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茶几上有隨手放的杯子、隱形眼鏡藥水、用完還沒回收的乾電池;餐桌上堆滿水果、泡麵、餅乾、免洗筷……;衣櫃不夠放,又買了一個塑膠的收納箱,後來收納箱還是不夠放,衣服就堆在收納箱上;如果客人要來,前一天一定緊急打掃……。
這樣的家許多人應該很熟悉,不覺得這樣就是髒亂,而是日常,直到311大地震徹底震醒了緩莉舞。
311大地震時,緩莉舞家裡劇烈搖晃,家具倒塌,家裡散落一地,失智的外婆差點被埋在一堆無價值的物品裡,好似這些東西比性命重要。
全家趕緊收拾東西要到附近小學避難,翻找要帶去避難所的食物發現,家裡有義大利麵卻沒有醬汁,有罐頭卻找不到開罐器,找到卡式瓦斯爐,卻找不到瓦斯罐,家裡塞滿東西,需要時卻完全派不上用場。
緩莉舞想,家裡有那麼多的東西,究竟有什麼意義?
回首緩莉舞第一次整理,也和死亡有關。
高中時她突如其來的一場失戀,男友沒有理由地提出分手,緩莉舞萬念俱灰想自殺。環顧自己房間,突然發現,如果警方來到她房間,髒亂到會以為外力侵入發生命案,實在太難堪,打算先整理「遺物」,沒想到整理過程中,心情爽快,尋死的念頭也拋開了。
死亡的邀請,讓人學會放手,所有的緊抓,最終都要消逝。捨去掙扎,捨去可有可無,回到單純的最初,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空間原來也在教導我們放下這件事。
311地震後,老家拆除,把需要的東西運往新家,才發現,原來人真正需要的東西那麼少,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緩莉舞獨創,丟東西的K點,如果能突破K點,彷彿重生般快樂。
人總有因為各種因素無法丟的東西,如第一份薪水買的衣服、小孩送的母親節卡片、出國旅行買的工藝品等,但自己已經不需要或不喜歡了,但依舊無法放手,但有一天,謝謝它們在生命中的陪伴,感謝它們的貢獻,突破了K點,成就感難以言喻。
要突破K點,你必須經常整理,才能發現這些東西的可有可無。如果看到這東西經過一季、半年都還在原處,緩莉舞在所著的《少物好生活》中說,這時可以問自己:
我真的需要這東西嗎?
我真的喜歡這東西嗎?
有其他東西可取代嗎?例如隔熱手套後來發現其實可以用抹布代替。各種用途的洗潔劑其實只需要蘇打粉和檸檬酸就夠了。
緩莉舞想,人生在世,如果要擁有東西,就全部換成自己喜歡的東西好了,只留下質感佳、設計優的物品。從她出版的《少物好生活》裡,連開罐器都是日本南部的鐵器,面紙盒也是三毛櫸製成,十分講究。
就算打開收納空間,也應該依舊整潔。
需要的東西儘可能減量,只保有最低限度的數量,這些少量的物品拆掉包裝,放在收納盒裡,視覺上就會整齊得多。例如她就將鐵鎚、螺絲起子等的小五金就放在鐵盒裡;滾筒衛生紙也拆掉花花綠綠的包裝,放在收納盒。
別以為,緩莉舞家裡能少物是因為獨居,管好自己就好,其實外婆過世後,家裡有媽媽、丈夫3個大人,後來又生了一個寶寶,有了孩子之後,緩莉舞還出版了《如何在空無一物的家裡養小孩》。
緩莉舞的做法是,取得整理權,就是負責整理、打掃公共區域。並迅速決定每樣物品的固定空間,第三就是公共區域不能擺放私人物品,不過緩莉舞不過問每個人的私人空間。
不過正因為公共區域幾乎空無一物、井然有序,相較之下,自己管轄的私人空間就容易顯得凌亂,所以家人也開始整理自己的房間,媽媽的改變最大。
一開始,家人也抗議,家裡這樣空蕩蕩的,看起來好淒涼呀。不過,後來發現,要找指甲刀、除毛球機都馬上可得,不像過去需要翻箱倒櫃,也發現了家裡少物的輕鬆方便。
改變了居家環境,緩莉舞的人生竟也發生變化。
因為要過少物的生活,當然不能像以前那樣亂買,只能精挑細選自己真正喜歡又能長久使用的東西。看待物品的方式改變,金錢觀也因此改變,不是刻意省錢,卻也存下了錢。
原本是夜貓子的她,因為打掃,決定「好好過生活」,每天早起拉開窗簾,呼吸新鮮空氣,時間突然變得很多。
不過,家裡保持少物比想像中難,有時候東西莫名又多了起來。例如參加一個活動,拿到一些贈品;有時候去買真心需要的日用品,又遇到買一送一促銷,不得不兩樣都帶回家。
生活本來就充滿考驗,放手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緩莉舞教我,緊抓著不放,不見得是你人生的最大利益,願意放手,是對自己慈悲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