為「五毛」,幫助中國政府形塑對其有利的輿論,或至少造成目標國家的民心動亂與對立,但沒注意到的,卻可能是「他們真心相信了那些大量轉發的訊息」。從另一角度來看,「小粉紅」除了作為資訊操縱的推手,更是受害者。

內容農場、錯假訊息對民主有傷害,但政府的「小編」與「迷因工程」真的沒問題嗎?

書中最後一章回到了台灣。從2017年政府期望寺廟等宗教場所的「減香」,被傳成「滅香」的紛亂,到2018年1124大選所撕裂的許多家庭、同事間情感的事件,都不難發覺訊息造假,還有私人群組、社團轉傳訊息的影響力。

然而政府逐漸重視的網路聲量、社群行銷卻仍不無疑慮。用「哏圖」的幽默,化解社群上誤傳的訊息固然不是壞事,然而更多的時候,像是對於情緒、劃分敵我的操作,卻也在政府「澄清謠言」及「對抗錯假訊息」的同時發生。而支持執政黨,未必領有金援(俗稱的「1450」?)的網紅與匿名側翼粉絲專頁,則也同時在政府的聲量競爭下,成為重要的外部支持。在他們「自發性的」參與下,支持政府與執政黨的訊息則以貼近各自粉絲、受眾的方式傳散出去,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或許在野黨、反對派仍在做類似的事,但真能合理化現在政府的作法?老實說很難完全認同。

最後

2016年美國川普、希拉蕊角逐總統大位,以及英國脫離歐盟公投的事件,早已有無數討論,也讓大家更意識到巧妙地運用社群平台上的數位足跡、個資漏洞,可以發揮的空間將會十分龐大。

