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過去與最近,何者影響心情較大?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的心情很難不受外在事件影響,這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常識。然而如果進一步分析:持續一段時間的某事件、或者某段人際關係,影響我們「目前」心情較大的,到底是「近期」的經驗?或者是「較久以前」的經驗?這就很有趣了。
6月底這篇論文發表於《eLife》,一本有關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的科學期刊。雖然正式創立於2012年底,至今還不到10年,Impact factor卻已經高達8.140,因此內容絕對不容小覷!
雖然研究對象只有2百多名,但或許是因為作者來自NIMH(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與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國國衛院)這兩大美國國家級醫學研究單位,加上採用fMRI掃瞄、紀錄受測者腦部活動,才得以刊登於本雜誌。
研究方法與過程很有趣、但也很複雜,在此就略過不提。本篇論文開放線上全文閱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我們直接跳到研究結果:「較久以前」發生的事件與經驗,比起「近期」發生的事件與經驗,對「目前」的心情影響較大。這個發現與直覺判斷恰好相反,因此很值得關注與討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12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59會員
95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持續一年多的疫情肆虐期間,許多人被迫在家隔離、居家上班,造成世界各地的分手、離婚率都不斷攀升。原因不難理解:互動時間增加,但「喊停」、「離開現場」等心理學常見(處理人際衝突)技巧無法執行,若沒有適時調整、增加不同以往的互動策略,當然很難「撐」下去。
疫情期間,世界各國都出現「拒絕配合防疫政策」的民眾,包括不配合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違規聚會等。究竟這些人是醫學常識不足?單純不願意配合?或者有其他原因?6月中這篇研究嘗試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詮釋。
很少人沒有熬夜的經驗,不管原因是加班工作、臨考前抱佛腳、趕報告趕作業、熬夜打電動唱KTV、夜遊等。若是熬夜隔天無法補眠,喝咖啡來提神是很常見的處理方式。這麼做究竟有沒有效?看起來似乎是個沒什麼大不了的議題,卻持續有最新研究發表。
「睡眠時間」與「情緒健康」的關係,一直是腦神經科學與精神醫學領域關注的重點之一。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夜貓子」與「輪班工作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比「早睡早起者」高了許多(即使整體睡眠時間相同)。 然而由於缺乏「量化」研究,臨床醫師們最感到困擾的疑惑是:到底要「提早多久」上床睡覺才能改善情緒?
其實標題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是針對「年齡」的認知。 讀者們應該都有類似經驗:有些60多歲的長輩,覺得自己還沒老,頭腦、身體還行,和50歲的小老弟、小老妹差不了太多;但卻也有些人明明才60歲,卻已經覺得自己不行了,甚至自覺比不上7、80歲的老先生老太太。
隨著疫情昇溫,越來越多人或自願、或被迫在家隔離,不少線上影音平台也順勢推出優惠方案,協助隔離者度過難熬的時光。類似這樣的場景,從去年的歐美各國到現今的台灣都反覆出現。 究竟看電影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方式,或者還有其他更深層的意義?今天就藉著這篇5月中的最新研究,向各位細說分明。 
持續一年多的疫情肆虐期間,許多人被迫在家隔離、居家上班,造成世界各地的分手、離婚率都不斷攀升。原因不難理解:互動時間增加,但「喊停」、「離開現場」等心理學常見(處理人際衝突)技巧無法執行,若沒有適時調整、增加不同以往的互動策略,當然很難「撐」下去。
疫情期間,世界各國都出現「拒絕配合防疫政策」的民眾,包括不配合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違規聚會等。究竟這些人是醫學常識不足?單純不願意配合?或者有其他原因?6月中這篇研究嘗試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詮釋。
很少人沒有熬夜的經驗,不管原因是加班工作、臨考前抱佛腳、趕報告趕作業、熬夜打電動唱KTV、夜遊等。若是熬夜隔天無法補眠,喝咖啡來提神是很常見的處理方式。這麼做究竟有沒有效?看起來似乎是個沒什麼大不了的議題,卻持續有最新研究發表。
「睡眠時間」與「情緒健康」的關係,一直是腦神經科學與精神醫學領域關注的重點之一。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夜貓子」與「輪班工作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比「早睡早起者」高了許多(即使整體睡眠時間相同)。 然而由於缺乏「量化」研究,臨床醫師們最感到困擾的疑惑是:到底要「提早多久」上床睡覺才能改善情緒?
