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這2件事,家裡從此不復亂

2021/05/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整理收納最煩的事,就是沒多久又得整理一次,就跟減肥復胖一樣。
大家都知道,物歸原處,但下班後很累,隨手一放比較舒服;也知道,購物時不要受商業促銷吸引,但買一送一,不是我決定的,於是家裡東西默默地溢了出來;要讀的書很多,不知不覺又堆成山,偏偏這樣的事情不是一、兩次,這輩子都在整理的修羅場輪迴。
要擺脫這地獄般的輪迴,我自己的經驗是,一開始就要丟得夠多。
多到什麼程度?
就是平面清空,書桌、料理檯、茶几、洗手檯都清空,只放每天必須用的東西。
平面本來就不是囤積東西的地方,而是用來料理、用餐、工作的地方。
第二就是收納空間只能7分飽。收納空間包括衣櫃、書櫃、食物櫃、碗盤櫃等,都必須預留空間。因為如果收納空間剛剛好,沒多久就會塞滿,又得思考、創造新的收納空間,買個收納箱、多個書櫃,還沒找到收納處之前,就會亂放,家裡又開始雜亂。
這兩個前提是必須丟得夠多,但這並不意味閉上眼爆丟就交差,而是徹底改變生活習慣。
有一組居家Youtuber幫自願者拍攝居家改造,原本擁擠雜亂的小房間經過裝潢、設計、整理後,煥然一新,既整潔又有風格,有些屋主看到新家還落淚。
但這組Youtuber一年後又進行了另一個企劃,回訪之前整理過的家。結果以為已經重生的家竟然又恢復原貌,物品又再度堆積,當初堅持要買的石像,上面掛了衣服,有人看了影片在底下留言「改得了裝潢、改不了生活習慣」。
丟,是練習不執著。其實你的東西沒那麼重要,你可以放手。而且原本以為絕對不能丟的東西,有一天竟然可以放手時,心中的舒爽暢快難以言喻。
《親愛的,我把坪數變大了》作者緩莉舞的故事曾被拍成日劇《我的家空無一物》,緩莉舞丟東西的功力,比提倡斷捨離的山下英子有過之而不及,家裡空蕩蕩,來訪的朋友說「好像寺廟」。
她把丟東西的界線命名為K點,當你透過整理,原本以為絕對無法丟的東西,卻能帶著感謝或祝福,送出家門。
我原本有一大櫃的小說,至少上百本,從大學時代就隨著我搬了好幾次家。最近一次搬家時,看著陪我成長的小說們,心裡反而生出某種感受,這些書是好大的負擔,光打包就好幾箱,更別說重量,但心裡還是捨不得丟,覺得在生命的某些時刻,這些文字陪伴了我,甚至照亮了我。
直到我讀了《零雜物》作者Phyllis一篇關於《書的取捨》的文章,她指出,讀完的小說會馬上處理掉,如果日後想再讀,就再買一本,只不過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這個說法讓我徹底解脫,算是突破了自己的K點,一本本小說能賣的就賣、不能賣的就丟,只留下少數小說紀念。我搬到新家之後,也如Phyllis的經驗一樣,還沒發生過後悔想重讀的小說。
我的K點設定在,這東西是否要陪我走接下來的人生。此K點也幫我丟掉過去公司頒贈的「年度最佳員工」、「年度最佳記者」等各種獎牌。要捨棄前也猶豫再三,當時可是拼了命才贏得這些榮譽,但獎牌並不能陪我走向未來,也不能定義未來的人生,拍了照就將光榮留在記憶裡。
丟得夠多之後,接下來對於要進入你家的東西保持警覺。
日本64歲部落客《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作者Chocolat的建議我覺得很受用。
她建議,買東西時的抉擇點是「如果沒有會很困擾」,而不是「如果有的話會很方便」。當我逛街發現,可以刷烤箱的新型的刷子,覺得好像很方便,就會想起這句話,想想是否真的需要,是否有其他的東西可取代,就會放回貨架上。
再下一步就是,不要讓雜物吸引雜物。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桌面上只要有一樣東西,沒多久就有一堆東西,接下來就看不到桌面。
放亮眼睛,不該出現在平面上的東西,儘速歸位,不過,正因為東西很少,一目了然,不要一而再、再而三,斷絕累積的風險。
熟能生巧是必然的,也因為東西少,整理時間變少,從此人生不需要整理收納。
黃惠如
黃惠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