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壓垮你的不是疫情,而是急著想擺脫的情緒】

"我不想去公司上班,每天要接觸好多人,我害怕萬一確診,那我的家人也很危險”
"我身體本來就不好,若有個閃失,我害怕會很嚴重…”
"現在手上的工作都停掉了,若再繼續沒有收入,我害怕生活會過不下去"
  疫情快速蔓延,打亂許多人的生活步調,負向情緒隨之升起,不少人感受到害怕,但害怕的背後,不同人又各自有著不同的原因:從家人安危、個人健康到經濟來源等。
  可是,如果找到害怕的原因就能讓這個不舒服的感覺消失,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繼續維持正常生活,有些人卻快被壓垮?因為這牽涉到我們的腦袋如何去對害怕做出反應。
  當外在環境出現攸關我們生存的威脅時,會讓我們內在產生不舒服的感受,並且想盡可能地逃離或消除它,這稱作嫌惡反應(aversion)。嫌惡反應幫助我們做出適當的行為去因應威脅,甚至能因此保住一命。
  但是,當我們連對自己內在產生的負向情緒也出現嫌惡反應時,那可能就容易帶來不良的影響。因為沒有人可以逃離內在的經驗感受,也沒有人可以用攻擊的方法,來消除那些不愉快的感受,所以當我們越想擺脫負向情緒,就越可能陷在為了要擺脫負向情緒而新增加的痛苦當中。
  因此,如果負向情緒來臨時,急著把它甩掉並非一個有效的方法,或許我們可以試著用另一種方式去面對它:
一、覺察情緒:從生理反應、非語言訊息的改變,可以注意到有情緒產生。例如,呼吸變得急促、開始感到坐立不安。
二、描述情緒:給浮現出來的情緒一個名字,例如:我是害怕的
三、了解情緒從何而來:稍微回想一下是哪件事促發情緒,例如第一次看到本土確診人數超過400人
四、將情緒看成是內心來來去去的事件:曾在書上看過一個很美的比喻,情緒就像是天空中的白雲,它會出現在天空中,但它也會飄走,我們知道它來了,但不需要特別放大它,讓不舒服的感覺變成是一種對自己的提醒,幫助我們依據需求去採取適切的行動。
五、活在當下:當我們停止將力氣放在緬懷過去或擔憂未來,就有機會去看見那些早已存在自己生活中、只是過去常常忽略,但其實相當有趣的訊息,而當我們能夠多練習去注意這些有趣的訊息,就有機會幫助自己較不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淖。
  這波疫情對我們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災難當頭,感受到害怕的情緒是再正常不過,但若不斷要自己堅強起來、不要害怕,反而更容易陷入負向情緒漩渦中,相反的,嘗試跟害怕同在,知道它就是會來來去去,來了就跟它說Hi,離開了就跟它Bye Bye,讓情緒成為神隊友,幫助自己共同渡過這段時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