這是正在發生,而且影響層面廣達全球的議題。如何因應?明確的答案並不容易找到。不過,如果對於自己作為「人」,理解事情可能有偏見、可能被誤導這件事有所理解,從而學著多看、多聽、多想,而且少點第一時間在鍵盤上筆戰的憤怒,也許會有點幫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o-Hong Tsai的沙龍
10會員
10內容數
Po-Hong Tsa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24
短短26個英文字,翻成中文頂多40多字,幾乎改變整個網路生態;更實際地說,如果美國當時沒有這一條法律,今日的Google、Meta未必會有目前規模。  
2024/07/24
短短26個英文字,翻成中文頂多40多字,幾乎改變整個網路生態;更實際地說,如果美國當時沒有這一條法律,今日的Google、Meta未必會有目前規模。  
2023/10/21
目前中國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臺灣問題」,而是「中國問題」,尤其中國在試圖重建「中華帝國」的框架下,臺灣被視為「有待收復」的領土,凸顯當今民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況下,這個「帝國」的存在,對東亞及世界局勢的潛在影響著實巨大。
Thumbnail
2023/10/21
目前中國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臺灣問題」,而是「中國問題」,尤其中國在試圖重建「中華帝國」的框架下,臺灣被視為「有待收復」的領土,凸顯當今民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況下,這個「帝國」的存在,對東亞及世界局勢的潛在影響著實巨大。
Thumbnail
2023/05/05
「人選之人:造浪者」可能是近期最喜歡的台劇了,尤其是在看完「模仿犯」,對結局有點失望的狀態下看完這齣(笑)。對於地方大選結束,不久又要總統大選,三天兩頭都在選舉的台灣人來說,這齣戲果然只有台灣人拍得出來,而且非常有趣,話題也必然會持續延燒一陣子。 (!!!!!劇透警告!
Thumbnail
2023/05/05
「人選之人:造浪者」可能是近期最喜歡的台劇了,尤其是在看完「模仿犯」,對結局有點失望的狀態下看完這齣(笑)。對於地方大選結束,不久又要總統大選,三天兩頭都在選舉的台灣人來說,這齣戲果然只有台灣人拍得出來,而且非常有趣,話題也必然會持續延燒一陣子。 (!!!!!劇透警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並不是它會成為真實,真正的危險是如果我們聽了太多的謊言,就再也無法分辨真實得樣貌,到時我們能怎麼辦,只能放棄追尋真相的希望,而滿足於編造的故事。」
Thumbnail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並不是它會成為真實,真正的危險是如果我們聽了太多的謊言,就再也無法分辨真實得樣貌,到時我們能怎麼辦,只能放棄追尋真相的希望,而滿足於編造的故事。」
Thumbnail
假新聞、認知作戰,自從2016美國總統大選、2018台灣公投等事件後,這些詞彙便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它們從何而來?又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Thumbnail
假新聞、認知作戰,自從2016美國總統大選、2018台灣公投等事件後,這些詞彙便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它們從何而來?又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Thumbnail
科幻小說常糾出現實裡潛伏的衝突,拋一個科幻擰轉來引爆,讓衝突開花。寓言只要寫得夠符合人性和體制,總有一天成為預言。
Thumbnail
科幻小說常糾出現實裡潛伏的衝突,拋一個科幻擰轉來引爆,讓衝突開花。寓言只要寫得夠符合人性和體制,總有一天成為預言。
Thumbnail
2018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成為日後討論社群媒體新聞傳播必然引用的文章,該論文指出,假新聞傳播的比真相更遠、更快、更廣,且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謊言繞過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子。」 我們到底還能相信誰?
Thumbnail
2018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成為日後討論社群媒體新聞傳播必然引用的文章,該論文指出,假新聞傳播的比真相更遠、更快、更廣,且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謊言繞過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子。」 我們到底還能相信誰?
Thumbnail
在資訊泛濫,而且真確性愈來愈模糊的環境下,如何加強自己對資訊的判讀力,將會成為重要的命題……
Thumbnail
在資訊泛濫,而且真確性愈來愈模糊的環境下,如何加強自己對資訊的判讀力,將會成為重要的命題……
Thumbnail
推薦書:真相製造 這幾年來,我們一直都知道有假新聞存在,但是其實沒有人知道到底影響我們有多深,這本書的作者是服務於致力報導真實新聞的媒體 “報導者” 中的記者 致昕,藉由他的長期採訪,我們將透過他的眼睛以及他所記錄下的這 15 萬字,了解事情到底有多嚴重,而我們卻身處其中.
Thumbnail
推薦書:真相製造 這幾年來,我們一直都知道有假新聞存在,但是其實沒有人知道到底影響我們有多深,這本書的作者是服務於致力報導真實新聞的媒體 “報導者” 中的記者 致昕,藉由他的長期採訪,我們將透過他的眼睛以及他所記錄下的這 15 萬字,了解事情到底有多嚴重,而我們卻身處其中.
Thumbnail
歷史上從不缺資訊帶來的重大改變,從路德翻譯聖經開始的宗教改革就是從小冊子開始影響人,加上印刷術的推波助瀾,終成了影響歐洲歷史的大事。而美國革命成功後掌握地方報社,控制新聞宣傳,成為各黨側翼也不是新鮮事。直到社群媒體發展起來,形成的傳播速度超越原先想像的傳播鏈快到來不及管制,則是新興的社會現象,相對
Thumbnail
歷史上從不缺資訊帶來的重大改變,從路德翻譯聖經開始的宗教改革就是從小冊子開始影響人,加上印刷術的推波助瀾,終成了影響歐洲歷史的大事。而美國革命成功後掌握地方報社,控制新聞宣傳,成為各黨側翼也不是新鮮事。直到社群媒體發展起來,形成的傳播速度超越原先想像的傳播鏈快到來不及管制,則是新興的社會現象,相對
Thumbnail
這是本很有意思,即使厚達四百多頁,卻能不知不覺看完的書。而且正好跟到了作者劉致昕六月底的線上新書發表,在收到書前就先聽到前面幾章的故事。
Thumbnail
這是本很有意思,即使厚達四百多頁,卻能不知不覺看完的書。而且正好跟到了作者劉致昕六月底的線上新書發表,在收到書前就先聽到前面幾章的故事。
Thumbnail
也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在網頁上翻來找去看到推薦,點進去一看作者感覺還不錯,就把這書放進博客來的下次再買清單裡面,然後上圖書館的網頁去搜尋,看有沒有這本書可以借,很幸運的有。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跟我一樣用這樣的方式來看書,畢竟這種方式一來省錢二來省資源,實在沒有必要買了一大堆書,拿來家裡放著占空間,卻又不讀
Thumbnail
也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在網頁上翻來找去看到推薦,點進去一看作者感覺還不錯,就把這書放進博客來的下次再買清單裡面,然後上圖書館的網頁去搜尋,看有沒有這本書可以借,很幸運的有。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跟我一樣用這樣的方式來看書,畢竟這種方式一來省錢二來省資源,實在沒有必要買了一大堆書,拿來家裡放著占空間,卻又不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