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麻木的亂世備忘 - - 讀韓麗珠《半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要不是之前看過多位文友寫過《黑日》的書評和其對時代之意義,一直沒有特別留意香港文學的我,應該不會把此書入手(雖然今年也有買過《我香港我街道2》)。
而說實在,此書以散文集方式呈現,內容闡述亦相當直白,沒有甚麼文學修養的我,也覺得容易入口,儘管中間有個別段落的深層含意,還是不太讀得明白。
此書以半虛疑的視角,記述了作者(或散文裡的自述者)對於運動和武肺下對社會、自身的觀察和感覺。好些的段落,雖擦邊球地沒有直指哪是甚麼事情,及其發生的地方,但對於這兩年經歷了不少事情的香港人,就算沒有高調表明,也自能心神領會;但在部份的段落,作者還是不厭其煩(或有意識)地,直接道出了各種事件(如721、831)的原委(儘管略有潤飾但不影響事實的傳遞)、牽涉的主角,甚至直斥港區國安法的存在。
在荒誕的事情接踵而來,叫人瞠目結舌的程度不斷升級的世態下,也許我們對於運動的片段、極權的各種暴行,多少仍存有一點記憶,但在盛怒和筋疲力揭的情況下,我們未必有足夠的心力,詳細思索這些驚濤駭浪對於身體、心理、人性的衝擊和操縱;而武肺下面對著種種「抗疫措施」,許多人曾經感到恐慌、失措,也會認為是對自由、私隱等的剝奪,期盼著「正常」的日子能盡快歸來。但日子過得久了,這種生活方式成了「新常態」,大家開始習慣了,就漸漸忘記了這些「社交距離」措施和行蹤追縱背後的邪惡,和「過去」的生活方式之於個人和社會的價值。
所以,在這個時候讀到《半蝕》這本書,雖然它並不是對當下香港的一個直接記錄,但這些散文,還是能夠做到一點呼應,在對於荒誕開始變得麻木的情況下,喚起讀者對於運動和疫下生活的一些(傷痛)記憶,重新連結自身與這個大時代,也對眾人做著種種的敲問。對著運動裡極權的殘暴、義士的付出、烈士的犧牲,我們曾經憤怒過、痛心過,但之後有否避免重新墮進這個萬劫不復的旋渦?極權那些充滿政治計算和報復意味的「抗疫措施」,我們也曾經批評過、咒罵過,但又有否持續地消極應對下去,還是只是「投其所好」讓自己成為迎合這種生活「態度」的人?
只是,在出版界的「紅海」越加暸闊的時候,這本書成為香港禁書其中一員的日子,相信也不遠矣,不知道在今年自我審查相當嚴重的書展裡,能否找到這書的蹤影,但趁現在獨立書店尚有一點空間,有意閱讀的文友,還是得快快入手吧。
不過,如同作者在書中結尾所述,在這個「安全安定」的城市,沒有人是真正無罪的。也許三五七年後,我們仍有機會再讀此書,重新refresh一下自己的記憶和思緒,傷春憶秋;但也有可能終有一天,寫書的作者、賣書的書店店長、寫書評的評論人、買書的讀者,會在一個大家都不願意前往的地點相見。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9會員
10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right F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來,兜兜轉轉,也是採用老舊的銀彈攻勢。斷了資金流,沒有錢,日常的運作成本無以為繼,就自然的無法運作。
每一個人,一聲令下,都可以無端端成為罪犯、被抄家、被凍結財產、被剝奪人生自由。這種逼使眾人需提心吊膽過活的社會氣氛,才是更叫人心寒的現實。
沒錯,說的就是惡法下的六四。
此消彼長之下,歷史的消失、扭曲和承傳,比自己之前的估計,來得更快。
一個年代的終結、初嚐Clubhouse、娛樂至死?
在當下的香港,要做一枚「細粉」,無可否認是一件犯賤的事,只是有些第一身的感覺,就是沒有辦法抑制。
原來,兜兜轉轉,也是採用老舊的銀彈攻勢。斷了資金流,沒有錢,日常的運作成本無以為繼,就自然的無法運作。
每一個人,一聲令下,都可以無端端成為罪犯、被抄家、被凍結財產、被剝奪人生自由。這種逼使眾人需提心吊膽過活的社會氣氛,才是更叫人心寒的現實。
沒錯,說的就是惡法下的六四。
此消彼長之下,歷史的消失、扭曲和承傳,比自己之前的估計,來得更快。
一個年代的終結、初嚐Clubhouse、娛樂至死?
在當下的香港,要做一枚「細粉」,無可否認是一件犯賤的事,只是有些第一身的感覺,就是沒有辦法抑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2024年7月1日,香港淪陷五週年,臺灣舉辦追思會,分享了一群香港人的故事。香港政府的偏袒大陸人政策,以及國安法23條讓臺灣人不敢支持香港人,限制了香港人的政治自由與前途。活動詳情請留意赴湯 2.0專頁。
Thumbnail
「如果制度令無辜的市民受害、令公義無法彰顯,那麼,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去反抗那些僵化的制度。」
若要說此次去香港與四年前有何不同,我想充斥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僅只是暑熱與蒸人的濕氣,蔓延的是一種隱微卻無處不在的閹割感,這種生發的情緒促使即便是我,作為一名外地來客,也進行了自我的去勢。主動的把一些社群軟體刪除,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在我腦海刻下了無法抹滅的印象,讓我後怕。特別是兩個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Thumbnail
話說新的一年剛開始一個星期,讀到很多作者總結過去一年讀過的書。所以我就接觸到很多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過去十二月我讀到的書都是以個人成長為主,要花時間思考和消化,有時接收不到作者的意思,我腦中的思考列車還要多繞幾圈才明白。所以如果遇到一個未讀的篇章內容很長的話,都想暫時不去開始。就在讀到頭昏腦脹之際,
Thumbnail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
2024年7月1日,香港淪陷五週年,臺灣舉辦追思會,分享了一群香港人的故事。香港政府的偏袒大陸人政策,以及國安法23條讓臺灣人不敢支持香港人,限制了香港人的政治自由與前途。活動詳情請留意赴湯 2.0專頁。
Thumbnail
「如果制度令無辜的市民受害、令公義無法彰顯,那麼,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去反抗那些僵化的制度。」
若要說此次去香港與四年前有何不同,我想充斥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僅只是暑熱與蒸人的濕氣,蔓延的是一種隱微卻無處不在的閹割感,這種生發的情緒促使即便是我,作為一名外地來客,也進行了自我的去勢。主動的把一些社群軟體刪除,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在我腦海刻下了無法抹滅的印象,讓我後怕。特別是兩個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Thumbnail
話說新的一年剛開始一個星期,讀到很多作者總結過去一年讀過的書。所以我就接觸到很多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過去十二月我讀到的書都是以個人成長為主,要花時間思考和消化,有時接收不到作者的意思,我腦中的思考列車還要多繞幾圈才明白。所以如果遇到一個未讀的篇章內容很長的話,都想暫時不去開始。就在讀到頭昏腦脹之際,
Thumbnail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