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疫情下的悲觀社會情勢

在疫情期間,除了每位人民自己對自己的管制之外,各個公司行號團體也都調整了工作的節奏。許多人突然間都開始適應 WFH 的生活。
事實上,疫情發生也並非這一時半會的突發狀況,而是早從2020年就一路延燒到現在。過去大量發生案例之時,全球許多地方都早因為猛烈到幾乎猝不及防的病毒蔓延攻勢而被迫啟動 Lock Down 措施來阻斷傳播。於是當時許多人都已經真切的在實踐居家辦公與遠距會議的執行措施。
那時候的台灣,因為邊境的管制得宜,一時之間成為全球桃花源一般的淨土,盡管大家依然會自律的做好個人防護,但基本上公司行號照常上下班,室內與戶外活動也都如期舉辦。
這一切直到2021年5月中的急遽變化讓所有人忽然豬羊變色。
除了許多人在生活與工作上的變化之外,公司也跟著被迫做出許多調整。例如為了減少群聚,所以開始「降載」上班。也就是減少在辦公室的人數,避免員工們因為要通勤到辦公室所以在路上可能造成的染疫風險。且辦公室內基本上也是高風險區域,大家要面對面開會討論事情,很難完全達成對防疫的措施嚴格落實。
而因為遠距工作,於是大家也慢慢成了科技工具的熟練使用者。例如這段時間可能讓許多人懂得如何使用 Google Meet、Zoom...等線上會議工具,除了學校的教學可能在線上執行之外,很多會議也都透過這些工具執行。
這樣的情勢,也小小掀起了一波科技工具的購買潮。除了可以發現電商平台上相關產品的缺貨外,也很容易看到很多人在轉賣自己的舊設備,甚至是因為公司多配了新款產品,於是轉售出來。
如此也讓整體景氣看起來並沒有如同想像般的差。但這些臨時的需求,其實來得很快,卻不是一個正常的需求。也就是當這一波的需求過去之後,反而會讓生產廠商可能產生因為市場催單造成的偽需求。
除了這類情勢外,真正在社會上經營實體商店者,可以算是真正的重大衝擊受災。所有人都主動或被動的減少外出,也讓許多在社會上的活動行為減少。既然沒有活動,也就更沒有商業零售的場景發生了。但所有實體商店經營者,每月的重要開銷之一肯定是房租,而背後的這位房東,或許也是間接受害者群體一員。
因此少數經營者比較幸運的被房東減免房租,但也僅僅算是能多支撐一段時間。整體社會的經濟活動一天不能恢復正常,對經營者來說就會損失一天的商業機會與收入。如此情況持續下去的話,真正面臨倒閉都只是早晚要發生的事情罷了。
我們面對這樣的情勢,也充滿無奈。或許消費者們在此時節可以量力而為的透過消費來支撐自己喜好的店家,但杯水車薪還是頗難真正從本質上改變局勢。這一切只能盼望有關當局用正確且有智慧的方式來帶領社會走向正常的一天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