其實標題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是針對「年齡」的認知。 讀者們應該都有類似經驗:有些60多歲的長輩,覺得自己還沒老,頭腦、身體還行,和50歲的小老弟、小老妹差不了太多;但卻也有些人明明才60歲,卻已經覺得自己不行了,甚至自覺比不上7、80歲的老先生老太太。
隨著疫情昇溫,越來越多人或自願、或被迫在家隔離,不少線上影音平台也順勢推出優惠方案,協助隔離者度過難熬的時光。類似這樣的場景,從去年的歐美各國到現今的台灣都反覆出現。 究竟看電影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方式,或者還有其他更深層的意義?今天就藉著這篇5月中的最新研究,向各位細說分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情緒是主導人們行為的一大要素,隨著時間流逝,人們經歷越加豐富,還能保留多少純粹的快樂?多得是被時間磨去稜角後,產生的複合式情緒。從開心想笑、悲傷想哭到逐漸在意周遭眼光,變成現在不能想笑、不能想哭的複雜情緒,真的情緒就那麼簡單抑或複雜呢?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沒有答案,探索人生的各種體驗狀態,轉化每次發生的心態,再次回頭看事情,有不同的心境與變化時,代表我的自己的人生歷練又變得豐富了一些,不再拘限於前幾次的看法與想法。舊有的思維,已轉換為新的能量。 你有遇過,與一些人在一起,慢慢地會變得焦慮、暴躁、恐懼、不自信嗎? 情緒與感受,並非壞事,而是...
Thumbnail
試過將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用不同語氣形容嗎?當我們用不一樣的心理距離描述同一件事,對事件的感受也全然不同。要怎麼實踐呢?很簡單,就是用「我、你/妳、他/她」書寫下事情的始末吧。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自從內觀過後,遇到情緒就能直接感覺到身體的變化及感受 也因為如此,情緒已經在被覺察的時候就消散一半了 只是情緒的覺察並不如表面上的容易 最難的是,情緒與念頭的起頭點 當情緒發生時,我們通常想到的是某人做了什麼事,讓我覺得怎樣怎樣 短短幾秒鐘我們根本不會去想感受如何升起的 因為我們的本
本文探討了過去對現在的影響,介紹了情感關係維持所需的軟實力能力,並提及如何在情感關係中獲得個人魅力。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情緒是主導人們行為的一大要素,隨著時間流逝,人們經歷越加豐富,還能保留多少純粹的快樂?多得是被時間磨去稜角後,產生的複合式情緒。從開心想笑、悲傷想哭到逐漸在意周遭眼光,變成現在不能想笑、不能想哭的複雜情緒,真的情緒就那麼簡單抑或複雜呢?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沒有答案,探索人生的各種體驗狀態,轉化每次發生的心態,再次回頭看事情,有不同的心境與變化時,代表我的自己的人生歷練又變得豐富了一些,不再拘限於前幾次的看法與想法。舊有的思維,已轉換為新的能量。 你有遇過,與一些人在一起,慢慢地會變得焦慮、暴躁、恐懼、不自信嗎? 情緒與感受,並非壞事,而是...
Thumbnail
試過將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用不同語氣形容嗎?當我們用不一樣的心理距離描述同一件事,對事件的感受也全然不同。要怎麼實踐呢?很簡單,就是用「我、你/妳、他/她」書寫下事情的始末吧。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自從內觀過後,遇到情緒就能直接感覺到身體的變化及感受 也因為如此,情緒已經在被覺察的時候就消散一半了 只是情緒的覺察並不如表面上的容易 最難的是,情緒與念頭的起頭點 當情緒發生時,我們通常想到的是某人做了什麼事,讓我覺得怎樣怎樣 短短幾秒鐘我們根本不會去想感受如何升起的 因為我們的本
本文探討了過去對現在的影響,介紹了情感關係維持所需的軟實力能力,並提及如何在情感關係中獲得個人魅力。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